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渊悠久、文脉深广、文气充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发挥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部署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推动浙江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的生动景象,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繁荣发展成为浙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亮点和强大支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新方位、新形势对浙江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文化浙江,与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路径一脉相承、内在逻辑高度一致,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的具体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篇章的内在要求。推进文化浙江建设,标志着浙江文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必将进一步坚定全省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民生和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开创浙江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增强主流舆论传播力主导力,着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文化建设之路,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创造浙江文化新辉煌,为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有力文化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浙江贡献。
(三)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切实做到“两个巩固”。
——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双创”方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文化共建共享,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文明风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创新,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激发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四)主要目标。今后5年,通过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搭建一批文化大平台、做强一批文化大企业、培育一批文化新品牌、打造一批文化新标识、抓好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着力提升浙江文化的引领力、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争力,使浙江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把浙江建设成为公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的示范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名家荟萃、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印记鲜明的文化发展先行区,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文化引领力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扎实有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泛弘扬,广大干部群众“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文化创造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文化传播力进一步提升。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主流舆论持续巩固壮大,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文化走出去成效明显,浙江故事广泛传播,浙江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更加鲜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文化服务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品服务精准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高水平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产业跻身万亿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日臻成熟,文化市场主体实力大为增强,文化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
今后5年,重点实施文化浙江十大工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普及计划,广泛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宣传。加强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环节。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活动。
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组织开展主题宣讲,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加强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优势,成立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面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和在浙江生动实践的研究,深入阐释“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重要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浙江智慧。加强对“两个高水平”“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打造“一带一路”枢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统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学科、教材、话语“四大体系”建设。实施浙江优势学科培育计划,抓好省人文社科重点优势学科扶持重大项目,支持建设一批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重点学科。加大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资助力度,保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成立省教材委员会,建立健全省编教材和引进教材备案、审读制度。实施新型智库建设计划,建设若干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致力于研究和阐述重大发展战略的高端智库,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独特优势明显的各领域专业智库,支持和规范各类社会智库建设。
积极建设重点理论平台。做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培育打造20家左右重点研究基地。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计划,重点支持省社科院、省委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建设,遴选扶持10所左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快实现省属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覆盖。强化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党报党刊理论版,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网站(频道),打造一批媒体理论宣传品牌栏目、公众号和传播名师,加快形成有影响力的全媒体理论宣传阵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是引领浙江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在全社会唱响实干和创新的时代强音,使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内化为全省上下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成立浙江省红船精神研究院,加大对红船精神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全覆盖。宣传普及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围绕立德树人,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浙江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强化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加强对文化名人、体育明星、知名企业家等的教育引导,发挥正向示范效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修身,争做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以优良党风政风促社风民风持续改善。
大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导向,完善测评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立足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加强和改进文明城市创建管理,培育城市精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培育区域道德文化品牌。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激活文明细胞,筑牢文明基础。深化推进好家风建设,推动好家训好家风代代相传。持续推进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就餐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深化“书香浙江”建设,加强全民阅读推广。深入开展“社科普及周”“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艺术讲堂”等活动,5年内建成1000家社科普及基地。抓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扎实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全面提升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水平。建立志愿服务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最美浙江人”品牌提升行动,健全“最美浙江人”发现、选树、宣传、褒奖长效机制,分类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人物、身边好人等“最美浙江人”选树宣传,深入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行业”“最美群体”选树活动,建设“最美浙江人”人物馆,完善“最美浙江人”发布平台。推动县(市、区)建立健全道德模范关爱机制,使学习“最美”、争做“最美”成为风尚。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系统研究梳理浙江历史文脉。深入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加强对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等文化遗产的挖掘阐释,加强对浙东学派、阳明心学和浙江近代人文思想以及和合文化、浙东海洋文化、治水文化、运河文化、浙江名人等的研究,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抓好《中华古籍总目·浙江卷》《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浙江通志》《浙江文丛》等重大出版项目,打造文化传承经典之作。
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力推进良渚遗址申遗,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大力推进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全景展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文化长河”。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抓好古村落古民居的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大力发展丝绸、茶叶、青瓷、木雕等具有浙江地域标记的历史经典产业,形成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考古遗址公园体系。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非遗名录项目保护、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等工作。实施戏曲保护振兴计划,打造一批传统戏曲特色县、特色镇、特色村,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加强“老字号”保护传承。推进传统工艺保护振兴。加快国家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活态文化”保护,守住根脉,留住乡愁。
切实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等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制定实施省“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实施新媒体传播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建好用好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文学馆和社科普及基地等设施,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
(四)媒体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打造新型主流传媒集团。以浙报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为龙头,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推进采编发流程再造,抓好“中央厨房”建设,强化全媒人才培养,构建以“两微一端”为重点的移动媒体矩阵,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集聚资源力量,打造3—5个在全国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和一批知名新媒体传播品牌。推进以浙江发布为驱动的全省政务新媒体集群建设。推动市县媒体整合区域资源,强化融合创新,打造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支持省主要传媒集团与市县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平台、资源、技术等共建共享。
强化内容技术两轮驱动。提高主流媒体议题设置能力和内容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内容原创、权威报道、观点提供等方面优势,强化融合传播。积极推进新闻创新创优,强化品牌栏目、节目建设,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融入新媒体平台。健全完善原创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跟踪5G传输、全息投影、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发展新应用新业态。利用先进技术,加大融媒体产品的制作生产力度,多渠道推送到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推进新闻传播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实现无障碍对接,打通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用户群。
推进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建好国家出版融合发展(浙报集团、咪咕数媒)重点实验室,推动设立省级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室(基地),加强媒体融合研究创新。开展建立省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试点。制定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稳妥推进解决新闻采编人员身份“双轨制”问题。建立全媒体传播效果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落实第三方评估机制。探索传媒企业实施特殊管理股制度、经营团队股权激励试点。坚持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全面落实阵地管理和导向管理,确保党对新闻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