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多年前那个特殊的时代,电视、网络都还未曾在上虞出现,报纸还很稀少,广播成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体。近日,记者有幸走访了老媒体人、原上虞广播站编辑记者陈秋章,从他的口中,回望青葱岁月,重启历史往事,聆听时代回响。
“1975年8月,我从杭州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上虞县广播站工作。”谈及往昔,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记忆犹新,思绪飞腾,“这6年的广电生涯,让我找到了我的另一种可能,生命中有了媒体人的经历,我觉得很自豪。”
服从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
出生于1950年的陈秋章经历过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后,于1973年考入杭州工业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光听校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重的理工科气息。那么,学习丝织专业出身的陈秋章是如何走上了编辑记者之路,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他直言那是阴差阳错,纯属偶然。
“读书期间,我酷爱无线电技术,还和同学们一起组队搞过这方面的科研创新活动,获得过学校的荣誉奖项。”进入广播站工作后,他原本想继续追逐无线电的梦想,但因站内从事无线电修理的人员充裕,而采编力量却严重不足。广播站领导来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弃理从文去做采编工作。“我们那时候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陈秋章笑着说。至此,对新闻行业一窍不通的陈秋章二话没说,服从安排,拿起了笔杆子,爬起了方格子。
刚踏入新闻采编道路的陈秋章倍感“隔行如隔山”的苦楚。“我不懂行,编了一周的新闻稿件送站领导审阅时全被‘枪毙’了,那时真想打退堂鼓。”陈秋章回忆道,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安下心来。广播站中文功力深厚的老编辑张家治是他崇拜的偶像。陈秋章花费半天时间编写的2700字稿子,被张家治用了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就修改完成了,且文章条理通顺,文风淳朴易懂。为了弥补“半路出家”的不足,陈秋章埋头苦学,一方面借来业务书籍,从新闻基础理论学起,另一方面借鉴老编辑的经验,寻找差距。“我相信,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情。”陈秋章说,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打磨,他练就了编辑新闻稿件的基本功,也树立起了一个新闻人的初心。
潜心采编,无心插柳柳成荫
1978年5月,陈秋章参加了全省广播系统新闻采编业务培训班。这一次比较系统的培训,使他的业务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也让他对搞好基层通讯报道有了深刻感悟:“搞新闻工作,不但需要有灵敏的政治嗅觉,而且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当记者,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应在工作(观察、思考、写作);搞采访,要‘以十当一’,有耐心,在采访中要尽可能收集更多鲜活的事例,从中选取最具说服力的生动案例;写新闻,贵在新,最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然后‘倚马可取’,直送编辑;写通讯,要有深度、厚度和高度,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写评论,要击中时代那根绷得很紧的弦,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口中都无的言论;当编辑,贵在精,文章不怕千遍改,文有小误食不甘。”即使时间跨越了几十年,陈秋章对自己总结的新闻工作要诀依然熟稔于心。
从那以后,陈秋章努力以“以十当一”的姿态去采访,又以“以一当十”的情怀写稿件,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在广播站工作期间,他还积极向上级新闻单位发稿,每年有数十篇报道被录用,有的还上了《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的头版头条。对此,陈秋章感叹:“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有谁知道,这‘柳成荫’的背后是需要用我们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支撑的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搞好新闻工作,光靠记者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使“上虞广播”上顺天意、中得民心、下接地气,必须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通讯员队伍。在广播站工作的那段日子,陈秋章自告奋勇地担当起“通联”工作,每年花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办通讯员培训班,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分享给上虞各地的广大通讯员。
陈秋章说,那时候,上虞广播站在县内外享有这样一句很显底气的话语:“两千队伍万篇稿,社社都有录音报道。”当时站在高音喇叭下听录音报道,“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是基层干部群众很享受的一件事。上虞县的57个公社,每个都能自己采编这样一档节目,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同时,持续举办培训班和年终评选优秀通讯员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每年万篇稿不但确保了新闻报道的稿源,而且提高了稿件的质量,使上虞广播越办越好。
初心依在,柳知随俗添青眼
从事新闻工作后,陈秋章有幸见证了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这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就拿围涂工程来说,陈秋章回忆:“当时我们有两批队伍驻守在工地搞新闻宣传,一支队伍编写《虞围通讯》,一支队伍组织围涂广播。”陈秋章说,那时每晚九十点钟,他在编写《虞围通讯》的稿件后并不会直接应用于广播。广播新闻与纸媒新闻在传播手段上是有所不同的,两者在文字布局上也有细微的差别。“《虞围通讯》是报纸,文字要求精炼,而广播是给老百姓听的,一定要口语化,通俗易懂,要让听众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陈秋章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报上写“围涂民工挖土、挑担,干劲高涨,不到两小时就干得汗流浃背”,但到广播上去说,就要改成“干得满头大汗”。“这才是广播新闻应有的特色。”
尽管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快40年了,但在陈秋章的举手投足间,仍可寻觅到他当年在给基层通讯员培训讲授新闻传播课程的影子。“我特别感谢生命中有这样一份经历,也特别珍惜我的媒体生涯,很难忘。尤其我现在在做这个孝德文化研究,我深深体会到了这段媒体生涯带给我的影响和帮助。”
谈到刚成立不久的区融媒体中心,陈秋章的思绪从以往很快回归到现实,“这是时代的进步,是一件大好事。”他说,“融合是大趋势,在媒体林立的今天,我看到了你们这些新闻人的热情与干劲,一定能让媒体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同时,我希望新一代媒体人一定要积极传播正能量,要有自己的担当和政治鉴别力。如今媒体传播途径多样化,采编过程中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我相信,通过搭建融媒体中心这样的新平台,你们年轻一代肯定会比我们干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