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58|回复: 0

访省先进生产(文化)者代表、原上虞广播站首位播音员成衍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0 08: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负韶华,她开启上虞广播的第一声

  ——访省先进生产(文化)者代表、原上虞广播站首位播音员成衍珍

  本报记者 成波 文 记者 厉嘉琦 摄


20岁那年,她和同事一边修房屋一边学播音开始筹建上虞县有线广播站,并用青春热血开启上虞广播的第一声。在之后漫漫的几十年时间里,她用亲切、爽脆、悦耳的上虞方言,向虞舜大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好声音”,陪伴了几代上虞人的成长——她就是上虞广播站第一代播音员成衍珍。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成衍珍用一生的操守和不懈追求筑就了一世芳华,而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获得的浙江省先进生产(文化)者代表(等同于浙江劳动模范)的荣誉,就是对她兢兢业业耕耘上虞播音事业的最好写照。

A 机缘巧合,她被推荐走上播音之路


  出生于1936年的成衍珍,尽管已84岁高龄,但依然行动自如,动作麻利,尤其是一张口,声音低回婉转,吐字清晰,自带爽朗亲切,几十年播音员工作锻造的专业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回首往事,成衍珍说从未想过自己会当播音员,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成衍珍的父亲早年在杭州一家商店做会计,每月寄回的微薄薪水逐渐无力支撑6个孩子的生活和就学,家中排行老二的成衍珍和大姐都只念到小学毕业便辍学。年仅15岁的成衍珍开始一边帮母亲照顾家里年幼的弟妹,一边四处打零工的日子。

  “柴也砍过、田也种过,我什么活儿都干。但即使再困难,我也是村里的积极分子,农工站岗等村里组织的活动,肯定都有我!”活跃又勤奋的成衍珍就这样从众人中“跳”了出来。时值县财政局财粮科招助征人员,18岁的成衍珍被推荐到财粮科帮忙。风华正茂,激情无限的成衍珍在征粮工作时手脚麻利,做事勤快,领导分派的工作做完了,她就自己找活干,反正是一刻也不让自己闲着,所以在当年的征粮工作结束,其他临时征调人员都被遣散时,成衍珍得以留下来,后来还转为了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

  1956年,中央发布《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其中第32条明确提出:发展农村广播网。上虞县很快展开行动,当月便成立上虞县有线广播筹备委员会,并要求在1956年春节前建成广播站并开播。

  在普通话还未开始大力推广的当时,为贴近基层和群众,农村广播要求用当地方言播音,筹备上虞广播站自然要先找口音“正宗”的老百官人,也正因此,出生在原百官横街四村,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成衍珍才有幸走上了播音之路。

  这年初,粮管所领导递给成衍珍一封介绍信,拿着介绍信,一头雾水的成衍珍第一次走进县委宣传部的大门,在一圈人的“围观”下,接过一本《中国宣传》杂志,按要求朗读了其中一段。这次“面试”结束没多久,宣传部就通知她到筹建中的上虞县广播站报到。

  “当时心里很是发怵,我文化不高,字都认不全,如何能做播音员?但考虑到这是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容不得讨价还价。既然交给我了,我就要去做好。”于是,豪情满怀的成衍珍找到了当时筹建中的广播站,开启了她播音员的一生。


B 不舍昼夜参与筹建,她开启上虞广播第一声


  虽然经历大半个世纪之后,许多往事已成追忆,但成衍珍依然清晰记得看到“百业待兴”的广播站时的震惊。“条件太艰苦了,除了艰苦,还是艰苦!”在横街一所幼儿园用作灶房的3间平屋里,广播站的全部家当仅有县委县政府分配的撤区并乡时腾出来的一张旧书桌和数把“七高八低”的凳子。

  当时20岁的成衍珍到广播站报到时,23岁的站长、19岁的技术员已经到岗,再加上后来的一个技术员,广播站仅有的4个编制人员就算齐全了。就在这3间陋室平屋中,这支单薄年轻又充满朝气干劲的队伍开始书写上虞县广播事业的历史。

  “我们的工作是从修房子开始的。”回想起当时艰苦的创业经历,成衍珍笑得云淡风轻,微眯的眼睛里却流露出对逝去青春的留恋。当时,政府财政费用紧缺,广播站的启动资金还是向原搬运公司暂借的1万元,有什么开支,就由成衍珍月底去统一报账,所以她深知广播站的难处,更是处处用心。她和同事们从小工干起,帮着泥瓦匠翻修房屋,播音室没有隔音设施设备,就用土办法——拿黄泥厚厚地抹在墙上,用以吸音降噪。

  当时的章德荣站长提出要“以站为家”,大家根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吃住都在广播站。即使成衍珍家就在如今舜江商城的位置,距离同是横街的广播站不过数百步距离,但为了让广播站准时开播,她仍然极少回家,晚上就在幼儿园搭张床,和幼儿园老师一起睡。

  “1956年2月11日,大年三十,我们一次次试音,直到凌晨,广播声终于响起!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1956年的2月11日,这短暂又漫长的一天,在成衍珍记忆中格外清晰。当时,她在广播室一边放唱片,一边焦急等待消息,直到所有喇叭在新年到来前一刻都齐齐发出声音,她才放下心来。

  正月初一。县领导到广播站宣布上虞广播站正式开播,成衍珍老人已经记不得是哪位领导了,但她仍清楚记得,她第一次将自己的声音通过广播传出去时,念的稿子就是《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C 为广播事业兢兢业业,唯一遗憾是亏待家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虞用电极为紧张,上虞电厂被大家笑称是“乌乌亮亮,上虞电厂”,不仅电压不稳定,而且还经常发不出电,这就非常影响广播设备的运作。“扩音机对电压要求高,电压必须稳定在220V,所以我们把升降变压器看得像宝贝一样,播音时眼睛都不敢眨。”成衍珍一边死死盯牢升降变压器显示的数值,一边开始自己的播音生涯。县委县政府的通知、编辑采写的新闻稿、先进人物的介绍、劳动模范的讲话……文化水平不高的成衍珍,靠一本字典和一直以来的勤奋态度,在播音岗位上逐渐成为了行家里手。

  当时广播只在晚上播出,但成衍珍却一刻不得闲。除了晚间的播音工作,成衍珍还兼任着广播站出纳、来信来稿登记回复人员、文件收发员、清洁工等工作,用她的话说:“眼睛一挖开就开始忙,一忙就忙到半夜。”

  忙碌的成衍珍每每要到深夜才能休息,这就会影响同寝室其他人,所以她只好回家睡觉。“每次回家都已到半夜,没有路灯,路况也不好,全靠一根手电筒。”成衍珍笑说,广播站人手紧缺,工作繁杂,向来是“牵来黄牛当马骑”,成衍珍个性要强,从不因自己是女同志就甘于人后,所以走夜路时她压根没意识到自己是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正是这样认真负责、夜以继日的敬业精神,让成衍珍在进站的第一年就入了党,1958年被推荐为浙江省先进生产(文化)者代表到省城领奖。

  成衍珍见证了上虞广播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12只广播喇叭,逐渐发展到遍及城乡各地的18万只喇叭,实现了“条条线路通,只只喇叭响”。1985年前后,上虞县广播电视局成立,培养了不少优秀播音员的成衍珍功成身退,被调往一街之隔的广电局工作,直至1991年退休。

  “我工作一直很忙,在粮站时相识结婚的丈夫工作也很忙,一直以来是我母亲操持着我的小家,孩子们也是她老人家一手拉扯大的。”退休后,成衍珍尽心奉养老母亲,直至老人家在100岁高龄时过世,“她养我小,我养她老。但从内心来说,我是亏待家人的,尤其对不起4个孩子。”虽然成衍珍说,“在那个年代,不只我艰苦,大家都艰苦;不只我忙,大家都忙”,但看得出,这依然是她一个难以排解的心结。

  退休后,成衍珍一直订阅着《上虞日报》,即使现在她的眼睛花得只能看清标题,她还是会每天都翻一翻。听闻上虞融媒体中心成立,老人很高兴。“1956年12月我入党时,报社和广播站还是同一个党支部呢,就叫报广支部。”成衍珍殷殷嘱托,“和我们那时候相比,你们这一代媒体人的许多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是幸福的,在工作上也要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7:38 , Processed in 0.104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