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上浦不仅有着悠久的孝德文化、东山文化、青瓷文化,而且留下了历代诗人的众多诗篇。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发祥地的特色,6月30日上午,浙东唐诗之路上浦研讨会召开,上浦镇相关负责人、东山文化有关专家、民间文化人士及乡贤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上浦是孝德文化、东山文化、中国山水诗文化、越窑青瓷文化、‘一带一路’越窑青瓷出口的起源地。”原上虞建设局局长方建平在发言中认为,要结合全省打造大花园大景区建设的契机,以大诗路为骨架,追根溯源,主动融合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路文化,传承和弘扬虞越文化的胆剑精神、东山再起的担当精神、虞舜文化的德政精神,建设一批具有五大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和展示馆,让诗路文化、励志文化融入城镇化建设,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自信,让文化回归百姓生活。
如何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抓好大花园建设,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号召,抢占先机?如何在“浙东唐诗之路”中体现上虞的印记和符号?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认为,要找准定位,紧扣特色,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打造好东山文化,特别是打造好谢氏文化(谢安、谢灵运、谢脁、谢惠连、谢道韫)是关键。可以说,东山文化是一笔无形资产,一定要坚持两翼齐飞,展现浙东唐诗之路发祥地的特色来。
“上浦是千年古镇,有着千年古街(上浦村江口)和千年古渡(自联江冯浦朝北往南至东山村有青山渡、指石渡、上浦渡、舜母渡)。”从小在上浦东山长大的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景荣饱含深情地提出,上浦镇四古渡内曹娥江段是青山绿水最秀美,人文景观最丰富的重要景区,更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可以把它打造成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浙东唐诗秦淮河”,即以上浦镇千年古街为中心,以一江两岸四景区(东山景区、东山湖景区、瓷源小镇景区、小江驿琵琶洲景区)为重点的山水旅游度假区,使之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则上浦古镇将会再次重放唐宋繁荣之异彩。
作为上浦小江人,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罗兰芬回忆了儿时印象中的小江驿样貌,并浅述了小江驿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虞段的重要地位,她通过查找史料考证认为,位于小舜江与曹娥江汇合处、曹娥江西岸的小江,不仅是浙东唐诗之路名副其实的重要驿站,而且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小江渡、琵琶洲、小江铺、小江驿等人文古迹,并留下吟咏诗文29首,其文旅开发前景非常可期。
80多岁的退休教师吴文亚讲述了东山一个流传久远的孝亲故事,当地还留有古井等遗迹,建议可结合孝德文化打造旅游景点,并就浙东唐诗之路开发建设,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
原上浦镇中副校长、上虞乡贤研究会上浦分会会长王柏根一直关注东山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他殷切希望上浦镇要收集、挖掘、盘点、整合浙东唐诗之路上浦段的诗文,以《历代名人咏东山》为母本,再扩充整理、精雕细作,使之成为“诗会上浦”的文化产品,上浦镇中小学校本教材。同时虹蛘的舜母山是虞舜出生地,趁目前虞舜文化正申报国家级非遗文化之际,做好相关基础性文化遗迹挖掘收集整理工作,为上浦一方水土留下乡愁的根脉。
“上浦这片土地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学校将挖掘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把上浦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上浦镇中校长陈银祥、镇小校长方法永表示。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座谈会上,大家纵论上浦诗路文化,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扬光大,与会者讨论热烈,期待新的思想和文化创意成为未来上浦的现实。
(记者 宋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