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钧,祖籍上虞,1928年出生。1935年,曾进入湖北省武昌第七小学读书,抗战爆发后,他随父母向内地撤退。不久,父亲亡故,家中留下兄弟姐妹四人,母亲一人无法抚养年幼的子女,将长子宋良钧送进了儿童保育院。1944年8月,宋良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在校时,他阅读了大量《新华日报》和《群众》等报刊杂志,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之后,担任重庆《民主周刊》编辑。
1947年初,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重庆市,不少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绑架或残酷迫害。宋良钧只得离开重庆,辗转到了上海,寄住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宿舍里。
同年11月,他从上海前往括苍山区参加游击队,从括苍(乐清)中心县委第二期青训班结业后,分配至括苍支队第二中队担任文化教员。在部队,他不怕困难,刻苦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寒冬腊月,他同战友们一起穿着单薄的裤子和草鞋,踩着白皑皑的积雪,顶着凛冽的寒风,翻山越岭,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在中队,他时常背着小药箱四处奔波,细心地为受伤的战友包扎护理,他深切关心战友们的疾苦,备受广大干部战士的好评。
1948年秋,宋良钧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不久的10月30日,仙临黄边区工作人员金秀登在仙居县景凤乡的龙潭头村活动时,被当地的反动分子杀害。翌日,第二中队全体指战员奔赴龙潭头,准备搬运金秀登烈士的遗体时,遭到了当地反动势力的伏击。当时,宋良钧奋不顾身,英勇还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1岁。
B 无心插柳柳成荫 取证之路颇艰难
为何上虞早先没有发现宋良钧这位烈士?赵林又是如何发现、确认的呢?对于赵林来说,这完全是一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巧合。
7月30日,赵林在收集已故中共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老战士李方华的事迹材料时,在由李方华本人撰写的《培训革命知识青年的摇篮——记括苍(乐清)中心县委历届青训班》中,无意间看到宋良钧名字和籍贯。他马上查阅上虞烈士档案资料进行核实,却没有找到与宋良钧有关的文字记录。他又去翻阅由浙江省民政厅编制的《碧血丹心——浙江烈士英名录》,在杭州卷和台州卷中找到了疑似宋良钧烈士的文字记录。
由于宋良钧参加革命工作最初是在乐清一带,出于考证需要,赵林联系了乐清市委统战部原部长方圣忠,在他的引荐下,又找到了今年91岁的乐清县委党史办原主任邵汉领,经由邵老确认“宋良钧为上虞人,他参加了括苍(乐清)中心县委的第二期青训班,李方华同志还是该班的班长。”
8月5日下午,赵林收到了由乐清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宋良钧烈士传记》一书,另外他特地从旧书网站淘回了《仙居英烈》《中共仙居历史图册》等书,这些材料中均记载着宋良钧烈士的相关资料。在乐清市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宋良钧烈士纪念碑上同样明确写着上虞籍贯。
8月8日下午,赵林联系上了上井村党支部书记张真林,巧合的是,张真林父亲张春木是宋良钧生前括苍支队第二中队的战友,更是多年守护宋良钧烈士墓的守墓人。30年前,张春木将烈士墓从原址迁到了距离1公里的现在位置,年年祭扫,从未间断。自从父亲2012年过世后,张真林接过了守护烈士墓的接力棒。
“我们想为烈士找到健在的亲人,了解烈士的更多资料。”赵林受有关部门委托,再次踏上寻找之路。8月16日下午,赵林前往仙居县,在县委党史研究室收集到了宋良钧的四川字第07275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和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以及宋良钧儿时与母亲在上虞的照片文字资料等。
8月19日中午,根据仙居之行了解到的宋良钧父亲为宋竹荣这一重要信息,赵林找上虞家谱协会会长王伯安借阅了《虞东宋氏宗谱》,并在该谱第50页的世系表中找到了宋竹荣和宋良钧父子俩的名字,至此,宋良钧虞籍烈士身份基本可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