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65|回复: 0

诸暨学人钱汉东与他的“江山胜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14: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暨学人钱汉东与他的“江山胜迹”

 ●见习记者 王宏超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5日上午,《江山胜迹——钱汉东中华名胜题刻选》在上海书展首发,受到各方关注,该书作者钱汉东祖籍诸暨,系当代知名人文书法家、考古学者、著名作家。这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重点图书,收录了作者为各地名胜古迹题写的碑匾共120余件,计20余万字,时间跨度长达50年,并用散文形式描述了立碑题匾之处的历史文化背景。

  石碑、匾额质地坚硬,与纸张、绢帛比,更能经受岁月的洗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碑与匾更是具有标识性的作用,属于庙堂之上的文化,蕴藏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即便经受了无数曲折、磨难,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钱汉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作为文人,应当记录时代变迁,通过题写碑匾、阐释内容,让更多的后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抱着这样的信念,钱汉东创作了《江山胜迹》。

  书展上的焦点

  8月中旬的上海书展,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江山胜迹——钱汉东中华名胜题刻选》的首发仪式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正式举行,这是钱汉东第六次在中央大厅发布新书。众多文化名流济济一堂,读者们的热情也远远超出预想。钱汉东被近千名粉丝簇拥着,当日用毛笔签名销售3820本,成为上海“最文化”之亮点,上海各大媒体网络纷纷加以报道。

  “此著作集书法碑刻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熔文学艺术与名胜古迹为一炉,填补了中华文化史的空白,实现了千百年来文人追求的梦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何建华评价道。

  120余件碑匾,120余个故事,《江山胜迹》的出版,离不开钱汉东数十年如一日的积淀。他先后为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及九华山题匾写联,为纪念屈原、李白、苏东坡等的名胜古迹写碑题匾。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谢朓楼、刘禹锡的陋室遗址、龙游石窟、丽江玉龙雪山、诸暨五泄景区等名胜古迹也都留下了他的墨迹。

  写碑题匾,是与重量级先贤名士的一次“隔空对话”。这不仅需要书法上的笔力,更需要深厚扎实的人文功底。钱汉东所题写碑匾挂联的诗文内容,大都是原创的。熟悉他的朋友知道,钱汉东文史功底深厚,能将不同艺术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有自己高屋建瓴的思想心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李白在宣州谢朓楼留下的诗句,钱汉东登临谢朓楼时,当地人想请他题写此句。他觉得已不合时宜,认为“欲上青天揽明月”才是李白的真正向往,体现了诗仙的豪情壮志,也更契合当下“飞船上天、国强民富”的盛世图景。于是,他撰联道:“余登谢公楼,大兴古今之慨,特用诗仙诗意,转进一解,为联并题词曰:‘水道按需而通,抽刀何起江湖恨;青天凭智可上,举酒真当慷慨歌。’”谢朓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钱汉东返本开新的创作,深得当地文化人的认可。

  书家的“跨界”

  钱汉东自幼学习书法。“早年家父将临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碑帖作为我们兄弟的日课,临摹时稍有马虎就会被罚重写,甚至用竹板打手心,十分严厉。”钱汉东笑称,小时候淘气闯祸,只要认真临帖,父亲就会放他一马。

  “下决心钻研书法,源于在故乡诸暨一次经历。”钱汉东告诉记者,11岁那年,他在钱池的钱氏宗祠内看到先人留下的碑匾。幼小心灵感受到了书法的美妙,暗暗立誓自己也要把字写好,于是回上海后,他开始每天忘我地笔耕,寒暑不辍。即便在淮北插队的艰苦岁月,钱汉东仍坚持练习书法,买不起墨汁,就在门板上用毛笔蘸着清水书写,至今成为当地美谈。

  钱汉东是书家,却不限于这个身份。对他而言,书法是表现人文情怀的一种形式。翻阅钱汉东的简介,得知他是《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上海中学语文教材编委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曾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

  此外,钱汉东还是考古学家、收藏家,在瓷器收藏方面颇有建树。15年前他曾自费考察了宁夏、西藏、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处古窑遗址,写成专著《寻访中华名窑》,荣获2005年全国文博考古最佳普及类图书。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古窑遗址田野考察报告,将艰深的考古术语“翻译”成了通俗亲民的语言,书中不少见解得到了考古界汪庆正、李伯谦、耿宝昌、朱伯谦等诸多大师的赞同。循着这样的路径,钱汉东《人间瓷话》《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钱汉东考古文选》等著作陆续出版,受到读者欢迎。2013年钱汉东荣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

  乡贤的热心肠

  现年67岁的钱汉东,研习书法、读书、写作,接待各地访客……忙碌之余,他总是能第一时间知道家乡的发展近况,对家乡建设倾注了十二分的热情。

  近年来,钱汉东通过拍卖书法作品、古董等形式,先后向诸暨捐款超过500万元。2011年诸暨发生水灾,他捐出“宝贝”,举行义拍,得善款78.8万元,支援家乡灾区重建。去年底,他又向当时的诸暨市江藻镇(现为姚江镇)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西施文化建设。此外,钱汉东多次提笔为传播西施文化鼓与呼,撰写出版了反映故乡文化的散文集《寻梦西施故里》。新著《江山胜迹》中也收入了钱汉东为家乡题写的几十处碑匾,譬如,在西施殿景区制高点题写的“苎萝亭”,在五泄风景区摩崖上题写的“五泄奇观”,在姚江镇雁宿湖题碑“西湖遗韵”等,努力推广故乡诸暨文化。

  “家乡人民的友善让我印象深刻,故乡文化滋养了我的灵魂。”说到故乡,钱汉东谈锋愈健。他说,“耕读传家”是诸暨人骨子里的东西,故乡的耕读之风气源于元代布衣王冕,至今文气颇盛。钱汉东还特别提到了故乡的鲁迅和王阳明,直言他们是影响他一生的大人物。

  “鲁迅先生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候,提笔为刀,划破旧社会的遮羞布,让缝隙中透进阳光。”钱汉东认为鲁迅讲真话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影响了他。曾经在某个公开场合,听到有人恶意攻击鲁迅,他当即拍案而起,与其论理,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偶像”,也捍卫了“民族脊梁”。

  此外,钱汉东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甚是认同,他认为文人尤其应当多做实事,不能光是坐而论道。在应邀为秭归屈原故居写碑题匾时,为写好“楚三闾大夫之墓”七个字,钱汉东翻遍了《中国行书大字典》,借鉴古人各种书法造型,光宣纸就写了一刀之多。“能为中华最伟大先贤写碑题匾是无上的荣耀。”钱汉东说。他在为四大佛教名山和纪念屈原、李白、苏东坡等的名胜古迹题匾写碑时都标明“诸暨学人”,让诸暨后人感到自豪,也让诸暨名扬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7 04:06 , Processed in 0.0380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