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0|回复: 0

上虞地名由来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5 08: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济荣
上虞地名由来辨析


  上虞县名从何而来?1990版《上虞县志》专门附有《上虞县名考》一文,所采用的结论是这样的:《水经注》引(晋)《太康地纪》:“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又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上”指“舜”,“虞”通“娱”。这种说法如今被频繁引用,广泛传播,似乎成了上虞地名由来的标准答案。

  然后,这种说法历史上并不认可,至今备受质疑,多有牵强附会,笔者认为有必要为之正名。

  上虞保存下来最早的县志,为明代万历年间编纂的《新修上虞县志》(以下简称万历志)。关于地名来历,万历志《旧序》说,“上虞为东越望邑,由帝舜封支庶得名”;《舆地志·沿革》说,“邑所由名,以舜封也”。“沿革”接下去用大量的篇幅,引用各种史料,否定舜出生于上虞或曾经来过上虞,至于为什么上虞有那么多与舜相关的遗迹或传说,是因“或为支庶之封邑,民感其恩,而子孙思表其德,因随在而立祠祀之”。又说“虞之人岂不欲显附大圣人以光其桑梓之乡?顾事属传疑,并无的证,庸敢诬之?”劝告上虞人不要盲目攀附圣人,以致讹传。

  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以下简称光绪志)也承袭万历志的说法,《序》中说:“自秦置郡县,上虞以舜封旧墟得名,至今不易。”光绪志卷二《沿革》中,全文转载了万历志的说法。“附考”中又说,“唐虞,舜支庶封地。”但下面也引用了《水经注》引用《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的话。对此,王振纲作撰的《虞志备稿》说:“案《水经注》述上虞命名之义,本《太康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虽与《路史》‘舜之支庶或食上虞’之说皆无确据,未可臆断其是非也,存之以备考。”

  就算以这段话来说,光绪志也没有把县名的由来作出更改,仅是“存之以备考”,直到1990版县志才把后者定为正统。

  “支庶封地”与“舜避丹朱于此”两种说法的关键在于,舜到底有没有到过上虞?这还得从史料上找答案。

  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他在《卜辞通纂》中写道:“上虞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40日以上,当在3000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注:古代“国”的含义与现代不同。)

  有关舜的传说,在《史记》中较详尽。《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传说部落首领尧因儿子丹朱不贤,经考察,决定禅位于舜。尧死舜摄政,尧子丹朱不服,纠集一部分人作起乱来。舜坚持以理服人,不愿跟丹朱争执,于是向南方躲避。舜避到了哪里?从地理上说,上虞属于“南河之南”,这似乎与《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相符,但是《史记》接着说:“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这表明舜躲避之处离都城并不远,臣民想觐见并不难。而上虞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离都城有超过40日路程,那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路途险阻,臣民怎么能轻易到上虞与舜相见呢,这明显不符。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9)特别以上虞地名来源于舜避丹朱之说为例子,指出这是牵强附会:“……暂且不论尧舜等人物是否存在,在那个时代,对中原来说,浙江远在荒外,把中原的传说搬到浙江,这本身就是十分荒谬的。”

  再看这句话:“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上”指“舜”,“虞”通“娱”),这一说法也不可能成立。原因之一,远古时代,部落首领与诸侯、百姓的地位很平等,不可能把首领称作“上”,秦始皇起才出现皇帝的称谓,而把皇权神化,成为高高在上的“皇上”,那是后世的事了,这里的“上”仅指方位。原因之二,甲骨文中已有上虞,而甲骨文是文字之始,不存在通假之说。“虞”分明是国名,说通假了“娱”纯属无稽之谈。

  在原始古籍中,记载“舜避丹朱于此”仅有《太康地记》一书,此书早已佚失,无从考证,从上面两条记载看,都出现了谬误。退一步说,就算真伪难辨,也是孤证不立。

  上虞地名不来自于“上娱”,但仍跟虞舜有关,即:上虞是虞舜后裔的封地。

  史书上不乏“上虞是舜后裔的封地”的记载。郭沫若考证出甲骨文中的“上虞国”,证明为虞舜子孙封地;北宋诗人华镇云:“舜之后封于会稽”;作于南宋的《路史》称:“舜之支庶或食上虞”;理学家朱熹亦曰:“上虞、余姚二邑皆以舜名,而虞之村墟特多舜迹者,疑其子孙所封。”

  古代上虞县志全都持“支庶封地”说。著名的《百官镇》诗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诗中看到当时百官镇有舜庙,但作者也认为这一带是“旧虞封”。

  《浙江古代史》云:“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因此传说余姚、上虞都是舜后代所封之地。”

  邻县余姚的地名由来,也可作为旁证。西晋时的《风土记》载:(余姚是)舜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另外,“余”与“虞”音同,余可能由虞演变而来,即余姚或等同于“虞姚”。

  再从全国看,舜的国号为虞,中国地名中带“虞”字的大多是虞舜子孙的封地,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的虞城。据载虞舜晚年,以其儿子商均不足以担大任,把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夏禹继承虞舜的王位后,封了一块土地给其长子商均,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商均死后葬于虞国城北13公里的地方,其墓至今尚存。到公元569年,隋文帝将当时的虞县改称虞城县。

  虞舜的嫡长子封在中原地区的虞城,而支庶则封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其实上虞地名的由来,清代的《越中杂说》就明确指出:“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上虞之名中“虞”是指此地为虞舜后裔的封地,“上”是方位,以与别的封地相区别。

  综上所述,本地不是“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面因虞舜支庶的封地而称上虞,更符合史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16:51 , Processed in 0.0623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