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东关,清末的“金凤祥”银楼颇有名气,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改名为“泰和”银楼;至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又改名为“藏春”银楼。银楼饰品质量可靠,远近闻名,成为四邻八乡首选店铺。新中国成立后,金银作为管制物资,民间金银买卖被取缔,“藏春”银楼也退出历史舞台。
银楼,是指旧时生产金银首饰器皿并从事交易的商店。史载,1946年,绍兴城区有银楼17家,以天成银楼规模最大,产品有孩镯、锁片、项圈等儿童饰品,耳环、戒指、发钗、簪等妇女首饰,风格独特,做工精巧。
作为民俗民风的银楼饰品,承载着文化韵味,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值得深入研究。我收藏的绍兴本土老银民俗婴幼儿“辟邪三件套”,由挂钩、链子组成一个整体,挂钩背后有“天成”硬印,为天成银楼产品。这套“辟邪三件套”包括“八卦镜”“辟邪关刀”和“银蓖梳”,是当地清末民初常见的搭配,乃至现代仍有相传。阿婆都会在孙辈出生时候赠送,人手一套,挂在婴幼儿手臂的外套上,叮当作响。据称,小镜挡灾,关刀斩邪,用梳则顺,寓意平平安安生活,顺顺利利长大。
八卦小银镜,正面圆凸,常有斜刻錾工,题材多为花鸟,优美秀丽,偶也有文字或人物。背面是模压工艺的辟邪八卦和十二生肖。辟邪关刀,多为关刀形状,一面斜刻花草,一面多为“姜太公”之类的辟邪文字。银篦梳是纯银打制的小篦梳,精致与普通梳子,甚至可以使用,其上也有刻花或者模压纹饰。后期做的比较简陋,没有梳齿,只是用模做出大概的形状。每件物品都带银链,由一个钩子串联起来。
斜刻,是绍兴一带特有的老银制作刻花工艺,严格说应该叫“炝錾”,是清乾隆之后在金属刻花上出现的,用錾子斜錾,錾刻的纹理有个斜面,用光影变化,使錾出面积出现层次,表现画意的浓淡效果,一般工匠不用打底画随意而就。如按现在要求,工匠除了掌握金银饰品制作技术,还需具备一定的书画、雕塑、钣金、钳工及设计技能。
光阴如梭,一些老银饰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艺术价值、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民俗价值,均是绍兴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