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94|回复: 0

小小生煎包品味匠心手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5 07: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小生煎包品味匠心手艺

  谢塘福生生煎店诠释传统江南味道

  实习生 沈嘉玲 记者 刘金平

美味源于匠心制作


  6月21日清早4点多,记者找到坐落在谢塘镇晋生街一侧的“福生生煎”。这时的虞北平原还未苏醒,平时繁华的晋生街也显得尤为静谧,两侧的店铺鲜有开门,但店主吴利珍夫妻早已起床开始做准备。为保证新鲜味道,坚持当天制作当天卖,每天凌晨2点左右,夫妻俩便起床准备,煮豆浆、包馄饨、做生煎……

  懂行的食客都知道,肉馅是生煎包的灵魂所在。每日凌晨,吴利珍都会去菜市场精心挑选,肥肉过多会显油腻,肥肉过少汤汁不足,以后腿肉为最宜。绞好的肉馅加上一丝酱油、味精、黄酒、葱末和姜末增味去腥。搅拌完成的肉馅呈酱红色,间或可见零星鲜绿色的葱末。“生煎包的内馅和煎饺不同。”吴利珍说,煎饺皮不会“发”,最忌油腻,需要增加胡萝卜、芹菜等蔬菜来吸收汤汁,而生煎包汤汁愈多愈浓更佳。

  生煎包面皮讲究松软但又不失嚼劲。吴利珍家制作生煎的面粉选用高筋粉,同时坚持纯手工揉面。“用大力道揉出来的面皮才能达到效果。”吴利珍甩了甩手臂,“我的力气不够,揉面都要靠我老公。”

  只见她丈夫崔卫平将面团拿到操作台上,铺展面团加入食用碱和泡打粉,充分按压揉捏,使劲摔打几下后,将面团分成几块,搓揉成细长形。掐剂子、擀面皮,再挖入一勺肉馅,指尖翻飞几下,一个精巧的生煎包就成了。13盘平底锅整齐地放在一旁的木架上,百来个圆润的生煎包呈同心圆状排列在锅内,褶子朝上底朝下,白嫩的生煎包在黑色锅底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可爱。

  “发酵时间根据温度变化,像最近的温度,需要在自然环境下发酵一个多小时。”说着,崔卫平把已经发酵完全的生煎包放进冷冻柜。“发酵过久会使得生煎包过大粘在一起,表皮也会变得像面包一样,失去嚼劲。”

  清晨5点多,天微亮,陆续有菜贩骑着三轮车从门前经过。吴利珍抬起一锅生煎包放在燃气灶上,开火,倒上一大勺水。“刚包完的生煎包还没有完全发酵,所以需要放更多的水。”她说着,盖上楠木锅盖,煎烙两三分钟后,扫入少许油,同时转动生煎,使其受热均匀。等转到八成熟时,再撒上一大把葱花和黑芝麻,不到一刻钟,伴随噼啪作响的声音,一锅热气腾腾的生煎包便出炉了。

一个早上卖出

1000多个生煎包

  

     这段时间,正值晋生街立面改造之际,刚装修过的店面还没来得及标上店名,只有门口的两眼燃气灶台和红色的价格表还在,但并没影响食客寻觅的踪迹,那一个个金黄香脆的生煎包就是最醒目的招牌。每次出锅,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焦香味,引得过往的食客纷纷停下脚步,尤其是在上班高峰期时一般不到10分钟就能卖完一盘。

  生煎讲究热乎。刚出锅的生煎面皮松软有嚼劲,底部煎得焦黄香脆。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小口,滚烫的面皮带着丝丝葱香。吴利珍家的生煎汁水并不多,几乎都来自肉馅本身,咸鲜浓郁却不油腻,每一丝都是精华。轻吹几下,等生煎稍凉一口咬下,酥脆的底皮裹着鲜嫩的肉馅,咬在嘴里还能听到“咔嗞咔嗞”的声响,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上虞人吃生煎习惯配上一碟香醋,年轻人喜欢在醋上加一点辣酱,酸辣鲜香打开了一天的味觉,蛮有滋味。

  清晨五点半左右,家住附近的陈老伯背着手慢慢地踱进店中。“今天要烤包和粥。”每天早上散完步,陈老伯就会来店里吃上半份生煎。“我是在他们搬新地址后才发现的,几乎每天都来吃。”还未吃上一个,其他两个老伙计也相继到了店里。3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生煎是必备的,再按照各自的喜好配上一碗咸豆浆或豆花,扯上两句家常,安逸的一天便开始了。

  “来我们家吃的基本是熟客。”吴利珍说。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也大相径庭。她会特意关注每位食客的小习惯,有些老客户来的次数多了,她也就记下了他们的一些习惯。家住谢塘的小吴是个急性子,不爱等待。每次小吴的车方在门口停下,吴利珍就开始忙活着,提前帮他装上半份生煎。刚坐下,生煎就上桌。“我平均三天来一次。”小吴告诉记者,“吃了一年多都没吃腻。”

  晋生街位于谢塘镇集镇中心,附近还配套菜市场、服装店、杂货店等,又临近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务工人员,是虞北地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正是端午节后,大家伙家里还保存着各种粽子,生意不是很好,今天早上只卖出了1000多个。”吴利珍清洗着平底锅说。原来,小吃行业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每当国庆、元旦等传统假日,生意最为火爆。外乡的游子归家,孩子休息,大多一家人共同前来。“那时一上午能够卖出

十七八盘,近2000个生煎。”

年近半百才决心创业

  

      都说创业要趁早,但吴利珍夫妻的创业经历却比其他人要晚些。夫妻俩本在台州老家的工厂上班,每天朝八晚五,日子虽不算富裕,却也不必为吃穿担忧。随遇而安的生活本会继续下去,2011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吴利珍突然发现随着孩子的长大,家中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加。当时已经48岁的她和丈夫合计后,决定辞掉工作开始创业。

  “正好侄子家是开早餐店的,独门手艺就是做生煎。”吴利珍夫妻从零开始,跟着侄子学习手艺。回忆起当初学手艺时的日子,她说,虽然很劳累,但心里是踏实的,已经决定的事再苦也要坚持。每天凌晨1点多就已经赶到店中,跟着侄子从最基础的和面学起。“每个品种的面皮口感不同,水量也不同。相比小笼包,生煎包的面皮结实,水就要少加。”但对吴利珍而言,最难的莫过于包生煎包。纯手工制作没有准确的标准。起初擀面皮时,没有经验,擀出来的面皮有大有小,过大一盘放不了几个,过小有负消费者。同样,根据面皮的大小,肉馅多少也需匹配。没有固定标准,她只能对照侄子的手法一遍遍尝试,历时两个月才参悟透。

  然而上天并没有优待他们,第一次创业便以失败告终。当时正值家乡创业热潮,许多台州人带着手艺到市外打拼。吴利珍夫妻也随着热潮来到嘉兴。第一次创业没有经验,跟着老乡盲目地选择在嘉善开店。当地人流量较少,外出吃早餐的食客更是寥寥。“一开始还咬牙坚持着,后来发现每天的营业额都差不多,几乎没有盈利。”坚持了两年,吴利珍决定关店另觅他处。

  在余姚打拼的老乡知道吴利珍夫妻的境遇后,推荐他们来上虞看看。因为已有一次失败的经历,这次夫妻俩显得格外谨慎。丈夫崔卫平独自一人来到上虞,借住在老乡家,天天开着面包车寻找合适的地址,百官、丰惠、小越、沥海……几乎跑遍了整个上虞,观察各地集镇中心人流情况,是否有空置店铺等。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决定选择在谢塘镇晋生街,这一开就已是第5个年头。

  2016年下半年,因为公公的身体原因加之店铺合约到期,生煎包店停业半年,直至去年才重新开张。刚开张就有老客户向吴利珍抱怨,以为他们已经关门,几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是他们对我们生煎包的肯定,我是又高兴又愧疚。”吴利珍说,现在除了春节期间,其余几乎天天开门营业。

  人人都知晓做吃食是最辛苦的行业之一,尤其是早餐行业。“年纪大了吃不消,趁着下午空闲时间抓紧休息。”来虞5年,吴利珍从未进城逛过。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她还没想过退休,虽然儿子也有劝说他们回家休养,“中国的家长大多都是这样,怕自己老了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吴利珍表示只要自己还有气力干下去,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11:31 , Processed in 0.0632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