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发源于磐安,途经新昌、嵊县再流入上虞。沿途群山重叠,常年溪水长流,每当雷阵雨频发的季节,溪流夹带着大量泥沙汇集于曹娥江上游。
江水流入上虞段时,因地势处于平坦,江面开阔,流速缓慢,因此大量浑浊的泥沙沉积江底,年长日久河床不断提高。每逢大潮汛期,江水流速受阻,海口的潮水反而涌向曹娥江内倒灌,巨大的浪涛汹涌地冲破江塘,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解放前,曹娥江两岸堤塘低狭,每次倒塘,塘脚冲出一个大潭,新塘修筑只得后退,几百年来,两岸江塘相距三百多米。因此沿江各地的民众自发在外塘内单独修筑内塘,各保本地区的一方平安,因而出现塘外有塘的现象。梁湖从西山下到龙山头山脚的一条沙湖塘就是预防外塘决口倒塌后的第二道防线,当年曾经历了多次抵挡洪水的防御作用。听长辈人讲,外塘倒塌后,汹涌的洪水向沙湖塘扑来,溃堤决口,直奔老县城(丰惠)再冲击通明老坝,长驱直入余姚境内。当时沙湖塘的外面,仍旧是每年遭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在那个年代,塘外的百姓十分羡慕塘内种水稻的庄稼汉。
我外婆家在梁湖大厍的塘路旁,童年时听母亲讲曹娥江沿线遭受洪涝灾害的往事:“大厍里沿江一带,三年两头要做大水,特别是在秋天,六谷可以收割了,突然一场大水冲倒塘路,人也来不及逃,六谷、麦苗都淹死。”
记得童年的正月我去外婆家拜岁,那里没有石板路,泥路两边有许多草屋,中间很大的一畈沙地,没有河道只有几个很浅的泥潭,每户人家屋前有一块很大的园地,四周围着竹梢篱笆。母亲说园地是专门培育南瓜、茄子等蔬菜秧苗的,待秧苗大了把它连根带泥像方糕那样,一块一块摆在圆圆的竹篥里,挑到县城(丰惠)街上卖。市头散了,再挑到各村各堡去喊卖。大厍人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育秧苗卖蔬菜是每户人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1950年秋季的一个清晨,我所在的皂湖倪家堡村敲响了抢险的大锣,村长高声喊道:“倪家堡的民众,连日大雨,娥江水位上涨,外塘快要决口倒塌哉,各家各户都要派人,携带铁耙、土箕赶快到沙塘去管塘。”锣声很快从东桥头穿向村里的每个弄堂,村民们闻声纷纷赶了出来。
沙湖塘南起梁湖西山下,北至龙山头,与外塘相距五六里路程,是一条全部用双连石条建筑的防洪江塘,十分坚固,是预防娥江外塘决口后的第二道防线。来自上虞各地看守江塘的,远至通明老坝下的余姚民众,很快地站满了塘路,无量桥闸已筑好闸板,离桥不远的平屋里挤满了人,望不尽头的沙湖塘已成了人墙,可谓众志成城。
一直坚守在沙湖塘上的老百姓警惕地眺望着外塘的动情,突然有人喊着:“外塘倒了、外塘倒了!”远远望去滚滚的波涛很快吞噬了江坎头的村庄,淹没了即将成熟的玉米秆,潮水直奔沙湖塘而来。沙湖塘脚的水位在飞快地上升,塘脚底部出现多处渗漏,向塘内喷射,水流的压力震得无量桥在剧烈地抖动。这时看到有很多人背着晒谷竹簟,旁边一位有经验的老农说:赶快把竹簟放在江塘有漏洞的外侧,可以阻挡减弱洞口的扩大。但沙湖塘水位仍在快速上升,已有一个人的高度,漏洞还在不断扩大,如果塘脚浇空,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几个年轻人听从老农的指点,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抢险,当时跳下去的人越聚越多,也看不清用什么方法在堵塞漏洞。
整整一天,经过一大批群众在抗洪抢险中无私无畏的付出,拥有双连石条建造成的沙湖塘终究还是保住了。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一些干部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头脑发热,致使沙湖塘被人为地拆除。当年为防止潮汛期海水上涨倒灌,保障娥江两岸农业丰收百姓安宁,宁波专署决定在百沥海塘的曹娥江五甲渡段新建一座50洞大闸。这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数以万计的民工从四面八方赶来,驻扎在崧厦区的章家、陆家、西化等村。
按照工程设计,五甲渡50洞大闸的基础横向320米,纵向180米,所需石条由梁湖沙湖塘拆除提供。据具体负责拆解沙湖塘石条的水利技术员金春水回忆,在拆解石条时发现每块石条都有楔口,石条之间灌浇过点铜(焊锡)。他感触地说,古人做水利工程很严谨,经历几百年风雨后还这么紧密牢固,光石条拆卸工程就费了好大的劲。但是,光靠沙湖塘的石条远远不够,于是又拆解县城丰惠的古城墙基石,接着再拆明代防御倭寇的沥海所城墙巨石,拆得片石不留都运往50洞大闸工地。
后经浙江省钱江工程局现场勘测,发现五甲渡江道基础下层沙石很厚,工程一旦建成也有倒塌的巨大隐患。万般无奈之下,1959年初,曹娥江大闸工程只得紧急刹车。数不胜数的沙湖塘石条、古城墙基石伴随着数万民工的汗水付诸东流,在曹娥江混浊的浪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由于不尊重科学、不尊重自然规律,上虞因此失去了一项凝聚古人智慧的沙湖塘水利工程,失去了建造历史逾1100多年的丰惠古城墙,失去了防御倭寇入侵的军事要塞沥海所城。这是多么让人痛彻心扉的事情。
经过半个世纪的等待,曹娥江大闸综合水利配套工程终于在2008年12月顺利竣工。望着巍然屹立在曹娥江海口的口门大闸,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顺民意,得民心,为民造福,功垂千秋。虞舜大地从此彻底根治了千百年来的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