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19|回复: 0

访原上虞日报记者、上虞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姜林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6 1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年记者生涯 磨砺了青春年华

  ——访原上虞日报记者、上虞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姜林坤

  本报记者 杨晓双 文 赵晶晶 厉嘉琦 摄


初生牛犊 跑遍上虞大地

       1952年,16岁的姜林坤开始到乡政府做文书工作,5年后调至县水产科,不久受组织委派,调至报社工作。自嘲“5年半小学生”的姜老当年初入报社,发现“身边皆老师,抬头即楷模”,同事们都是笔杆子高手,压力颇大。

  1958年,县政府在丁宅乡开始动工兴建大齐岙水库。姜林坤一接到这项采访任务,便骑着自行车赶往丁宅乡缸岙村。一到施工现场,他就被当时的火热场景深深震撼——所有村民肩挑手扛,日夜奋战。姜林坤详细察看了施工工地,采访了多位干部和村民,“那天我收集了许多素材,当天晚上,苦思冥想,翻阅资料,写的时候一直挠头,急出了一身汗,交稿后又很开心。”回忆起61年前写的第一个稿子,姜老感慨万千。3年后,大齐岙水库顺利完工,姜老也在文章里写到是具有缸岙特色的“水库精神”造就了当时上虞最大的水库。

  3年的报社时光,在姜老八十四载的人生中留下了浓重一笔。姜老说,每当看到自己写的农村见闻变成铅字时,心里就很高兴,因为明白了采访、写稿是怎么回事儿。“记者的工作很辛苦,工作范围广阔,一年到头没得休息,但非常值得!”姜老告诉记者,为了跑新闻,结婚时他只在家待了一天,便很快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上虞农村的角角落落,从沥海、崧厦到丁宅、下管,特别是虞北地区,每个大队干部他都报得出名字,这都为他积累了大量农村工作经验。

  工作之余,姜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提高,磨炼自己的写作功底。硬记、硬背的苦功夫在他看来,是新闻人快速成长的真正捷径。在姜老的书房,记者看到至今保留着厚厚的报刊书籍,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青葱岁月。



笔耕不辍 见证壮阔历史


  报社工作3年后,姜老又被调至县政府办公室,历任秘书、科员、副科长、科长,先后担当过六任上虞主要领导的秘书,直到1996年退休。在业务生涩时惕励自省,在阅历纯熟时也谨慎行事,这是很多人对姜老为人处世的赞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姜老至今仍然感激上虞报社给予他工作生涯的“养分”,才有了后来笔耕不辍的他。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也是《上虞日报》创刊初期的元老,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姜老记忆犹新,“多年来我主要做农业农村工作,具体就是到基层蹲点调查,帮助工作,并总结和推广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姜老被分派至崧厦联丰公社杭家大队,指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面对熟悉的虞北平原,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姜老坚信这个改革必定会给上虞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很快,分田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粮食产量迎来了大丰收。喜上眉梢的姜老结合杭家大队实际,充分发挥年轻时当记者的勤跑腿、多思考特色,总结有效做法和经验,向领导汇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在全县推广开来。

  从1969年12月开始,姜老参与了历次围涂。他一边在指挥部政宣组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一边积极参加劳动,不搞特殊化。2008年开始,姜老带领作家顾志坤先后拜访了100多位围涂工作者,对长篇报告文学《大围涂》进行修改、补充、校对,历时3年,完成了33万文字创作。我区乡贤研究会创立之初,会长陈秋强便邀请姜林坤出山,挖掘上虞乡贤文化。不为功利,不计得失,在乡贤精神感召下,姜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王克昌、蔡德亿等老一辈文化人着手编纂了8册《上虞乡贤文化》丛书。

  时间就像按下了快进键,近百年来我区新闻传媒变革的速度堪称量子级别。6月30日,上虞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我每天必看《上虞日报》,从报纸上获悉了这个喜讯!”姜老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当天报纸,寄语我区融媒体中心在新时代、新希望的大背景下,自压担子,高标准、严要求,把上虞的新闻传媒事业办得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3:45 , Processed in 0.0377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