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4|回复: 0

老人与上虞的200多座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8 11: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人与上虞的200多座桥

2019-09-18 07:35

来源:绍兴日报

图为建于1957年的上虞长山头桥。

今年89岁的上虞老人张剑英,是一位桥梁工程师。1949年5月参加工作的他,与桥梁结缘已整整70年,正好与新中国同龄。70年里,他先后参与了上虞200多座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是上虞桥梁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昨天,记者来到张剑英老人的家中,听他讲述关于他和桥梁的故事。

“这座是百官新建桥,净跨有20米,1964年造好,在当时是全省数一数二的T型梁桥。这座是崧厦太平桥,在大围涂的时候照这个样子造过几十座!这些桥梁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和施工的!”说起老照片里的桥梁,张剑英如数家珍,满是自豪。

一张1957年的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照片中的木桥上停着一辆现代感十足的“长鼻子”客车。“这辆长鼻子车是美国进口的道奇牌客车。当时整个上虞这样的客车只有三辆,坐一趟车要三角六分钱,大部分人都不舍得坐。这座新桥开通当天,我们把这辆车请来,这是上虞解放后第一辆挂着彩球的客车。客车从桥上缓缓驶过,木桥纹丝不动,现场掌声雷动。”张剑英说,这是他参与设计和建造的长山头桥开通时的一张老照片,这座架设在上虞上浦至汤浦的县道公路上的木桥,也是上虞第一座正规木桥。

张剑英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虞的交通设施条件很差,几乎所有的桥梁都是百姓用木头简易搭建而成,遇到刮风下雨,特别是山洪暴发时,常常桥毁人亡。有一次,在下管山区,路桥全部被洪水冲毁,当时生活在下管山区的百姓全靠路桥通行,急需重新建桥修路。为此,张剑英冒着暴雨,沿着陡峭的山路从县城来到下管山区。当他了解到当地山上几乎找不到可以造桥的木材时,便用所学桥梁知识大胆设计,采用高强度钢索建了一座全长72米的柔性吊桥,供行人及手拉车通行,以解决当地百姓燃眉之急。这也是上虞第一座钢索柔性桥。

70年来,张剑英一直关心并参与上虞大大小小的桥梁建设。即便是在退休后,依然心系上虞的桥梁工程。1998年,曹娥江公路大桥改造时,有方案提出要完全拆除老桥。这时,张剑英捧着老桥的设计图站了出来,提出了他的建议。“我提出老桥不用拆,大桥下部结构依然可以利用。后来,大桥改造方案采纳了我的建议,重新设计,只花了780万元,为政府至少节省了三四百万元的经费。”张剑英口中的这座桥,就是如今上虞人熟知的“彩虹桥”。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胡诚浩 通讯员 周 杉 余 韵编辑:傅一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6:24 , Processed in 0.0381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