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64|回复: 0

记忆中的“龙山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08: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娄 瑶
记忆中的“龙山路”


  我生活的小城不大,几十年来,当城市发展的构架被一再扩大时,老城区的老街道却一如既往地透着宁静与平和。街道本身就是历史,记载了时间的刻度。说起街道,我的脑海第一个跳出来的便是“龙山路”。

  记忆中,龙山路不长,两边是粗壮的梧桐。秋的早晨,起来,落叶铺呈在地面上,薄薄的黄,脆弱的样子,风吹过,不甘愿地翕动,是真的美。古人说的一叶而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里了吧。

  那时没有这么多车,两边房子里的人可以泡上一碗茶,往门口那么一坐,就能看到很高很高碧蓝的天,从梧桐树底下可以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听得到梧桐树上唧唧喳喳的鸟叫声,马路上自行车清脆的铃声,是清爽一天的开始。

  当时马路的两边都是几十年的老工房了。其中的一栋老房曾是县文化馆的办公地。老式的建筑,旧旧的外墙,甚至有些窗户的玻璃都有些破损了,可就是在这里藏着许多身怀绝活的“老家伙”们,他们大都与世无争,安于清淡的生活。每天按时上下班,上班练练乐器,吹拉弹唱,或者侃个大山,吹个小牛,闲暇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拿起各自的家伙合上一曲。当然,曲子往往是老调。乐曲声从这些破损的窗户飘出来,会让准备爬树捉知了的小皮孩们不再呼哧呼哧的大口喘息,开始变得安静下来,也会让骑车、步行的路人不由自主地放慢步子。

  有时候路过文化馆,会看到外面停着辆卡车,音箱、乐器、曲谱架子什么的正一箱一箱地往车上搬,就知道他们要下乡演出去了。车旁围着的小皮孩子,会乘大人们不注意,去摸摸扬琴,碰下琵琶。可惜,这样的场景已不多见了。文化馆对面的那条胡同曾住着一个卖甜酒酿的老人,小时候经常去他那里买甜酒酿解馋,3毛钱会有很大一碗。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只大木桶,木桶的最上面用一大块白纱布盖着,浓香的酒酿味道从纱布的缝隙中散溢出来,说不出的受用。卖酒酿的老人会掀开一半的纱布用一个青瓷的小碗,就像取之不尽似的从这个木桶里把甜酒酿舀出来。真正的好味道啊。

  夏天的傍晚,从这条马路经过,会听到唧唧喳喳的麻雀叫声,上千只雀儿在这里的梧桐树上歇憩,树丛中,甚至电线上都停满了麻雀,黑压压的一片,场面壮观。有很多年,这些鸟儿每年都如同外出的孩子一般定期地回家看望亲人,和它们一起共享天伦。那些年,真的每个夏天都是这样,整条马路都会被鸟叫声所淹没。就连过往的司机们也一定不会在这个季节和它们比分贝比清脆。

  我从戴着红领巾开始便每天走这条街,那时候记得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上学路上》。里面的话我依旧清晰:每天,当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时候,路上的小树似乎在向我招手,小鸟也好像在对我歌唱。

  如果说大都市需要从繁华中找寻静谧,那么生活在小城的人们则更显真实与纯粹。对了,还应该加上一种从容的幸福感。

  直到今天,每当我慢步龙山路时,鞋底与柏油路亲密地摩擦,发出的声音依旧让它们彼此依赖、彼此信任。这条路见证了很多人的成长。如今,除了路名,路上的其他一切都已然成为了记忆与碎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4 21:43 , Processed in 0.0376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