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是中国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史学评论家、方志学家、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近日,极为少见的《文史通义》贵阳本的一部原刻初印本,辗转回到了章学诚的家乡绍兴。 “这是光绪三年,章学诚的曾孙季真在贵阳做师爷时,重新写刻的,史称贵阳本。我刚刚收进的这部,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是原刻初印本。”绍兴文史爱好者方俞明,是通过上海的拍卖市场买到这部古籍的。他告诉记者,古籍收藏贵“初印”。大体上说,初印本就是书版刻成之后最初刷印的那部分印本,存世数量极少。 据方俞明介绍,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收藏古籍,尤其注重收藏绍兴先贤的著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当然是其中的必收书。目前,在他的收藏中,《文史通义》就有不同时期的5个版本。最近收藏的这个“初印本”,最为珍贵。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倾注其盛年二十几年之心力所撰写的一部史学巨著,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举世公认。”方俞明告诉记者,这部史学著作的背后,有着非常曲折的故事。“晚年归居于今越城区塔山脚下的章学诚,因贫困加眼疾,不得不将著述整理之事托付给萧山的好友王宗炎,但全书的整理还没有完成,他就病逝了。后来,王宗炎编定了一份目录,将原稿还给章学诚的儿辈保存。其后,该稿历经水淹、火烧,竟然都没有被毁掉,冥冥中如有神灵呵护,这已经是一种传奇了。” 另一种传奇,则是《文史通义》两个版本版片的流转传奇。“《文史通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版本,校勘上都由当时的著名学者把关,故称善本。一个是道光十二年(1832)由章学诚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的版本,被称为大梁本。另一个就是光绪三年(1877)由章学诚曾孙季真在贵阳重新写刻的版本,史称贵阳本。两个版本的刊刻地,都远在距章学诚故乡绍兴千里之外。”方俞明告诉记者,传奇的是,时移世易,这两种《文史通义》的版片,又分别回归于越地士绅之手:大梁本《文史通义》版片,同治年间被鲁迅先生族祖周以均购藏。贵阳本《文史通义》版片,光绪十九年八月有人求售于会稽乡绅徐树兰先生,即后来建楼贮书、开放阅览的古越藏书楼主人,而被徐家购藏。树兰胞弟友兰,也是晚清绍兴著名的藏书、刻书家,在绍兴水澄桥头开过一家叫“墨润堂书苑”的书坊,当时就批量刷印销售过这部贵阳本《文史通义》,这部书的另一名称叫《重刊章氏遗书》。“出自墨润堂的这一部《重刊章氏遗书》,我正好也收藏了一部。它与我刚收藏的贵阳本原刻初印本一比较,马上就可以看出不同来。” 方俞明在对比中发现,墨润堂刷印本因为是后印本,与初印本相比,增加了徐树兰写的一篇跋,同时初印本中出现的一些错字,也得到了纠正;章季真的后跋文字内容,在初印本和后印本中也有较大差异。此外,由于书版完好,原刻初印本的纸墨效果明显更好,笔划锋颖毕现,栏线清晰完整,十分美观。“这是因为随着刷印次数增多,版片会有磨损,笔画也就变得模糊,有时还会出现断版、缺字等现象。”方俞明认为,即使仅仅从雕版印刷艺术欣赏的角度,初印本也绝不是后印本所能比拟的。 来源:《绍兴日报》2018年10月30日第4版 作者:徐霞鸿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4 18:48 , Processed in 0.039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