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医倪涵初被百姓尊奉为“天医” 倪涵初的“疟痢三方”
●记者 徐霞鸿 文/摄
倪涵初的“疟痢三方”
柯桥区湖塘街道的古城村北首,有一座天医殿,殿后有座天医墓。
这座天医殿不大,仅有一殿两偏房。殿中供奉着“天医菩萨”塑像,慈眉善目。这个当地百姓口中的“天医菩萨”,其实就是倪涵初。在越医的千年历史中,倪涵初的名气不算特别大,但至今仍有一墓一殿存世,实属罕见。
“倪涵初是清代名医,大约生于雍正年间。因为医术高明,宅心仁厚,在世时被尊称为‘倪天医’,离世后被尊奉为‘天医菩萨’。”唐铭泰告诉记者,他就是湖塘人,天医殿和天医墓就在他家隔壁的村子里,所以从小就有所耳闻。
不过,这一次办展的灵感,则来自与浙江省名中医、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沈钦荣的一次闲聊。“他告诉我,在绍兴中医界,几乎无人不知倪涵初的名字。精于医学的倪涵初,最擅长治疗疟痢病,并有《倪涵初疟痢三方》传世。”
绍兴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朱观祥曾写过一篇《论倪涵初先生对疟痢的诊治特色》。“在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下,在夏秋之间,疟、痢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当时倪氏所著的‘疟痢三方’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唐铭泰还请教了对古籍颇有研究的绍兴文史爱好者方俞明,方俞明也向他证实,关于倪涵初的那部“疟痢三方”流传极广,有各种版本传世,同时民间也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这是一个既有医术又有故事的有趣人物。
“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拜谒了这座天医墓及天医殿。从当地村民口中,我们还听到了许多关于倪涵初的故事。他救活过许多危重病人,‘一针救母子’、‘神药保太平’、‘巧计打怪胎’等行医故事在柯桥、华舍、湖塘一带广为传颂。”唐铭泰说,这次寻访让他们对倪涵初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个草头郎中,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划一条乌篷船,穿梭于鉴湖水道,行走于街头巷尾,治病救人,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医。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你对他们的好,他们永远记在心里,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予以纪念。”古城村村民孙纪君是一名小学教师,曾写过一篇《天医殿散记》,讲述了这位家乡名医的故事。他听村里的老人说,天医殿里原有两只木制的乌篷小船,是倪涵初行医时的交通工具,可惜在50年前被毁了。
为倪涵初办展与立碑
这场展览,除了倪涵初生平事迹以及古医书的展示,还将展出30多幅相关的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国内知名的12位名中医的书法,比如有省首届国医名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写的题词‘天医济世’以及省名中医、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的沈敏鹤抄写的倪涵初药方,等等。另一类是各地画家围绕展览专题而创作的画作,如《采药图》《泛舟行医》等。”唐铭泰说。
听说张桂铭艺术馆要办纪念倪涵初的书画展,柯桥区华舍街道亭西村有位自称倪涵初后人的村民与唐铭泰取得了联系。他说,与古城村的天医殿遥相对应的,还有一座天医庙,这座天医庙原在柯桥的太平桥旁,当年倪涵初曾在此桥头熬制神药,辟退瘟疫,救治百姓保太平。后来,这座天医庙搬到了倪涵初的老家亭西村。作为后人,他手上也有一些古医书,可以用来丰富展览。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场书画展结束后,他们还将在古城村的天医墓前立一块碑。“目前,碑记已经写好了。”唐铭泰说。
“绍兴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越医文化是其中灿烂的一页。在灿若星河的越医群像中,倪涵初显得比其他医家更草根,更贴近民众,他是老百姓自己的医者,因而也更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作为越医文化的研究者,原绍兴市卫生局局长邵田田期待着,在名医之乡绍兴,有更多的“天医”遗踪和史迹能够得到挖掘。
“你看,这里面记录的药方都是倪涵初的。”在越城区仓桥直街的张桂铭艺术馆里,负责人唐铭泰递给记者一本纸张已经泛黄的医书古籍。这几天,这里正在筹备一场书画展,纪念的是越医倪涵初。展览将从9月10日持续到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