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26|回复: 0

十周年征文(2)光与影(幽香如故/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6 2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欢并走近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题记



          光  与  影       
                                                                                                                                                                   

                                  幽香如故/文
IMG_9209.jpg
     十年,3650天;十年,一个娃娃长成了少年;十年,一棵小树长成了大树。那么,一个成年人的十年,能选择做些什么呢?我的这十年,时间都去哪了呢?我没有规划过,但回忆起来,我的这十年:2009——2019,与民间慈善组织“点亮一盏灯”息息相关。
IMG_0837.jpg
     2009年我玩QQ空间,2010年在上虞论坛一位玩诗词对联的王老师帮我注册了一个号,说:“香如故”已有人捷足先登,我前面加了个“幽”,你就是“幽香如故”了。上虞论坛有个爱心版块,我时常去看看,发现比较冷清。后来不知怎么的,我加入了一个爱心连QQ群,有位崧厦开伞厂的陈老板说长塘杜亚泉中学有几位学生需要帮助,家里境况惨淡,没想到上虞还有如此贫困的家庭。大家纷纷表示同情,让陈老板用文字形式写一写具体情况。陈老板一声叹息:我不会写啊!要是有会写的,我带他去,于是我便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任务。
IMG_0347.jpg
    一直觉得上虞是块福地,人民的生活都比较富足,就算相对贫困,也不至于缺衣少食。谁知走访了以后,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有几家的生活近况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需要帮助的远远不止3家,由学校老师提供信息,一下子增加了8家,我们的力量太微薄了。2011年年未,我写了一篇《那些孩子离我们很近,又很远……》,发在上虞论坛爱心版块,引起了好多爱心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捐关爱。那段时间我三天两头跑在去长塘的路上,年关将近,我希望那些家庭能过上一个温暖的新年。
0L6A0105.JPG
    时间就这样匆匆跨过2011年,进入到2012年春天。有一次,爱心连里整理衣物,意外发现爱心连的群主连长竟然是初中时的同学。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种种趣事,沟通自然方便多了。连长说上虞民间爱心组织越来越多,可惜太散了,不成气候,不规范,想把爱心连解散,并入“点亮一盏灯”。
4.jpg
   “点亮一盏灯”的发起人,网名“再生者为何”  ,喜欢行走,对乡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一棵古树,一块碑文,一座寺庙,都可以让他跓足半天,甚至不管路远迢迢,跑上好多次。2009年圣诞节前夕,他骑摩托车来到燕河岗,几间破平房引起了他的注意,进去看时,发现竟然住着一位老人,点亮取暖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方式:柴火。他在圣诞节那天,用自己的技能为老人装上了一盏灯。回来后,写了一篇题目为〈点亮一盏灯〉的文章发在网上,我在绍兴网看到过,也在上虞论坛乡土版块看过他带着泥土气息的文章。于是,再生和连长等带着我走遍了上虞的各个乡镇,还有绍兴,嵊州,直至省外。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形成了一股强大慈善力量,我自然而然成了“点亮一盏灯”的铁杆粉丝。
2009年董国光在上虞丰镇燕河岗村帮孤寡老人王松堂老人安装电灯.jpg
    记不清走访了多少贫困家庭,写了多少求助文章和活动记录,更不记得参加过了多少次活动,其中记忆深刻的是三次去燕河岗看望王松堂老人,亲眼看到了王伯伯的转变,王伯伯含泪向我们摆手告别的镜头还历历在目。
IMG_9092.jpg
    我第一次去燕河岗,是2012年的夏天。早已从再生的描述中知道了王伯伯家里的状况,除了一床一桌一灶,其它就是灰蒙蒙的颜色了。看到实际情景,还是完全出乎在意料之外:“破衣破棉被乱七八糟堆了半屋,空瓶剩罐随处可见,床边的桌子闪着黑光,走近一看,盘子、茶杯都积满了污垢,就连正在吃的菜和饭也全是拌着黑色素,整个屋子里散发着霉变,我们是诚意去帮忙收拾的,这样的场面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IMG_5268.JPG
    那所谓的床,也是两根竹凳上面放了一块门板,上面铺着好几层的破棉絮,这大夏天的不热吗?外面是35摄氏度的高温啊!只有亲手摸过,你才会相信,那好几层的棉絮,不但不热,而是透心地凉,因为都是湿的,水泥地变成了泥浆地。 好在我们准备充足,床,柜子,床上用品,蚊帐全都替换了,该扔的扔了,该晒的晒了,该洗的洗了,该换的换了,角角落落全部打扫到了,就连墙也刷白了,王伯伯的家终于有了温暖的感觉。王伯伯坐在清清爽爽的床沿上,舒展了眉头,跟志愿者有了语言上的交流。要是以前,问十句能应你一两声”嗯“,”啊“就不错了。
C13_5047.JPG
   第二次去,应该是2013年的秋天吧?那次去是比较开心的,王伯伯的精气神都比较好,团队去的人也比较多,不但为王伯伯整理打扫了房子,还带去了吃的,用的,而且带去了歌声和欢笑。在如今已人迹罕至的燕河岗,如此热闹的场景怕也就那次吧?也是那次,王伯伯说出了那句”我出山了会报答你们的“肺腑之言。   
L1000208.JPG    
     第三次是2014年的冬天,团队不久前就来看望过他,可惜去的都是些大老爷们,好在粗中有细的连长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屋子里的灯又坏了,那个灶也需要好好维修一下了,还有床上的垫被是湿的,用手一摸,一股寒气就钻入你的肌肤。连长几次叮嘱:必须尽快再去一次,帮王伯伯解决这些当务之急。我的第三次上燕河岗,就是为王伯伯解决当务之急来的。那次,一行六人,只有随风是男将,给我们充当司机,其余都是实干女将。
BH6O9323_副本.jpg
   也是在那一次,王伯伯对我们产生了依恋情绪,跟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心里话,并且把报答我们的言论化成了实际行动,他执意要把从山上捡来的一盆白果分送给我们。我们不要,他很生气。打开那盆白果的盖子情景,还依然清晰,米黄色粒粒饱满的白果,用手捧起竟然一尘不染,那盆白果的干净度跟这屋子里的一切几乎无法联系起来。
IMG_5273.JPG
   不知道王伯伯为捡这些白果,走了多少的山路,爬了多少的山坡,也许还摔了好几跤。捡回来后一粒粒地剥,一粒粒挑选,把最好的都晒干存起来。他知道自己“出山”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便把对我们的牵挂和感激都寄在了一粒一粒的白果上。那天, 王伯伯在门口摇手向我们告别的时候,看到他流下了泪。2015年12月17日,王伯伯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了“点亮一盏灯”的井岗山,成就了一盏无限的精神之灯。
董国光(右一)带领志愿者们在燕河岗活动中合照.jpg
    2012年6月,点亮一盏灯有了自己的网站,制定了各种规章,成立了理事会,使志愿者们的行为规范有章可依。人生漫漫,岁月匆匆,有些人,来了,去了;有些人,近了,远了。点亮一盏灯成员也一样,来来去去,经过时间的沙漏,沉淀下来的也不少。现在,志愿者队伍已扩展到了几千人。当然,我记忆深刻的事件很多,比如给沥海的小卿解决喉咙“咕噜咕噜”响的问题,每年为丁宅的史军过生日,为吕红义演鼓励她跟疾病抗争,为勤劳坚强的好人菊英大姐卖葡萄,去甘肃为贫困山区的老人送棉衣,不畏严寒通宵煮腊八粥,还有团队组织的福利徒步徽杭古道,畅游楠溪江等等,从中认识了好多意趣相同的朋友,让我的这个十年,变得忙碌又充实。感谢再生,感谢“点亮一盏灯”,感谢团队里的兄弟姐妹们!
zIMG_5478 (10).jpg
    从为燕河岗上的王松堂老人装上一盏灯开始,扩散为贫困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送上生活日用品;义卖义演为疾病困绕的吕红募捐善款;跟贫困学子结对助学和送书包,学习用品及爱心午餐;为保护海涂生态环境的护鸟拆网;弘扬传统节日的腊八送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海塘捡垃圾;冬至日“崇尚英雄”的龙山烈士祭奠;社区矫正人员的结对互助等等,团队一直在引领上虞慈善风向,切切实实成为了一股不可忽略的正能量。
IMG_8116.JPG 图右为本文作者幽香如故

    十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事、许多人,我因为认识了董国光先生,成了“点亮一盏灯”团队的一员,改变了不少,受益良多。从一开始的不愿抛头露面,到后来的坦然接受,在思想上有了传播正能量的意识;从一个人的善良,用微弱的光芒,引燃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参与进来;从前期走访,并连夜写成求助文章,为需要帮助的人捐来一笔又一笔的爱心款,到参加活动后的每一篇随记,都是一次写作的锻炼和心灵的洗礼。  
IMG_8418.jpg
    不曾承诺,实实在在一起走过就好。下个十年,约与不约,都不会改变慈善的初心。最后,送上陈果女士的经典语录,与大家共勉:当你活成一束光的时候,他要是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温暖到他,你都照亮了他。


                        2019年1月16日
11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7 06:42 , Processed in 0.0442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