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在中原一带总是和年节牢牢地粘在一起:糯米酒醇厚香甜,糯米粽黏糯紧致,糯米团子雪白滋润……是劳作一年的人们给自己最相宜的犒赏和抚慰。在家乡上虞,糯米还被磨成粉,与纯糯米酒掺和起来,做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小吃——油鸡。
油鸡,曾流传于虞南大部分乡村。农活到冬季已清淡,人们开始忙碌过年的吃和穿。约一个好日子,左邻右舍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哼着小曲,把蒸熟擀好的粉皮细细地剪了花样,阴干收拢,想吃的时候就下油锅炸成酥脆、蓬松的油鸡,孩子们喜欢,待客也很显精致。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费时费力的小吃已渐渐被人淡忘。而在上虞梁湖镇倪家堡村,却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这一传统手艺。在茅十八最近的朋友圈里,油鸡新晋为一种独门绝活,成功引起中年大叔大妈们集体的忆苦思甜活动。
倪家堡的小倪姑娘带我去她家时,左邻右舍的阿姨们也刚刚聚拢来。徐阿姨正把醇香的糯米酒和糯米粉搓揉成颗粒,她是土生土长的倪家堡人,对油鸡的每一道工序了如指掌,自然成了“掌舵人”。
油鸡的制作流程一般有:磨粉、搓粉、蒸粉、揉团擀皮、剪花样、阴干、油炸等,每一道工序须把握好时机和火候,又要求多人协作,配合默契,稍一差池就影响最后成品,如此繁复,被人们渐渐冷落也是情理之中。
而倪家堡人却乐此不疲。今天小倪妈妈牵头,伙伴们都应约赶来。搓粉、蒸粉、擀皮,各自分工协作,忙而不乱。
就像一场小型室内演出,一切就绪,只等开场,剪花样是阿姨们各显身手的环节。只见她们刀口娴熟地游走,手指上下翻飞,一个个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油鸡生胚随即生成:这朵如金鱼尾巴正摆动,那朵似荷花盛开在即,这两棵树相依相偎极是亲热,边角被做成车轮状也毫不逊色……灵巧的心思通过指尖流淌,使得柔韧的粉皮亦有了各自的性情。
阿姨们笑称,这油鸡大概是原来大户人家的小姐太太待在家里无事可干,消磨时光的玩闹,现在倒成了我们一起说说笑笑的借口。退休教师倪阿姨更是自豪地把它称为寄寓邻里和睦的“和谐花”。
不仅在家里自娱自乐,手艺人们还被邀请去各种场合现场表演,所到之处无不被赞叹,被围观,俨然成为倪家堡的一张文化名片。
生胚剪成、晾干,这款带着家乡印记的小吃作为一种手信,送给亲朋好友,也被远走他乡的游子带至全国各地。当他们吃到这款带着旧时光的美食时,倪家堡的风情或许便会在心头浮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