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24|回复: 0

越郡“都赐”地名疏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郡“都赐”地名疏证

  方俞明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摘要:浙东运河绍兴郡城东段古有以“都赐”名地名者,曰埭、曰里、曰坊、曰堰、曰闸,其中埭、堰、闸皆曾为浙东运河要津。至迟至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都赐”改称为“都泗”。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爬梳剔抉,对越郡“都赐”古地名及其演变渐次疏证。


嘉泰《会稽志》卷一“城郭”条:

   

     罗城周回二十四里步二百五十……城门九,东曰都赐门有都赐埭,门之名盖久矣,见《南史·何胤传》曰五云门;东南曰东郭门有东郭埭曰稽山门;正南曰殖利门有南埭;西南曰西偏门有陶家埭曰常喜门州城至此与子城会,门在其上,盖九门之一也;正西曰迎恩门;北曰三江门。凡城东、南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河。西门因渠漕属于江,以达行在所。北门引众水入于海。

     上述可知,都赐门外原有都赐埭,查《南史·何胤传》涉“都赐”地名之原文为:

       太守衡阳王元简深加礼敬……及元简去郡,入山与胤别,送至都赐埭,去郡三里,因曰:“仆自弃人事,交游路断,自非降贵山薮,岂容复望城邑?此埭之游,于今绝矣。”执手涕零。①

      王元简,字熙运,衡阳人,梁天监六年(507)由中书郎迁守会稽,连任至天监十三年,入为给事黄门侍郎。在“元简去郡而别胤”之年,即梁天监十三年(514),越郡都赐埭之地名见于存世文献,此或为最早。然嘉泰《会稽志》卷一“城郭”条所记“凡城东、南有埭,皆以护湖水使不入河”,此“埭”之“护湖水”者,护鉴湖之水使不入城河也,故都赐埭之筑,必同于鉴湖而成。至贺循(260-319)开凿西兴运河成,都赐埭亦成为西兴运河船舶东行翻越东鉴湖之要津。嘉泰《会稽志》此条“都赐门”后之双行小字注曰:“有都赐埭,越郡“都赐”地名疏证门之名盖久矣。”玩味整句文意,一个“久”字,落脚在埭,亦旁证都赐埭建成年代应远早于梁天监十三年。此后越郡之众“都赐”地名,实皆源出于都赐埭。

     又,嘉泰《会稽志》卷四“衢巷”条:

     越城之中多古坊曲,《图经》所载,间可考知。曰千秋坊以千秋亭名,蔡邕得椽竹以为笛曰礼逊坊以陈嚣逊地名曰解愠坊以王右军书扇名曰龙华坊以古龙华寺名。案:江总《修心赋》梁太清二年尝避地此寺曰元真坊以张志和所居名。案:本传,后更名回轩巷曰澄波坊以方干池名。经行其间,宛然犹故处也。曰卧龙以山名曰锦鳞以桥名曰照水以湖名曰都赐以埭名曰义井以井名曰天长以观名曰贤良以齐唐名曰富民曰观仁曰清道曰德政。此皆旧坊至今存者,其他更易,盖漫不可知矣。

     此处“龙华坊”下有双行小字注文,提及江总《修心赋》一文,曰“梁太清二年,尝避地此寺”。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之《江令君集》②,其卷端开篇即为《修心赋》而所序之太清年份却与嘉泰《会稽志》不合。序文并涉“都赐”地名,《修心赋》序文曰:

      太清四年秋七月,避地于会稽龙华寺。此伽蓝者,余六世祖宋尚书右仆射州陵侯元嘉二十四年之所构也。侯之王父晋护军将军彪,昔莅此邦,卜居山阴都赐里,贻厥子孙,有终焉之志,寺域则宅之旧基……

     太清四年,亦即梁简文帝萧纲傀儡登基改元之大宝元年(550)。此前一年,因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今南京市鸡鸣山南)。《陈书·江总本传》曰:“台城陷,总避难崎岖,累年至会稽郡,憩于龙华寺,乃制《修心赋》,略序时事……”③所述正是上序文之背景,所谓“台城陷”,即是指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梁台城,故江总有避乱南下之行,次年入会稽。而嘉泰《会稽志》卷四“衢巷”条引用作“太清二年”,实误。更从上序文可知,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以前,已有山阴都赐里之地名称谓,县名冠以山阴者,盖其时尚未有会稽县之分设也。此为现存文献中所见最早之越郡“都赐”地名记载。

    数年前,偶于挚友斋中得见唐墓志铭一方,志为砖质,局部字口漫漶,抚志而勉力释读,隐约见有都赐地名,遂求椎拓一纸,今录拓本④损字释文如下:

唐故吴府君墓志铭 并序


    (府)君讳伦,越州会稽县崇化乡人□。父讳宝,不仕,□谷丘园。伦即宝□子遂吉。大和四年闰十二月廿六日□疾终于都赐坊私第,春秋四十有二。□不报善,梁木□火。大和五年二月廿五日卜葬于承务乡买张结地之原,□也□□。长孙乌子、次孙小乌恐天长地久,陵谷改移,勒石成文,永祀为记。铭曰:

道树村地,新封古树。千年万岁,吴君之墓。

     墓志所涉地名,恰有嘉泰《会稽志》卷四“衢巷”条所称“越城古坊曲”之都赐坊,坊因埭名。墓志所载有确凿年号,即唐大和四年(830),为现存文献中“都赐坊”地名的最早记载。


嘉泰《会稽志》卷四“堰”条:

       都泗堰,在县东三里。宋何胤至都赐埭,去郡三里,因曰:“仆弃人事,此埭之游,于今绝矣。”梁江总言:“王父昔莅 此邦,卜居山阴都赐里。”都赐,今作都泗。案:江总言“王父莅此邦”,乃江彪也,事见别传。

此条对何胤、江总事迹之引用,详见于前。而其最大之文献价值,在于说明:至迟到宋嘉泰年间(1201-1204),堰名已由“都赐”改为“都泗”。这一点还可以从嘉泰《会稽志》卷四“军营军额弓兵·堰营”条得以佐证,文曰:“都泗堰营,在会稽县东。额二十五人。”

     又,《宋史》载:“绍兴初,高宗次越,以上虞县梁湖堰东运河浅涩,令发六千五百余工,委本县令、佐监督浚治理。……自都泗堰至曹娥塔桥,开撩河身、夹塘,诏漕司给钱米。”⑤

    《宋史》尚有“都泗堰闸”之记载:“(隆兴)二年,芾又言‘修鉴湖,全借斗门、堰闸蓄水。都泗堰闸尤为要害,凡遇纲运及监司使命舟船经过,堰兵避免车拽,必欲开闸通放,以致启闭无时,失泄湖水。且都泗堰因高丽使往来,宣和间方置闸,今乞废罢。’”⑥由此,知都泗堰和都泗堰闸皆为浙东运河要津。《宋史》更明确记载都泗堰闸因高丽使往来而建,时在宋宣和年间(1119-1125),闸之建利于船而不利于湖,致“乞废罢”。宣和元年(1119)至隆兴二年(1164)尚不足五十年,则闸存在时间相对更短,故都泗堰闸不见于越地旧志,亦在情理之中。

     自嘉泰《会稽志》后,明清两代越地志乘皆以“都泗”地名取代“都赐”,并沿用至今,世人则鲜有知越郡“都赐”古地名者矣。

注 释:

①《南史》卷三十《列传第二十》。

②明娄东张氏刻本。

③《陈书》卷二十七《列传第二十一》。

④该拓本今藏寒斋。

⑤《宋史》卷九七《志》第五十《河渠志》七《东南诸水下》。

⑥《宋史》卷九七《志》第五十《河渠志》七《东南诸水下》。引文中之言者“芾”为时任绍兴府守臣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而被罢官,后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4 13:04 , Processed in 0.0401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