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渔家渡董金鉴藏书刻书考略
会稽渔家渡,位于上虞市(属浙江省绍兴市)西南部27公里许,西临小舜江,南靠凤山,为上浦镇所辖。是处为上虞董氏聚集之地,代有人出,如董豫、董復兄弟同为进士,会试连捷榜眼、建中峰书院的董玘,精于易理在蕺山授徒的董懋策,久大茶栈创始人董庆章等。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与董氏有关的古迹,如“榜眼”与“会元”二座石牌坊、董家大宗祠、庆恩寺、田湖庵、三通古碑(《天授庵碑记》、《屏津庵碑记》、《大宗祠禁规》等。
1 渔家渡务本堂世系及董金鉴简介
渔家渡董氏先祖可上追唐元和年间德卿公,是为龙游始祖,继由龙游迁新昌之雪窦,由雪窦迁会稽之小江石浦,由石浦迁渔渡。渔渡之迁实始于元代石泉公(名康),而推石泉公之父双江公(名君锡)为渔渡始祖。
据《务本堂董氏支谱》“务本堂董氏本支世系简明总图”,董氏务本堂一世至十六世为:双江公→石泉公→樵风公→养晦公→居易公→剡溪公→竹庄公→涧松公→成山公→元峰公→继峰公→仲恂公→乾三公→维新公→卓千公→丹植公。结合《吴太夫人年谱》(下简称《年谱》)董氏四十代世系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划出董氏务本堂十六世到二十世世系图。
务本堂董氏至董金鉴时已是第十九代。董金鉴原为董庆余长子,因大伯董庆章无嗣,故出继为后。关于董庆章介绍,《年谱》所述甚详,董庆章以经营珠茶起家,创办“久大茶栈”,专供怡和洋行外销。董金鉴为纪念篑山、瀛山、南山,拨出田产六百亩,建立“三山义庄”慈善机构。
董金鉴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三月二十二日子时,卒年不详。字镜吾,一字竟吾、偶仁,号肖篑,别号小舜江渔隐。兵部员外郎职衔国学生,配同邑徐瑛之长女,生四子五女,长女福姑配栖凫直隶候补知县徐维椿。徐维椿为会稽藏书家徐树兰、友兰之堂侄,故董金鉴与徐家、蔡元培多有往来。《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十六册人物传有云:“董金鉴,字竟吾,渔家渡人。先世以善贾起家。金鉴自奉极约而见义勇为。渔渡居会稽南乡,东界上虞,南连嵊嵊,水发源新嵊诸山,至章家埠而大,至上浦而渐杀,以下注曹娥江。其间渠湖堰牐废坏不时,金鉴悉心修建逾二十年,捐款不足填己资,盈数万。如光绪十年九月修筑池湖坝,十四年春成中邨至烂泥湾全隄,十六年修造宋家浦至箭桥全隄,二十二年修张郎坝石霪洞,二十六年重建箭桥牐,三十年修湾头埂牐,又二十七年在本邨沙湖下游建牐,以惠邻邨。既成,命之曰慈荫奉母命也。自是湾头至箭桥数十里农田遂免水患。其修建水利外,并增置义渡,修治邨南五岭诸路及邻近各邨道路,又捐助蒋镇育婴堂经费,重建上虞蒋家桥路亭、嵊县上登岸路亭,以便行旅,立义庄义田以赡族人,暇日喜刻书,遇有古本不完者,必再三钩校之,所刻有仁和胡氏本琳瑯秘室丛书、陈老莲宝纶堂集自加拾遗一卷逸事一卷、余忠节公集、两浙防护录伪书考、王孟英氏医案,又访求其本宗先达,如文简公中峰集等,汇刻为董氏丛书,皆行于世,又手辑母吴太夫人年谱四卷,慈溪冯一梅序之,谓非一乡一族之作云[采访]。”基本概括了董金鉴一生之事业。
2 董金鉴藏书
冯一梅《<吴太夫人年谱>序》云:“梅识镜吾部郎有年矣。始焉知其人好学而多藏书,继焉知其人仁爱而事亲孝,终焉又深知其人由好学之勤,以成其事亲之孝。”又《年谱》记光绪六年(1880)九月:“鉴病已愈,太夫人命之曰:‘汝父爱读书,尝至夜分不辍。少有所余,即购书籍,卒因家累不能偿其嗜。今有叔父在家,事不以溷汝。汝年方壮,宜温习书读,复理举业。’鉴谨记之。自此勉自策励,亦陆续庋藏书籍,积万千卷。”惜原书此处卷数本就空缺,致使我们只知道董金鉴藏书甚多,具体数字竟无从知晓。
董氏藏书特色及其来源
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董金鉴稿本《竟吾随笔》,所记内容芜杂,然涉及书籍之处颇多。检点通篇,正如董金鉴自己所列,“越人书、今医书、古医书、董氏书”为其藏书特色,钞本甚多。书中不乏吴越春秋、道贯真源、越绝书、论衡、稽东志略、越中金石续志、越中金石文存、会稽三赋注、今古医传、田杏村先生医稗稿、董氏碑传集、石浦董氏迁居别处考、春秋繁露等记录。
董金鉴藏书来源,一为董庆章所购家传(前已有述),二是自购,三是刻印、借录过抄(下有专门介绍)。这里介绍第二种情况即自购。董金鉴很留意当时书籍流传情况,《竟吾随笔》里有许多这样的记载:“并悉心庐先生有西明山樵唱二本,今藏□□家。荆公所著南明,稿八本,藏俞雪溪先生家。”、“陶铨生通判锡祺,阳湖人,住常州府郡青果巷,年六十余……其家藏书甚富。”、“小皋步沈氏宗谱,漆匠卅店王有一部”、“宁波冯植甫故后,藏书尽售与扬州书贾。”、“孙乐庵,慈溪后山北人年卅余岁,去年至绍购书,颇肯出钱。”、“上虞谢家唐谢□□家有藏书,计书目两本,此人已故,其后人不读书矣,家境尚好。”、“陶堰陶竹书廪生,家有翁方纲手校十三经一部”等。同时此手稿还记载了当时的购书记录:(1)十月廿二日路过梁湖买得:初印阮刻十三经注疏、初印五礼通考、程荣本汉魏丛书、初印雅雨堂丛书、冯氏诗纪方氏续诗纪、明本王临川集、原板初印杭氏道古堂诗文集等七种书。(2)向王规庵买玉髓经、竹书纪年,又向柏台买路史、旧钞夜航船、袖珍本说铃前后集。(3)西鲁鲁桂生堂,祥爷有书出售。(4)昨买沈梅史文稿乙本。又买续道萃编乙本,潘南山遗稿奏议素言两卷。《竟吾随笔》中还夹有一张庚子年奎照楼书籍发票,列着董金鉴向这家绍兴书坊所购书籍清单。
董氏藏书印
据绍兴图书馆馆藏所见,董氏藏书之印除“曾藏董竟吾处”外,另有“董济之印”、“渠清”、“董瑞书印”、“玉章”等。例举如下:
钤“曾藏董竟吾处”印的古籍有:(1)陵寝考一卷,清傅廷铖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山阴刘庆崧抄本。(2)瑶华集一卷,清张迈辑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传是楼活字本。(3)南宋乐府一卷,清章季英撰,清赵葆燧纂注,清光绪二年(1876)归安赵氏刻本。上述三书之著者皆为绍兴籍人。由此也可佐证乡贤文献在董氏藏书中的地位。
钤“董济之印”、“渠清”印的古籍有:董氏丛书,清董金鉴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会稽董氏取斯家塾刻本。董怀祖,董金鉴次子,原名济,乳名耦生,字渠清,国学生,侯选主事。
钤“董瑞书印”、“玉章”印的古籍有:董中峰公文选三卷附璞亭诗稿一卷,明董玘撰,清董瑞书撰,稿本。董瑞书,字玉章,号璞亭,会稽渔渡人,董玘十世孙。
3 董金鉴刻书
董金鉴刻书始于清光绪二年(1876),时仅18岁。据《年谱》记,是年六月,董金鉴抱素弱之体,赴绍郡就医。与董家合开钱庄的田润之代他做银洋与鹰洋的买空卖空,赚洋一百九十六元。董金鉴乃请府城近文斋刻印医书《验方新编》,板存店中,任其刷印,余资则印书分送。之后屡有书籍自加印行。据《竟吾随笔》记载,与董家刻书相关的主要人物如下:(1)刻字——朱太宝,在宝珠桥开设朱增耀刻字店。(2)写样——池颖川,宝幢巷;王子文,大善寺前摆摊;严少卿,府前;丁学礼,偏门外快阁相近。(3)代售——王小丙,中池奎照楼主人。
除了所刻余忠节公集、两浙防护录伪书考等外,这里重点介绍二种董氏所印书籍。
活字印刷琳琅秘室丛书
《武林藏书录》载仁和胡树声雅好藏书,所购多宋元旧本,“积至千百卷,颜其居曰‘琳琅秘室’。”子胡珽(字心耘)承先志,笃嗜典籍,辑有《琳琅秘室丛书》,四集三十种,“是编所采上自两汉,下迄元明,或有关掌故,或寄托讴吟,间涉仙怪之迹,旁及释老之言。”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宋以来活字板”:“光绪间,则有:董金鉴,重印《琳琅秘室丛书》四集。吴门书坊,印《日本佚存丛书全集》。光绪戊子,姚觐元印《北堂书钞》七十余卷,功夫竟而觐元殁,板遂散佚。”叶氏所列光绪间活字印书仅三种,董氏置于首位,可见其当时在活字印刷上有一定的影响。
查《中国丛书综录》,《琳琅秘室丛书》有三种版本:(1)清咸丰三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排印本;(2)清光绪十三年(1887)会稽董氏云瑞楼木活字排印本;(3)清光绪十四年(1888)会稽董氏取斯堂木活字排印本。
绍兴图书馆藏之丛书为董氏取斯堂所印,牌记“光绪戊子春会稽董氏取斯堂重刊”。前有光绪十四年董金鉴之识,述重刊之缘起,胡心耘寓居吴门尝搜辑董氏先世遗书,其所印《琳琅秘室丛书》数量无多,又经粤匪之扰,传本日少,“去年夏,族人春庭由武林假得一帙,归以相示。余读而爱之,思为锓椠,力有未逮,因仍遵聚珍板式,先为翻印,以广其传,工既竣,复辑师友之说,续成校勘,间附鄙意,订正阙伪,聊以问世。”是书钤“古越藏书楼图记”,“武林唐氏珍藏”、“唐健伯捐”、“本楼新设存书之例,如欲取还此书,缴回本楼收据,即可发还”等印。古越藏书楼为绍兴图书馆前身,绍兴乡绅徐树兰1902年所建,对外开放阅读,创存书制度,充实藏书楼。唐健伯,即唐咏裳,钱塘人,寓寄绍兴。
校刻渔渡董氏丛书
董氏故书蒐集起于董庆章,复由董金鉴多方收购、借钞,方有《董氏丛书》印行。这一点,通过《年谱》相关记载,即可知晓。
(1)光绪十三年(1887):“我族素为士乡,前明登甲乙、握符篆者相继而起,操觚染翰,各有著述。自顺治四年迄今,迭经寇燹,灭没殆尽。先府君搜罗数十年,无所得。是年,鉴购得文简公中峰集十一卷、日铸公大易床头私录二卷,复于国初诸老选本中峰公制艺二十九篇。时方校印琳琅秘室丛书,遂命工仿聚珍式镌印。太夫人闻之甚喜,以为能读书继先人志也。”
(2)光绪二十年(1894):“薛刻天乙阁见存书目内载中峰文选六卷,唐顺之选(核与十一卷本已编目录者篇数相同,但分卷异耳。其附入各卷中诸篇无目而由鉴补目者,皆唐本所无)。即明史艺文志所收本也,拟设法借钞与旧印十一卷本合校(鉴于光绪二十八年已托友借钞得之)。又从沈氏购得日铸公评点老子翼、庄子翼各一部,拟录出评语自成一书。徐君显民又以日铸公所著千古堂学庸大意及日铸公徐天池先生合评长吉诗见赠。并遵太夫人谕,汇刻以免散佚,次第缮写,将付手民。”
(3)光绪三十年(1904):“校刻董氏丛书。光绪戊子曾用活字板排印文简公中峰集、中峰制艺、日铸公大易床头私录三种,印成尚未分送,而书阸于水灾。今太夫人命重刻之,并有本宗谱先哲之遗书,凡二十五卷,曰日铸公学庸大意、老庄评语、日铸公与徐天池先生合评李长吉歌诗、心庐公天籁集钞存、艺苑公古文遗稿、楚生孝廉添丁小酉之庐诗集、梅山梦草词集、天涯行乞图题词,而以重刻三种冠其首,名曰渔渡董氏丛书。庶几网罗散佚,数典不忘云。”
比照最终印行之丛书,较光绪三十年之种数,实已增添不少。
《中国丛书综录》录此丛书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会稽董氏取斯家塾刊本,《中国丛书综录续编》所录同样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董氏取斯家塾刊本。《续编》本为《综录》之补充,何以同一书名出现于两本书上?现将种数、卷数列表如下: 董氏丛书除列有总目之处,还有董氏待访书目,如雪溪遗音、天姥老樵稿、大易传稿、系辞图解、籤易、老生常谈笔记、心庐文集等,末有董金鉴识:“以上诸书,海内藏书家以及各大书坊如有藏本,乞即函知敝处,俾得专恳传录,如蒙割爱见赐,或以书兑换,或备价领取。俾得刊入丛书,则殁存均感大德无量矣。如蒙赐函,请交绍兴府城新河衖德和当代收可也。”可见董金鉴原想继续收集董氏故书,之后增刻,惜未能行。
是丛书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每种书后皆有董金鉴跋,考版本源流,述著者生平,甚为明了。如《千古堂学庸大意》董金鉴光绪三十二年跋:“右千古堂学庸大意二卷,附论语解一篇,孟子解一篇,先族祖日铸公撰。今以旧刻本为底本,重校付梓。所得旧刻本乃徐显民观察所持赠也。显民观察与其尊人仲凡观察皆喜购旧书,书贾多集其门。当购得此书,知为吾家故物,即蒙持赠。今徐氏所购群书,已捐建古越藏书楼,尽储楼中,为阖郡公物。惟此书犹珍藏吾家箧中,良可感矣。”
4 董氏抄本
绍兴藏书家向有抄书之习惯,《书林清话》卷十“明以来之钞本”:“明以来钞本书最为藏书家所秘宝者:……曰祁钞,山阴祁尔光承业澹生堂钞本也;”会稽徐维则(字贻孙,徐友兰之子)的铸学斋藏书精华之一就是抄本,《蔡元培日记》中多有记述。董金鉴与徐家往来密切,对抄书同样情有独钟。如《竟吾随笔》记:“徐贻孙兄所得偁东饿夫传一本,拟借钞一分。”、“章实斋遗稿约四五十本,徐贻孙新抄。”、“管氏指归,图书集成本,拟借钞一部……诸暨吴澄夫广文拟刻。”、“十一月十四夜梁湖王叙庵兄家中见葆堂先生……朱氏有倪文贞玑屑一卷……遂托代钞拟刻,蒙先生首肯。并云朱氏有顾宁人先生肇域志稿本一部,约高尺许,天乙阁见存书目中有董中峰文选十一卷,附制艺一卷……许为代借,感何可言,记之以志不忘。”董金鉴之抄本侧重越人书、董氏书,除董氏家人自抄、托友代抄,还付费请专人抄书,据《竟吾随笔》载,抄书人主要有俞子干、薛春生两人。所藏抄本,不少板心有“会稽董氏行余讲舍”、“会稽董氏行余学舍”、“行余学舍”等。现就绍兴图书馆馆藏所见,略举列如下。
板心有“会稽董氏行余讲舍”的抄本。
(1)渔渡太守庙卜辞一卷,清王煦撰,一册。
(2)董氏佚书五種一卷,清佚名辑,一册。书衣题“玉函山房所辑董氏佚书五种”。,辑书五种:魏董遇撰《周易董氏章句》;汉董仲舒撰《春秋决事》;魏董遇撰《春秋左氏经传章句》;魏董勋撰《问礼俗》;周董无心撰《董子》。
(3)浣香山房吟草不分卷,清董师雍撰,一册。
(4)董氏大祠堂祭例,一册。
(5)沈先生文选校勘不分卷,四册。
(6)吴太夫人年谱二卷,清董金鉴辑,稿本,二册。
板心有“会稽董氏行余学舍”之抄本。
(1)刘蕺山弟子考不分卷,清沈复粲撰,一册。
(2)渔渡董氏族谱人物传,清佚名辑,一册。
(3)诗巢祔祀诸贤考次四卷,清佚名撰,一册。
(4)善本书室藏书志摘录董氏著作不分卷。佚名辑。一册。书衣题“董氏著述”,辑收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钮氏世学楼、汪季青等所藏董氏著作书目十七种,多为旧钞本,附提要及考注。
(5)霞西过眼录八卷,清沈复粲辑,三册。
(6)绍兴杂录不分卷,二册。
(7)唐绍兴人诗一卷,一册。
(8)越中闺秀诗二卷,二册。
(9)归砚录四卷,清王士雄撰,一册。
板心有“行余学舍”之抄本。
(1)绍兴名宦一卷,清佚名辑,一册。
(2)伟观集一卷敦交集一卷,清朱彝尊辑,一册。
(3)刘向新序十卷,刘向撰,一册。
板心无字之抄本。
董氏所藏抄本中,有些板心无字。或为购买,如《吴太夫人年谱》载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购得族祖心庐公诗稿三本(旧钞本)”;或托人借钞,如《竟吾随笔》载“能甫兄寄到旧抄支谱二本,旧抄中峰集璞亭诗稿,合二本”;或为董氏置产簿等。
(1)董中峰公文选三卷附璞亭诗稿一卷,明董玘撰。清董瑞书抄本。一册。
(2)董中峰先生文选囗囗卷,明董玘撰。清抄本。一册。
(3)心庐集不分卷,清董钦德撰。清抄本。一册。
(4)心庐集一卷附灌书楼剩稿一卷,清董钦德、董配忠撰。清抄本。一册。
(5)董氏族谱墓地表不分卷,清抄本,一册。
(6)会稽渔渡董氏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董金鉴纂,清抄本,二十四册。
(7)会稽置产附山阴嵊县简明簿不分卷,清抄本,一册。
另,馆藏有《快园道古》抄本二册,明张岱撰。存九卷:卷一至五,卷十二至十五。书附夹纸一页:光绪三十四年乡人董金鉴撰《快园道古序》。尚不能确定为董氏抄本。
5 藏书归宿及现状情况
据《越中名人谱》“董竟吾”条(是书题“董竞吾”,有误):“绍兴汤浦(今属上虞)人。喜聚书,家藏古籍万卷。1952年8月,绍兴县人民政府特致函汤浦区公所,要求将董竞[竟]吾家所藏古书古画保存现状详报县府。1954年5月1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知绍兴县人民政府:速将散落在外的汤浦区董竞[竟]吾家藏书运交绍兴鲁迅纪念馆,由鲁迅纪念馆负责进行整理晾晒。鲁迅图书馆建立后,是项图书又由鲁迅纪念馆移交鲁迅图书馆收藏。”
鲁迅图书馆即现今的绍兴图书馆。我们至今没见到纪念馆移交图书馆的古籍清单,加之图书馆馆址几经变更,古籍曾有所调拨、搬运,所以图书馆能否完整的保留这批藏书应该打个问号。据目前所见,馆藏的董氏藏书不知何故,不是同柜存放,而是分散存放,有归类于善本库的,有归类于地方文献的,也有归于普通古籍的,未整理的古籍中应该也会有一部分。至于馆藏到底有多少董氏藏书,则尚需时日。 不难看出,两书所录种数基本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于中峰集卷数不同,《续编》较《综录》多著录了《董氏义田事略》(未刻)、《篆学教科书四种》(别行)、《光绪政要》(别行)三种。
绍兴图书馆有三套《董氏丛书》,经仔细分别,认为《综录》与《续编》著录的《董氏丛书》应属同一版本。之所以这么认为,理由如下:
(1)《续编》之所以重新收录了《董氏丛书》,其实是受了书前总目之影响。《综录》是根据实际内容著录,而《续编》则是参考了总目。
(2)《续编》多收的三种书籍,其实都是未刻、别行之类,本就未收在丛书里。因此《综录》与《续编》所收种数其实相同。
(3)《综录》著录《中峰集》为“十一卷首一卷附录三卷”,《续编》则著录为“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三卷”,应该是《续编》受了总目的误导。董氏丛书总目第一条就是“中峰文集十二卷附录三卷 明董玘撰董金鉴辑”,稍后就是卷首,所以《续编》就著录“十二卷首一卷”。若仔细按卷数翻下去,就可知道,《中峰集》除了卷首与附录三卷,其实只有十一卷。这在集后的董金鉴重刻跋里可以得到证明:“右中峰集十一卷附录三卷,先族祖文简公撰。”董氏丛书总目所言中峰文集十二卷是将中峰集十一卷与首一卷合并一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