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宁绍地区的皂李湖砖瓦,始产于明朝初年,迄今已有650年左右历史。皂李湖因风景秀丽、特产丰富而出名。它三面被象山、蛇山、龟山环抱,湖中有一岛一墩,岛似皇印,墩像帅印,传说是一处出帝王将相的风水宝地。
相传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也是元末明初上虞名贤丰惠半湖村刘氏始祖刘履的学生,因此他对上虞的人文地貌十分熟悉,为确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特来皂李湖设法破风水。他诱导湖边百姓可在湖中取泥烧窑,既可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能以火克水,这样就把操练千军万马的湖畔校场改变为制作千砖万瓦的窑场,可谓一举两得。从此,皂李湖畔建起了一座座砖瓦窑。因皂李湖砖瓦制作精美,品质优良,很快在周边地区打开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皂李湖砖瓦窑数百年来烟火不熄,生意一直很兴旺,砖瓦业成为当地不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要烧窑,得先建窑。建窑需选一块离水源较近便的场地,一是因为烧窑后期需大量的水,离水源近取水就方便,二是以前大型交通工具只有船只,货船通过四十里河,经曹娥江、姚江水路,把烧制好的砖瓦发送到宁绍各地。
窑的大小根据各自所需的用量而定。砖瓦窑的外表看似圆形,其实内部结构像酒坛一样,头小肚大底缩。窑前有一条火门,是进货的口子,也是进窑出窑时的人行道。窑的内壁用最好的砖头实砌,层层而上,砖边由1米多宽的泥层,必须夯实,可隔热隔气。泥层边是用大石块砌就的外壁,以求牢固。地面还有一条呈螺旋形的泥路盘旋至窑顶,这是专为挑窑水的雇工和看烟囱的窑头师傅专设的。因为窑顶边有一大二小的三根烟囱,窑顶正中还留有一孔,窑烧熟后,要用砖头堵住火门,用泥巴在窑顶一孔周边糊一圈泥巴,浇上水,这水会像雾一样喷入窑内,使之降温,这就叫上窑水。待砖瓦基本冷却,产品就可以出窑了。从进窑、烧窑、闷窑,到上窑水、出货,总过程大约得需8—10天。
任何产品的质量好坏,原材料是关键,砖瓦也同样。皂李湖砖瓦的闻名,主要取决于得天独厚的泥源。取之于水底的湖泥特别柔韧,黏滑,无杂质,制成后的产品既光滑又坚硬,既吸水又决不渗水,因此,皂李湖砖瓦在宁绍一带盛名远播。
要从湖底深水处把泥土取上来,在生产力落后的当时,是一件难事。铁匠师傅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湖底取泥的工具,叫老虎头罱,也叫雌雄罱。它像一张老虎嘴巴,由两片半圆形且狭长的铁爿组成,一爿稍大稍长的叫雄头,另一爿稍短稍小的叫雌头。雄头主要用于往湖底切入泥湖,雌头则是把切入雄头里的湖泥轧断,便于起泥。两爿罱的上面各有一个可以固定竹竿的铁孔,角度各向内稍弯,约80公分处又双向交叉,便于切泥师傅利用物理原理在水底下进行操作。
切泥时,选准一处好泥源,然后用两根竹篙插入船两头特设好的小孔里,把船固定牢,不使船前后左右移动。切泥师傅站在船沿上,把罱放进水里,凭着熟练的操作经验,把罱的雄头在水下对准泥源,用尽全身力气加上自身重量,使劲往下切入泥层,有时全身都扑在船外,仅靠两根捻竿支撑,等不能再往下切入时才松手,同时利用杠杆原理,把装有雌头的捻竿一夹,切入雄头里的雌罱就会把湖泥轧断,然后握住捻竿的两只手慢慢地把罱和泥提出水面。快到水面时,速把两根捻竿往右边倾斜,再往膝盖处一歇,罱和泥会自然朝向船内,然后迅速松手,老虎嘴就会开口,湖泥就自然滑入船中了。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操作起来颇有讲究,不但要有体力,还要有熟练的技巧,缺一不可。且不说一大块湖泥有多重,就一只罱、两根竹竿就重达30来斤,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干得动的技巧活。
等湖泥从船中送到窑场基地后,就开始制作砖瓦。砖瓦的制成一般要经过踏泥——制作——进窑——烧窑这几个过程。
第一道工序叫跺泥。先把湖泥堆成一个圆形的泥堆,再由一只大水牛在泥堆上反复不断地踩踏。水牛体大力大蹄大,且持久,操作人员在水牛踩踏过程中不断把牛蹄跺出的窟窿填满。牛一圈圈地跺,窟窿一遍又一遍地填,周而复始,经过一整天时间踩踏,湖泥变得又软又韧,成为做砖瓦的合适材料。
原材料备好后,开始进入第二道工序——制砖制瓦。砖头是个系列产品,分为人民砖,也叫二、五、十砖,这是根据鲁班尺的长度制定的规格,还有开砖、垫砖、连太砖、压栋砖、刀口砖、小四方砖、大四方砖及八斤砖、十二斤砖、十六斤砖等,现在建房砌墙最常见的是人民砖,以前屋都是木结构的中式屋,都有立柱,承重量不在砖上而在柱上,因此为了省工省料,普通人家都用开砖,这样既节省成本,又便于操作。富人家用的椽子是方料,在方椽子上垫上薄薄的砖头,既便于人在上面行走,又不掉灰尘和垃圾,这种砖叫垫砖。房子栋梁上的瓦片常被大风吹翻,导致屋漏,屋主就用一种两边镶着花纹、中间留有弧空的砖头压在顶梁上面,既美观又气派还防风,这种砖头叫压梁砖。为满足顾客需求,专为一些为圆弧建筑所特用的砖头叫刀口砖。有钱人家新房铺地,除石板外还用正方形的砖头,这种砖,小的叫小四方砖,大的叫大四方砖。大户人家把粮食稻谷储放在家里需要粮仓,为防鼠害,也为牢固,所用砖头就比较大,有叫八斤砖、十二斤砖的,最大的叫十六斤砖。普通人家打灶用的灶沿也用砖头代替,可是人民砖太小,面不够宽,于是又发明了一种适用做灶沿的砖头,叫连太砖,虽然销量不大,但家家需要。
木匠师傅根据各种砖头的形状特点,制作出系列专用模具,操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做砖匠时,师傅把泥料用力甩进砖模里,再用钢丝锯把多余的泥锯去,然后放开模架,把出模的砖块放在一畦畦专用的场地,一边晒太阳一边在烈日下不断修光、修滑、修平整,这样的砖头就是半成品,叫泥坯砖。其它各种砖头基本效仿这种制作方法,只有开砖,因为模具的另一头有一条缝,需用钢丝锯割一下,泥工使用砖头时,只需要用泥刀在未割过的另一头轻轻敲一下,即可一分为二,所以叫开砖。
做瓦与做砖不一样,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泥料要更软韧。它的模具是箍桶师傅做的,由数十根小的方杉木组成,像筷子状,一头大,另一头略小,每根小杉木上、中、下钻三个洞,用细的棕绳线穿起来,形成一扇状,圈起来竖直,状如酿酒用的酒蒸,故叫瓦蒸。瓦匠师傅做瓦时,把薄薄的泥块贴在瓦蒸上,要很小心,稍有不慎,瓦泥就会裂开而报废。贴好后用半圆的木梳用力把瓦泥刷得很光滑,不留小孔,以防小孔渗水。晒泥瓦的过程也很艰辛和不易,在烈日下弯腰操作,上下置换,还不能受潮,更不能被雨水打湿,否则会前功尽弃。如遇雷雨天气,要时刻关心晾晒的瓦片被大雨淋湿。
半成品堆码好后,就准备择日进窑了。所谓进窑,就是把半成品砖瓦放到窑里进行烧制,也是制作砖瓦的第三道工序。操作这项工序的人叫窑头师傅,什么样的砖瓦放在什么样的位置,都是有讲究的,一般较大的砖头放在火门口,较小较薄的放在里边,瓦片放在最上端。货与货之间既要放整齐,还要砖紧挨着砖,瓦紧夹着瓦,不得留有空隙,这项工作要十分认真,不能马虎,万一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如有一处受塌,整窑产品就会变形,成为次品。待窑头师傅把整窑的货全部安置妥当,方可点火烧窑。
烧窑是制砖瓦的最后一道工序,烧的时候既要掌握火候,又要掌握时间,火候不足或时间过长过短,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烧窑一般用干燥的柴树,头三天必须是猛火,烧窑工要日夜不间断地往火门内叉进木柴,窑顶烟囱全部开口拔火,把砖瓦烧得通红通红,直到把泥坯中的水分烧干。以后看烟囱出烟的颜色而定烧柴的多少,烧到差不多时,就在大烟囱上口压上一块砖,这叫压火窑,然后再把火门用砖头堵住,这叫闷窑。再在窑顶上窑水,使之熄火。窑头师傅会按照自己积累的经验判断窑内砖瓦的冷却情况。待基本冷却后就可以出窑了。出窑这天是全体窑业人员最盼望的日子,不管多累多脏,只要是一窑好货,大家都会兴奋异常。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手工做砖瓦已远远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落后的生产模式和低效的传统产业已被高效的新兴产业所替代,较之与有明显优势的立窑、轮窑相比,传统的砖瓦制作无异于刀耕火种,原始落后。皂李湖畔的砖瓦窑相继倒闭,窑业人员另谋出路,再也见不到当年制砖瓦烧窑的盛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