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上虞人撑起上海滩钱庄业的半壁江山 由于上虞人忠孝诚信、谨慎厚道却又机敏灵活,比较适合钱庄业的职业特性,大批上虞人在上海从事钱庄业和后来衍生发展的信托、保险业等,筚路蓝缕、开辟草莱,形成上海金融业中的上虞现象,创造了辉煌。在近代上海号称百业之首的钱庄业经营者中,虞籍人士经纬、陈淦、田祈原、何衷筱、邵燕山、裴云卿、裴正庸、范高平、陈甘棠等占了相当比例。经纬在上海县创设仁元钱庄被尊为上海绍帮钱庄的开创者,陈淦1880年创立北市钱业会馆,陈春澜1888年创办永丰钱庄,田祈原、田时霖1921年创办中央信托公司,王延松1931年创办上海绸业商业储蓄银行。据上海通志馆资料记载:1912年,上海的钱庄业在“橡胶风波”和辛亥革命冲击下,仅余24家划汇钱庄,而由上虞人担任经理或主要投资人的钱庄占了12家;1946年,上海仍继续经营的钱庄为48家,其中上虞人投资或经营的钱庄有14家,约占30%。晚清至民国虞籍人士在上海辉煌的金融业,和21世纪上虞企业纷纷上市成为“上市企业上虞板块”可谓一脉相承。 另外在上海也有发展实业致富的,如渔家渡董庆章从事丝、茶行业经销;李济生1931年发展橡胶工业(任龙头企业大中华橡胶厂董事);李升伯发展纺织工业,1978年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技术顾问、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顾问;吴成和独资开设吴成记丝号,经营生丝外销,并任百利洋行买办;罗坤祥1910年成立上海绸业公所,开设缫丝、织绸工厂;徐梁卿开设早期著名颜料号——成丰颜料号;经乾堃创办新中实业厂、华成烟草公司,先后任光华火油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华美烟草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等。 由于虞籍商人在上海工商界占有一定地位,故著名的上海总商会(后改为上海市商会)有相当多的上虞商人如田祈原等担任会董和会员。 在沪上虞同乡会活跃 晚清至民国这段时间,旅沪虞籍同乡已达2万余人,为联络乡谊、交换知识、以谋幸福,在沪的虞籍文化人士和商业人士成立各种同乡会,不断为家乡捐资助学改良教育,济困帮厄渡过难关。1911年,杜亚泉任绍兴、萧山、上虞、嵊县、新昌、诸暨、余姚上海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会长,期间为绍兴旅沪同乡会创办小学3所。裴云卿、田祈原先后任上海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会长。田祈原还创办余上永济医院,为春晖中学首届校董之一,每年另出资1000银圆资助在春晖读书的虞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钱友兰曾任上海绍兴七邑旅沪同乡会干事长,组织在沪绍兴籍工商界人士捐款捐物、济危扶困做善事。陈一斋任绍兴旅沪同乡会名誉董事。 1919年4月上虞旅沪学会在上海半淞园成立,潘志骧会长,贝再然副会长。1928年10月上虞旅沪同乡会成立,经亨颐、田祁原、王延松、裴云卿、葛叔迁等400余位政商名人出席,冯步青为主席。1947年10月春晖校友会成立,方便和加强在沪工作、生活的春晖学子相互联络和交流。其他还有叶紫垣民国初年任职上海宁绍旅沪同乡会。由虞籍金融巨子李济生、裴云卿、裴正庸等创办的旧时上海资本最大银行——浙江劝工银行,1944年呈报官方同意,把银行右边的一条路命名为崧厦街,另尚有百官街,足见上虞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上虞建筑业走向大上海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2年后,上虞建筑队伍陆续进入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开始以“包清工”方式承揽业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虞建筑业乘势而上,上虞沥东建筑工程公司作为浙江省第一家乡镇建筑企业,1984年参与上海市建筑业公开招投标活动并中标上海住商楼和桥梁工程。经过40余年的开拓发展,2017年上虞有建筑企业205家,其中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37家,浙江、上海、江苏3大超百亿市场完成产值944亿元,其中作为上虞建筑业走出去“桥头堡”的上海市场产值360亿元,增加48亿元,增长15.4%。2018年实现建筑业税收9.3亿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辐射全国”的市场格局。 星期日工程师 ——上海高校技术引进上虞 改革开放初期,上虞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以徐灿根、蒋梦兰等为代表的一批农村能人依靠上海交大的“星期日工程师”兴办科技型企业,自此上虞开始产学研合作第一阶段(1970-1978年),即民间联络、单一合作,被称为上虞“五虎”的上虞环保设备总厂、上虞风机风冷总厂、上虞联丰玻璃钢厂、上虞助剂总厂、上虞制冷设备厂是最早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厂挂钩的探索者。这些乡镇企业通过“星期日工程师”项目,依靠科技力量,借助外脑,借梯登高,生产出一流的风机和冷却塔产品。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乡镇企业纷纷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走上与科技“联姻”的道路。1980年,上虞乡镇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登上《中国乡镇企业报》头版头条,成为当时全县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本文感谢胡耀灿先生的《晚清到民国上虞籍金融界人士研究》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