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05|回复: 0

拜读《闲云流水庐文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0 08: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风道哲点春秋——拜读《闲云流水庐文稿》


  己亥开春之日,95岁的陈绵武翁特地托助手、也是我的文友王水堂君送来刚出版的《闲云流水庐文稿》集,令晚辈我十分感动。《闲云流水庐文稿》原是一部近三十万字的儒风道哲点春秋的著作,其间的《人物评说》《古典文学家》《古典文学作品》《文化教育》《史事综述》等五大辑内容文字,其讲究和精妙都是透露着才子之气。说白点,就是那种儒雅之气,仙风道骨之韵。尤其是那种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是我一生读到的文集中所少见。譬如开篇《刘项成败两首歌》,绵翁抓住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这个纲展开点释。文章尾端,翁归结:刘邦与项羽的胜败虽不同,但他们的心情却有相通之处。“项羽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刘邦相信上天的安排,充满类似的悲音。”在《能否无嫌到考终》篇里,绵翁在直面对韩信的事功与冤死时,且以引经据典之后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之文字大胆评说:“千金一饭犹思报,肯负高皇吐哺恩?”绵翁认为刘邦是与春秋时越王勾践一类的人物,“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故国破,谋臣亡”是韩信必然的下场。再如《左宗棠的情怀与事功》文里,绵翁举“五体投水”之典,概括出中国知识分子为了理想不沉溺于一地,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利钝高下,使我读了能充满动感。绵翁这样写着:“道光第廿九年(1849),林则徐因病(新疆)辞职反籍,途经湖南长沙,泊舟湘江之滨,派人送信到湘阴柳庄,邀约左宗棠前来一晤。左宗棠得信喜出望外,立即赶到长沙。当他离岸跨上林公坐船时,因情绪过分激动和紧张,竟然一脚踏空。林则徐为了缓和紧张气氛,幽默地说:‘此为君之见面礼乎?’左宗棠到底非等闲之辈,他立即恢复平静,为自己解嘲而应声说:‘他人敬公,五体投地;晚生敬公,五体投水!’两人惺惺相惜,相视而笑。当时林则徐65岁,左宗棠38岁。”。这段文字描述,没有虚无缥缈,且是真实可感存在,其背后又有哲学底蕴作为支撑。如此文字,最接近低沉、平稳、温暖,看似漫不经心,光芒却无微不至。

  读绵翁的文字,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仿佛在与历史交心,仿佛风雨故人来,客来茶当酒,相看两不厌,相见亦无事,别来忽思君。有一个老对联的下联——辣手著文章。辣手不仅是手辣,还有眼辣、心辣、智辣,指的是有知识,有见地,有分量。春秋文章,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且越浓越佳。

  第二辑《古典文学家》和第三辑《古典文学作品》,且是一味地随着心性,万千思绪从西晋著名兄妹文学家——左思与左棻,一路穿越唐代、金代、宋代、明代、清代以至民国,概而论之诸多文学家、诗人;而文学作品又从《容斋随笔》,朴实兼具睿知地点说到《西厢记》《奇零草》《闲情偶寄》《桃花扇》《昭明文选》等等。如此长风浩荡地穿越时空和高山流水般的写作精神风度,如此闲情逸致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或是外经封疆燕地之处、或是长安宋地之域,表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逍遥于历史纵深之间,其文字又波澜不惊,只是往深邃里用着力,字字句句透出千年晨钟暮鼓之钝响。要是没有通晓历史和文学底蕰,怕是万万不能的。

  仔细地咀嚼绵翁《文稿》,觉得他之谋篇,主调都落在人生,而捕捉到的都是藏在世道人心褶皱里的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实有着解锁封建门禁,破译封建密码之功能。由此不难读出他之曰历史、曰诗书、曰人格、曰儒风、曰道哲、曰传承、曰文化、曰滑动、曰集体、曰灌注、曰融合……经史春秋、历法农事,帝王将相等等皆入法眼,又基于求真,在本质处点说,融之汇之贯之通之,把握规律,言之成理。真可谓高远之思与质朴之美并存。比如《容斋随笔》中,绵翁说:“洪迈对司马迁的《史记》、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都作精心考订,发现不少失实之处。在‘《史记》世系’条里,他认为‘《史记》所载帝王世系,最为不可考信’。即以帝喾的两个儿子稷和契为例,他俩同在唐尧、虞舜时代做官。契的后代是‘商 ’。从契到成汤共13代,历时500余年。稷的后代是‘周’。从稷到武王共15代,历时1100多年。如论辈分,文王之父王考与商汤是兄弟,只差二代,时间竟相差600年,这已十分可疑。周朝的先人15代,每代必须在位七八十年、且都要超过100岁才可以。所以《史记》所载‘漫诞无稽’,是无可怀疑了。”这块文字真有儒风道博传真言之说,因为这种文明现象本身值得思考的东西就很丰富。你可以通过它探测到时间深处的体温,复活一段真实的历史。绵翁说,“所谓春秋事,这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一个时期里的人,要对这个时期里的行为承担责任”。还有,绵翁所叙述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里的故事之后,总是有一个哲学意味对历史的观念存在,必有一个形式上的存在以关照。这便是绵翁的博大之处。因此,他所构思和描画的文章,往往又是新论迭出,貌如森林,层峦叠嶂,高低左右伸展出来的枝条叶片,其叶子总是连接着枝条,枝条连接着树身,许多根枝条形成一个走势,顺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之核心。所以读绵翁的《文稿》,你又会觉得晋很近,唐很近,左思、韩信、于谦、王维、杜牧、朱熹等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作诗书写历史呢!因此,这种穿越已不再是山川风物那样的单纯了。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中华文化从强悍的美丽,走向浓郁的智慧,这是必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再强悍、再美丽,也得不到精神升华,缺少穿透历史的力量”。在绵翁的《文化教育》辑中我所见到的标题如《宽松的唐代科举考试》《我国古代的家训》《旧时名人教子的得失》《我国古代的母教》《败坏家声的“名二代”》《人生莫惧少时贫》等,似乎不去读其中内容,也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儒家的文化教育。从中可以延伸至诸子百家时期的稷下学宫的那种多元共生、互相依存的文化教育对于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手捧《文稿》,心里充满慎重敬谨的感觉,仿佛之间,见到了一个新时代里像古物一样儒雅质朴而精光内敛的教育家对传统和历史的顶礼拜膜,以及那种虔诚的布道和传扬。由此,拜读者也必然会思接千里。此刻我便想起了一首唐代僧人所写的七绝:“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做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由此慢慢体会闲云流水庐里95岁老闲人,正是他的闲报偿了我们,向我们展示着他那繁复多叠的美丽。

  对于历史学,是我在文化结构上的短板,以至于我常常觉得自己大半生一边在传播文化,一边在努力补习历史文化。拜读《文稿》,就是我补习的最好一课。

  在我文学的道路上,并没有为自己设置目标,所以谈不上“抵达”和“完成”。但读《文稿》后,觉得它像一座诫碑立在我面前,让我随时随地都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放弃。

  多谢了,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4 21:28 , Processed in 0.0379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