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21日,余上县特派员黄明在周巷塘比桥不幸被捕牺牲。5月,四明工委为充实加强余上县的工作,改特派员制为党委制,成立中共余上县工作委员会,余先任书记,寿静涛(分管组织)、雷行(分管宣传)为委员。10月,余上县办事处建立,余先兼主任,雷行任副主任,下辖崧厦、马渚、周巷、临山和浒山、庵东6个区。1948年9月,余上县工委决定,为集中力量,便于领导,又将以上6个区划并为3个区,并建立区委、区署。至此,余上县全部恢复了党政组织,并着手重建余上游击根据地,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天华缴枪
1946年9月下旬,四明地区召集了各县特派员会议,一致认为必须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并选择敌人守备松懈的姚北地区作为突破口。会后经黄明和一些地方同志周密侦察,确定以国民党天华乡自卫队作为缴枪目标。
12月4日晚,南山武装人员在余上地方同志配合下,汇集在天华乡八字桥的青福庵,黄明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随即带领几个地方干部和全部武装奔向天华乡驻地。丁大章等负责警戒、切断电话线,黄瑞钿等埋伏在乡公所周围;黄明带边坚抗、王智才、杨飞等冲进乡公所大门,正在里面打牌的敌人,慌乱中摘取挂在墙上的枪支,但为时已晚,个个乖乖地举手投降,战斗很快结束。武工队没费一弹,一举缴获机枪1挺、步枪13支、驳壳枪2支、手枪1支和子弹数百发。
天华缴枪的胜利,打响了北撤后余上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余上县游击武装的建立及发展
1947年5月,中共四明工委在姚南陆埠草茅庵重建了四明主力武装,成立余上县武工队,雷行任队长,施连德负责军事。为加强余上武工队力量,1948年2月,四明工委又先后派沈中兴、陈鹏锋、吕民烽负责武工队。1948年10月,县武工队经过扩充,改建为余上县自卫大队。
为适应余上平原斗争特点,县工委还决定继续保留一个武装工作队——短枪班,作为机动突击力量,番号“飞虎队”,肖林任队长。
1949年2月,自卫大队升格为四明主力,留下少数骨干,重建余上自卫大队,命名为“小勇猛”。
崧厦区(二区)的开辟和发展
崧厦区(二区)地域辽阔,西邻绍兴县的南汇,南靠萧甬铁路线,东接余姚姚北五车堰、马家堰,北濒杭州湾。抗战时期,是上虞境内最早开辟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与余姚姚北合并,建立余上县委。北撤后,仍属余上县特派员管辖范围。1945年9月底,胡益民为该区特派员。胡益民系周巷人,在崧厦人地生疏,坚持数月后,撤回周巷区,从此,崧厦区的工作无人负责,党组织关系一度中断。
1946年5月,为加强余上县的领导,四明特派员派黄明任中共余上县特派员,与副特派员寿静涛一起,提出了巩固中心区,发展薄弱区,重点向浒山、崧厦东西两区延伸的工作方针,决定调周巷区特派员雷行重返崧厦区,开辟崧厦区工作。雷行到崧厦区后,经过一段工作,很快恢复了前庄、海塘庄、马家丘、周家河口、岑仓、进士丘6个党支部。
1947年5月,雷行调余上县工作,崧厦区特派员由张明接任。此时,随着党组织的恢复建立和群众武装斗争的深入,崧厦区局面基本打开。1948年9月,县工委为集中领导力量,决定将崧厦区与临山区大沽塘以北地区合并为一个区,改称二区,张明任二区特派员兼区长。同时,扩充人员,充实了区的骨干力量,建立了区武工队,张明任指导员,陈生祥分管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