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声音记录时代变迁 ——访原上虞广播站播音员华丽娟 本报记者 冯洁娜 文 赵晶晶 摄 “华娟”这个名字大家还记得吗?特殊年代,条条线路通,只只喇叭响,每天从广播喇叭里传出“华娟”熟悉的声音,回应了多少人的满心期待与美好遐想。“华娟”本名华丽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成为上虞广播站的地方话播音员。从业32年,她见证了上虞广播事业的发展,用声音记录时代的变迁。 在上虞广播站的全盛时期,遍及城乡各地共有18万只广播喇叭,华丽娟播报的新闻节目曾经是上虞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最亲切的声音。“行色匆匆的脚步中,总有一种声音让人驻足静听。”华丽娟相信,声音是有生命的,有魅力的播音能给听众带来几十年难忘的享受。退休后的她仍旧与广播相伴,打开收音机收听广播是她每天的习惯。 广播不能停,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华丽娟从未想过自己会当播音员,而且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1965年,华丽娟从丰惠的上虞一中高中毕业后,就到县文化馆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做讲解员。高中时就曾在校广播室播音,天生的好嗓子让她的讲解愈加绘声绘色。 1969年的一天下午,一位自称县广播站的同志找到她的家中,请她念一篇报道,并现场录了音。当时,华丽娟也没在意,后来在党校参加县里统一招工时,县广播站站长邵梦龙亲自来到她面前说:“华丽娟,你可能不认识我,可我认识你。我来接你进广播站工作。”站长的这句话,让华丽娟记住了一辈子。“当时有不少人进了厂矿企业,但是播音员只有我一人。”每次想起来,她都能清晰地记得当时雀跃的心情。 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广播,是人们主要的精神娱乐方式。广播站播音员,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在云端的职业。通过广播喇叭将自己优美的声音传遍上虞的各个角落,几乎是每个女孩的梦想。 但一踏进广播站,眼前的场景让她心里一凉:还不到20平方米的播音室里,除了2台笨重的601录音机和1只青蛙大的播音话筒,几乎没有其他设备。“总算房顶上,有一架吊扇。”她开始意识到这份“云端”工作背后深藏的艰辛。后来她发现,广播站里不仅设备简单,连工作人员也极少,编辑、播音员、技术员、外线工,总共才10余人。 就是这10余人,运转起了当时全上虞的喇叭广播任务。广播每天早上5点准时响起,到晚上8点半才结束。而华丽娟除了在机房播音外,还要来稿登记、回复读者来信、连夜装订广播讲稿。为了把党的方针政策准时传入千家万户,必须确保“条条线路通、只只喇叭响”。如若电话打来哪里广播喇叭不响的话,外线工还需要带着手电筒连夜赶到现场去修复线路。“每天天不亮来到广播站,直到夜深才能回家。”华丽娟说,刚进广播站时,业务还不太熟练,幸亏成衍珍、李跃庆等老播音员的耐心指导,这才很快适应了这样快节奏的工作。 广播,对当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讯号。早上广播声一响,大家不约而同地起床洗漱;中午广播响,就说明到了吃饭时间。“要是哪天广播突然出故障,就会打来许多电话询问。”华丽娟告诉记者,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早上广播停播,要出远门的人,那就会连汽车、火车也赶不上,为此当时有听众说:没有广播真是一事无成。 广播一天不能停,就意味着播音员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华丽娟说,成为播音员后,她的时间观念极强,丝毫不敢松懈。“早上5点广播准时响起,那我就必须4点多到达机房。”回忆当初,华丽娟也想起了那时候的艰辛。为了准时播出节目,华丽娟每晚入睡前都设置好闹钟。 但当时孩子还小,丈夫还在部队,华丽娟只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闹钟一响,就把熟睡的孩子们也吵醒了。“于是,我常常半夜醒来,悄悄把闹钟按下,然后坐到天亮再去上班。因为广播员这份工作责任太重了,关系到千家万户。”华丽娟说,但就算这样艰苦,大家也都充满着激情。“那时的日日夜夜,真可以说是沸腾的岁月,大家都是昼夜辛劳,认真遵循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努力探寻广播传播的有效途径。” 就是那种近距离感,拨动听众心弦 华丽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地方话播音员,就是说,她的所有节目都是用上虞方言来主持,哪怕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华丽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地方话播音特色。这种播音方式自然、亲切,很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本人主持听众点播节目以外,华丽娟还有一档“老王小张”节目,也是用地方话播出,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华丽娟十分重视与听众的密切联系与彼此交流。有的读者来信,她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显得亲切自然,有的内容她则尝试用生活化的语言给大家“说”,而不是“念”。“每天读信、回信是我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华丽娟说,每封来信我都回复,尤其对没有采用的信件,还会详细写上原因。 就在这一来一回间,她与听众的距离越拉越近了。有一回,华丽娟利用节目点播的形式,成功为听众排忧解难。当时有读者写信反映,原西湖乡政府有一只邮箱,村民原先寄信很方便,可乡政府办公楼搬迁后,把邮箱也搬过去了。“听众写信来向我反映这件事,这是对我的信任。”收到信件后,华丽娟第一时间跑到实地查看,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后来有听众还专程写信来感谢她帮忙处理了这件事。 除夕夜值班,对于播音员来说是常有的事,但有一年除夕夜,让华丽娟特别感动,也让她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那天,有读者来信:“我们都在团团圆圆吃年夜饭,高高兴兴听你播放的节目,在这千里之外,我敬你一杯酒,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信的末尾,听众还要求为华丽娟点播一首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我看到这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后,深为感动。”华丽娟回忆说,这或许就是这一行的苦与乐吧。 1984年,华丽娟从播音员转岗为文艺编辑,她开始绞尽脑汁地开辟多种文艺广播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录制广播剧,把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欣赏性多种内容组合在一起。广播剧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制作,当时广播设备不如当下,为了创作出一部广播剧,需要反复审听、录音。没有音响,他们就自己制作声音,如为了表现掉入河中的场景,就用脸盆放水模拟;没有汽车喇叭声,就扛着录音机到马路上去录。 “那时候创作一部好的作品,向社会提供正能量,确实需要花不少精力。”华丽娟说,今天看来,广播剧已不算新鲜,但在当时却都是大家苦心孤诣才创作出来的。播音员何建梅配音播出的专题音乐《曹娥江畔的瞎子阿炳——孙文明》,与文联陈积贤合作的广播剧《四姓缘》等作品曾获得省市级的多种奖项。 “上虞成立融媒体中心这件事,我也是从广播中获悉的。”华丽娟认为,这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闻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代表着我区新闻宣传事业迈上了融媒体时代的新征程,希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要利用好这个大平台,多深入群众,多采写百姓关心关注的新闻,这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