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绍兴县戏曲培训班招收首届学生。13岁的陈飞从当时16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第一次离开家乡——曹娥街道新沙村,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成为首届30名学员中的一员,与后来同样获得梅花奖的吴凤花、吴素英等都是绍兴小百花原生代的演员。
艺训班设在绍兴越城区一个叫九里桑园的农场,远离闹市,偏僻清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平时除了练功,还是练功,每天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训练已经累得孩子们腰酸背疼,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更让远离父母的她们深深体会到了学艺的艰辛。
艺训班坚持以文武并重、唱做俱佳,每个孩子不仅要学文戏,还要学武戏,期间的付出可想而知。从农村走出去的陈飞,更多的是纯朴、率真和勤奋吃苦的劲头。“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承受技术上赶超别人的精神压力,更要承受每天训练后身体的疼痛。有时候腿痛得连走楼梯都是一种折磨,但第二天我们依旧照常训练。”沉浸在回忆里的陈飞,似乎又回到了那段学艺的日子。
“对于越剧,我是真的喜欢,那段日子,我常常告诉自己:要想站在舞台中间,一定要吃得苦中苦。”陈飞回忆,有时候老师看着她满身的汗水、满臂的伤痕,都会悄悄地背过身去抹眼泪。就这样,她用比别人多下两倍三倍的功夫,在指导老师的精心调教下,一个培训班下来就学会了多出折子戏,而且在武功老师手把手的传授下,克服了“回笼腰”的缺点,毯子功、把子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为她聪明,悟性好,学习主动积极,学校经常派她外出学习新技艺,帽翅、翎翅、水袖、喷火等各种戏曲表演的绝活就是那个时候练就的,这也为她后来将各种剧种的绝活融会贯通运用于越剧表演,形成自己“文戏武演,武戏文演”的风格与特色奠定了基础。
3年艺校学习,痛并快乐着。回忆学艺的日子,陈飞说得淡然,但内心是满满的恩感。“正是因为吃了那些苦,才有了今天的我。”
成功来自磨砺 梅花实至名归
“越剧是我的第二生命。”陈飞坦言,演戏很累、很辛苦,如果没有这份钟爱,自己或许坚持不到现在。
的确,陈飞的飞音袅袅,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伤痛而升起。在她越剧生涯辉煌的后面,还有那么多的挫折和磨砺。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风雨,才更加热爱她所钟情的越剧,并愿意将之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去做。
1984年,当她的学艺道路正将进入大规模的练唱阶段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幸降临,正处于变声期的她被查出声带长有小结节。对一个靠声音吃饭的越剧学员来说,这种打击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还没有走上那宽阔的舞台,就必须要放弃?
好在当时的绍兴县文化局和艺训班的领导、老师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南京找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帮她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在南京的三个多月里,陈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闲暇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她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辈子与越剧是脱离不了干系了。
199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她颅底骨折,脑神经挫伤,声带再一次受到严重伤害。这一次车祸,足以严重到毁灭她的艺术生涯,对她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遭遇。
看似温婉柔软的她,内心有自己的一份倔强,有一种特别不服输的劲头。“那时,医生说我可能从此无缘舞台,但我就是不信,我不愿服输,我相信信念可以战胜病魔。”孩子出生后,她就开始了练功恢复训练。从恢复身体机能和练习发声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都让她看到希望。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孩子出生两个月后,她就站在了舞台上,这一次让医生都惊讶:“这是一个奇迹 !”
2003年,她本是有机会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的,但是命运却让她与梅花失之交臂。在排练梅花奖专场时,疲惫的她在最高难度的“高台翻”时不幸脚受伤。
为了梅花奖专场,她已经付出了许多,这应该是她越剧艺术生涯的一次高峰,但命运又同她开了个玩笑。然而,面对领导的关切,师姐妹的深情,戏迷的问候,她再一次从伤痛中走出来:“两年后,我一定再来一次,一定要摘取到属于我的梅花。”为了越剧,她又开始了积极的治疗、康复过程。
三个月后,她站起来了,又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演出。她不但重新站在了舞台上,表演艺术也更加地成熟。就如她自己所说:“多次受伤后,每一次的静养,都给予我充足的时间来感悟塑造过角色,而每一次感悟,便是一次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5年,陈飞终于迎来了她的梅花奖牌。当她站在中国戏剧奖的最高舞台,回望这份实至名归的收获背后的苦辣酸甜,顿觉五味杂陈:“以前我是在舞台上游园、寻梦,而今天我是圆了自己的梦。”
师从越剧大师傅全香 艺术上不断超越自我
对于傅派,陈飞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最初唱戚派的她因为傅老先生一句“愿意带你试试”而开启了傅派艺术的传承之路。1987年,陈飞正式拜有“越剧金嗓子”之称的傅全香为师。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自己的努力与刻苦,她完美地继承了傅派特点,演唱时真假声结合完美,强调声音位置和共鸣,中低音委婉柔美,高音区峭拔明亮,高低音衔接自然,婉转圆润,华彩绮丽,曲调跳跃多姿,小腔丰富,演唱富有激情,高腔震撼心弦,在越剧唱腔中较为少见。
越剧《情探》是越剧舞台上的艺术瑰宝。它既是傅全香等老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陈飞的传承力作,经过两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出戏在舞台上可谓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地步。
早在1990年,陈飞就以一出《情探·行路》获得了“霞飞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的第一名。大赛金牌主持叶惠贤以一句“陈飞,真的飞起来了”来形容她的一炮而红。
她将越剧基本功与技巧融会贯通,在傅派技艺上加以传承创新,表演上更注重舞台人物的需要,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表演手段,塑造出一个个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艺术形象。她表演的《情探·行路》,文戏武唱,唱念做打俱佳,一蹙眉,一开嗓,举手投足间,内外交融,得心应手。尤其她将傅派三尺水袖增加到七尺半,首开了越剧长水袖表演的先河。
陈飞版“行路”,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路”,如今,早已成为越剧艺校的教学版本。她的舞台绝活——长达九尺的长水袖表演,更是神形兼备,在飘舞间诉说着人物心语,被收录在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从艺30余年,她先后主演过《劈山救母》《主奴联姻》《三看御妹》《穆桂英挂帅》《狸猫换太子》《秦香莲》《吴王悲歌》等30余台大戏和折子戏。成功举办表演艺术专场;先后获第二届浙江省戏剧小百花汇演金艺奖,浙江省艺术明星奖,“霞飞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桂冠,第五届浙江省戏剧节演员一等奖,首届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随着越剧艺术的日臻完美,陈飞更注重从导演的视角去审视整个戏剧的发展和审美趋向。其与杨小青联袂执导的《一钱太守》舞台剧、电视剧分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玉簪记》获绍兴市戏剧节导演奖;她执导的《姜氏惊魂》《李娃传·绣目》《情探·活捉》等获各类大赛金、银奖。
傅派艺术薪火相传 越剧清韵绵远流长
今天的陈飞,除了在自己的业务领域更加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外,更多地开始了对剧团年轻演员的“帮扶带”。
2018年7月13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周燕萍、杭州越剧传习院温珊珊和上虞小百花越剧团李燕三位优秀青年演员现场拜陈飞为师。
“我将用最大的努力与热情,把老师教给我的和我所学的教给学生们,希望傅派艺术常青,越剧艺术代代相传!”作为当今舞台上最有名的傅派艺术传承人之一,陈飞担起越剧传承与创新重任的决心溢于言表。
她想起,那些向师父学艺的日子里,每天与恩师同吃同住。傅先生因材施教,从日常的生活细节着手,比如在接电话中教会她养成演唱的习惯。她想起,每排一个新戏,恩师都细心讲解,亲自示范。老一辈越剧大师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后辈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已在她心里深深刻下烙印,越剧代代相传的责任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熏染着她的内心,成为她日后致力于越剧传承与推广的不变情怀。
这些年,她一直在为推广越剧事业做一些承上启下的工作,吸收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优秀艺术成果,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后,再传授给学生。她的学生中,多人在CCTV《越女争锋》等越剧青年演员大赛中获得金、银奖。在前不久结束的“越美中华”全国青年演员大会演中,又有两名学生获得金奖。目前,她正在为李燕排演越剧大戏《情探》,这也是为李燕冲击省金桂奖而准备。
这些年,她还走进央视等各类晚会、节目宣传越剧、普及越剧,走进高校作专题讲座,利用下乡演出为广大戏迷观众送去越剧大餐,通过全国巡演和出访多国演出以及世界合唱节的平台向世界展示越剧的魅力。前不久,她为北大学子作《百年越剧的前世今生与未来》的讲座,希望越剧未来可以更多地走进高等学府,推动它的传承。
如今,陈飞又多了一份责任,作为越剧大师工作室的重要人物,她正致力于越剧在家乡上虞的传承与推广。“我现在要做的,是让大师工作室热起来。”去年11月,她的《越坛飞燕》——陈飞越剧MV专辑在这里举办首发仪式,为传播越剧艺术、推介上虞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陈飞表示,要借助于工作室,打造一个集越剧文化传播、越剧名家创作、越剧戏迷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越剧艺文空间,让越剧活起来、传下去。她同时认为,越剧要继续百年的辉煌,政府扶持是关键,培养接班人也很重要,要大力推进越剧进校园、进课堂,越剧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充实壮大。在这一点上,上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