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孤山路上游客熙熙攘攘,路一旁就是西湖。“抱遗阁”的12200册藏书,安静躺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红色的两层小楼中,存放在防蛀、防霉、防紫外线的恒温室内。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古籍竟出自绍兴安昌沈家。
1955年10月15日,浙江省图书馆接收了安昌沈家“抱遗阁”的藏书,其中不乏《四库全书》《四部丛书》等珍本。
天官第沈宅的“抱遗阁”
12200册藏书中不乏精品
●见习记者 王宏超 文/摄
天官第沈宅的“抱遗阁”
夏天的安昌古镇,游人不多。河上,乌篷船来往泛起一些水花。河两岸,长长的游廊上土特产琳琅满目。记者跟随《安昌镇志》编者倪守箴,拐进街上一家店铺,再从后门走出。
真正入了古镇,周围更安静了,惊喜感却在一点点攀升。眼前的房屋略显破旧,墙上有斑驳的痕迹。唯有房檐上精美的雕刻、宽大厚实的石板,让人想象其曾经的辉煌。踩着石板再向里面走去,看到偌大一块平地上正在建造钢筋水泥房屋,原先的粮站被拆平,更早的古迹则无从寻起。
穿过这块平地,倪守箴站在水泥路上,指着绵延20多米的石墙,又指了指脚下路面。他告诉记者,石墙后面即是天官第沈宅旧址,刚才造房屋的地方主要是花园;他的脚下原本是条河,当年河埠头造得非常大气。
书香时光静不哗,古镇深处隐人家。沈家藏书的故事还得从清康熙年间说起。据《长巷沈氏谱》载,沈家第一世祖沈邺世居苏州长巷。北宋时,到四世祖沈衡,沈家由苏州迁徙至萧山。此后,沈家长期居住在萧山县芙蕖环(俗称“荸荠湾”),直到清康熙年间,在家族首领沈以痒带领下迁居山阴县安昌镇中市,沈以痒的儿子沈士本于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后在朝廷任吏部掌印,吏部又称天官,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等事务,所以其宅邸又称“天官第沈宅”。
沈以痒是“抱遗阁”的缔造者,他将住宅后进装有朱甍碧瓦、砖璜粗椽、双层楼板、细木花窗的大楼辟为藏书楼。在明清江浙地区,建筑体量较大的藏书楼多为三至八开间。“抱遗阁”呈五开间形制,实地测量建筑基址长约22米、宽约8米。沈士本、沈永钦等后裔继承祖辈藏书传统,使之更加充实。
据史料记载,藏书楼高悬海宁书法家周承德题写的“抱遗阁”三字匾额。珍藏书籍包括《四库全书》珍本1957册,《四部丛书》215册、《四部丛刊》132册、《宛委别藏》150册、《昭代丛书》173册和《楚辞》等。其他手抄珍本、石印本、拓本亦颇多,并集有江南各地府、县志,总计12000余册。书画上皆盖有“山阴沈氏天官之珍藏”印章。
这些藏品将大小不一的两百余只木质专用书箱和多只画箱塞得满满当当。在保存方面,藏书楼主人花了不少心思,常年聘请当地安吉桥西的“含翡轩”裱画店师徒裱装整修,书画箱内放有檀香小木条防虫蛀和霉损,因而书籍传承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仍有大部分遗存。
12200册藏书中不乏精品
1953年8月,因藏书4次被盗卖,名画也遭窃,“抱遗阁”剩下的藏品由6艘载重量10吨的大航船转移至绍兴鲁迅图书馆收藏,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1955年,这些藏品由浙江省图书馆丁慰长、张正夫赴绍兴接收,移至浙江省图书馆,现今所知“抱遗阁”的藏书便来自那时候。
在“抱遗阁”藏书中,1957册《四库全书》珍本尤为醒目。私人藏书楼何来如此多的《四库全书》?据了解,《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清乾隆年间,成书后一直被皇家书阁所珍藏。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全国范围内手抄的7部《四库全书》损失近半,珍本流散民间。“抱遗阁”所藏的1957册《四库全书》,有没有可能是文渊阁珍本呢?
对此,我市藏书专家方俞明、蔡彦均认为,《四库全书》在清末民初时期有大量的手抄本、影印本。“文澜阁皇家藏书的形制高贵,往往用金镶玉外盒,书的开本也比较大。‘抱遗阁’《四库全书》不是这样的,应多是手抄本、影印本。但数量如此之多,在民间藏书楼里非常罕见。除了《四库全书》,‘抱遗阁’其他藏书不乏精品,有待专家细细研究。”蔡彦说。
据记载,除《四库全书》《四部丛书》等传统古籍,“抱遗阁”还藏有机械方面的书籍,这与当时社会环境有紧密关联。《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安昌“市日盛”“渐成乐土”。民国初年绍兴县商业登记处统计“安昌镇有商户933户”,占当时全县商户数的12%。明清时期绍兴地区市镇经济繁荣,安昌丝织业发达,沈家虽是仕宦之家,也参与了丝织方面的生意,而生产所需大量机械,少不了相关书籍的“技术支持”。
沈家是当时安昌镇屈指可数的望族。据倪守箴介绍,从前安昌古镇街上近半数店铺皆归属沈家,萧山莫家港亦有沈家大量田产,光是收租便收入可观;斗门街道尖山曾出土过“天官第沈家”疑冢,金丝楠木制成的棺木非常考究。“沈家后代在抗战时期外出逃难,当时沈家少爷才7岁。近70年后的2006年,沈家少爷已去世,其在加拿大经商的儿子回老宅来看过,也曾动过复建‘抱遗阁’的念头,但记得藏书楼形制的人均已去世,便迟迟未能落地。”倪守箴说。
藏书传世的例子在绍兴并不少见
从史料对“天官第沈家”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家族的大致面貌。沈家虽没出过大名人,但文脉绵延、实力雄厚。藏书传统是这个家族昌盛的体现,亦为家族文脉流传、人才辈出提供了一方滋养的土壤。所谓“书香致远”“书香沁人”,概莫如是。沈家从事丝绸生意,又让我们看到了书香世家经世致用的一面,不拘泥于读书做官,而是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来活化书中道理。
绍兴是一座富有书卷气的城市,像安昌沈家这样的藏书传世的例子,还有很多。据李永鑫主编的《绍兴通史》记载,清代绍兴藏书达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有史可稽的有26家。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一书统计,全国共有藏书家800余人,浙江200余人,绍兴府共有50余人。又据绍兴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古籍藏书印章中藏书楼名的分析,明清以来绍兴藏书楼超过百座。
在绍兴古城的街头巷尾,亦能发现很多当年藏书楼的遗存。如明代藏书家钮纬的“世学楼”原址在越城区花园新村;明代藏书家祁承业的“澹生堂”,曾与宁波的天一阁齐名,现在在柯岩街道梅市村。再比如清代章学诚的“翁云山房”,如今还在塔山下章学诚故居里。沈复灿的“鸣野山房”在越城区东浦街道,杜春生的“小集园”在杜家台门,赵之谦的“仰视千七百二十四鹤斋”在越城区东街,平步青的“香雪庵”在越城区上大路、下大路一带,姚振宗的“师舟山房”,现在仅存第一进,在越城区快阁苑小区配电房旁,等等。
在有着“名士乡”之称的绍兴,似乎每个响亮名字的背后都有一座藏书楼,都有一个重视读书的家族。绍兴名人之间多有交集,在各自藏书同时,也会有相互之间的借阅和交流。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下,或许就不难解释为何我国近代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会诞生于绍兴,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名人诞生在绍兴。
绍兴的文化故事本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安昌天官第沈家的“抱遗阁”仅是其中精彩一页,却足以让我们领略绍兴文脉昌盛、书香传世的宏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