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7|回复: 0

转:蔡元培与徐友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14: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元培与徐友兰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蔡元培由北京辞官归绍,他即拜访徐友兰、自己老东家。蔡元培20岁时,“往徐氏为徐君以愻伴读。并为校勘所刻《绍兴先正遗书》《铸学斋丛书》等等。”徐以愻即徐友兰的儿子徐维则,以愻是他的字。蔡元培与徐维则相伴读书、校书,四度春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蔡元培该年归来,时间已过去10多年,据他的《日记》,到绍兴时,他即和连襟薛朗轩一起拜访徐树兰及徐维则。再过一日,“晚饭于以愻铸学斋,坐有朗轩、湄莼。”原来,会见徐树兰属礼节性的拜访,铸学斋里的晚饭才是话旧,大宅门里两徐家明矣。蔡元培晚年犹念念不忘铸学斋,盖四年间不惟“学大进”,而且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自此步入广阔的人生舞台。

  上面不厌烦琐地说这些,实因为鉴于当代出版的一些研究蔡元培生平的著述,每每鲁鱼亥豕混淆不清,如说蔡元培20岁去了徐树兰家校书,徐树兰后来把“铸学斋”扩建成了“古越藏书楼”等等。所以造成“硬伤”,或因为粗率,或因为隔膜,非本地作者尤甚。故就所知,述徐友兰身世并业绩于下。

  徐树兰,为绍兴人所熟知,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捐资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和古越藏书楼。但徐友兰,则淹没于历史之中。

  徐树兰、徐友兰两家同属绍兴城南栖凫徐氏,咸丰八年(1858)迁城区大坊口,同治六年(1867)合资买水澄巷宅,次年迁入。(旧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绍兴人民银行)。如徐维则言,从兹“同居三十余年,门庭肃雍,长幼秩序,水澄之徐,最所称道。”

  然“二兰”不是亲兄弟。据蔡元培撰《徐立瑜墓表》,徐立瑜“以兄子友兰为后”,所以徐友兰实为徐立瑜嗣子,旧称“兼祧”,生父徐立庆,在徐立瑜去世后兼顾两家,一身二任。徐树兰大徐友兰5岁,“兄弟怡然出于至诚,又未尝不以同胞相视也。”(《年谱》语),直至徐树兰故世,徐友兰才让徐维则迁老虎桥,两家分开住。

  徐友兰屡赴乡试未遇,平日喜收藏,好读书,从光绪初开始,广求群书,镌于梨枣,有《述史楼丛书》《铸学斋丛刻》等数十种,及后复搜求乡先著述,刻成《绍兴先正遗书》凡四集,卷首有徐友兰撰《征书启》,说“拾人遗文残稿而存之者,功德与哺育弃儿、埋枯骨同。”把搜书校书刻书当作他的又一番公益事业。

  据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唐微老师说,铸学斋所校刻书,大部存于上海图书馆,绍兴所存仅少数而已。

  徐友兰为抢救保存绍兴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徐树兰购古贡院地一亩六分,建“古越藏书楼”,迟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蔡元培已经不在绍兴。

  光绪二十八年,徐维则以同知衔加花翎分发江西候选,年初过沪,准备为父亲徐友兰庆祝六十大寿,徐友兰谕徐维则曰:

  “方今朝廷整饬吏治,推行新政,汝既领乡荐,复以议叙得官,深荷国恩,尤宜实事求是,勉图报答,况州县为亲民之官,勤求民隐,力持风教,是其职分,际此交涉日繁,困穷日甚,汝尤当以讲求中外法律,开辟地方利源为要务,毋懈毋忽,汝以报亲者报国,此其时矣,何尚此世俗虚文。”

  白头训子,语重心长,其文传百余年,至今还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劝官箴言。


  越绝书


转于2019年9月2日绍兴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7:37 , Processed in 0.061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