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嘉良的学术研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居于领先地位,得到学术界的首肯和赞誉。
王嘉良生于1942年7月,上虞崧厦雀嘴村人。1961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我是比他高一届的同学。一次,他拉我去他教室,让我猜猜黑板上一篇文章是谁写的,我横看竖看脱口而出,“鲁迅”。他脸有喜色,悄悄告诉我,“是我写的”,并告诉我他喜欢现代文学。同学方再耕、顾琅川看了这篇文章,也都认为是“鲁迅写的”。在大学期间,王嘉良通读了10卷本《鲁迅全集》,做了不少笔记,学鲁迅杂文笔法和风格,连鲁迅先生书法也学,竟写出一手漂亮秀丽的硬笔字。当时他写的杂文有点“鲁迅风”,接连在浙江日报副刊《钱塘江》、羊城晚报副刊《花地》上发表文艺短论、杂文,为他以后教学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王嘉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了一名大学教师。此后的道路虽然曲折坎坷,但还是越级升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主持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首席专家。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承担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社课课题10余项,有13项科研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奖。1993年,获全国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嘉良教授学术研究成果可谓辉煌。2011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套十二卷《王嘉良学术文集》,400余万字,获学人赞赏。单本著作不时出版,粗略统计,有《茅盾小说论》《诗情转达与审美构造——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浙江新文学作家群整体透视》等。他主编出版的有:《茅盾与20世纪中国文化》《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浙江文学史》《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集——浙江20世纪文学史》等。最近,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用繁体字为王嘉良出版了《藝術範型與審美品性——論茅盾的藝術與審美理論建構》等三大本精裝本(2014年7月出版)。王嘉良教授出版的学术著作卷帙浩大,呕心沥血之作至今有700余万文字问世。
王嘉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独创精神,他的不少观点带有历史突破性,可以说是不同凡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肯定茅盾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尤其是现代文学研究界,学术环境、氛围、学术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重写文学史”“重评现代作家作品”形成一股热潮,这对原有的研究格局形成不小的冲击。在“重评”风潮中,茅盾一直成为某些研究者轻薄的对象,甚至将其剔出“十大小说家”的行列。对茅盾的“出局”,王教授难以“容忍”:茅盾这样一位对中国文学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家,“声望卓著的文学大师”作如此评价,无论是对于文学历史还是对于作家本人,都是极不公正的。王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了《茅盾与20世纪中国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艺术范式与审美品性——茅盾的创作艺术与审美理论建构》(上海文艺出版社),从更深的层次总结茅盾为中国新文学提供的经验,同时表达了对那种批评的反击。2007年在《学术月刊》第11期上发表了《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论审视》,就以往对茅盾的“误读”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有利于深化茅盾研究的反思意见。此文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二是匡正某些论者对鲁迅杂文的鄙薄。鲁迅杂文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宝贵财富,鲁迅毕生创作了大量杂文、小说、散文,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但有一段时间,那种“鄙薄”鲁迅的观点影响了对鲁迅的肯定,王嘉良对此旗帜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版专著《诗情转达与审美构造——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天津人民出版社),从鲁迅的诗学意识的自觉出发,探讨了其杂文创作蕴涵的艺术思维特质及其独具的“诗情观念”,对鄙薄鲁迅杂文的观念作了有力的匡正。此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著名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梦阳先生在所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一书中,较大篇幅评价了这部著作,“90年代以后,鲁迅杂文学最显著的进展是诗学领域的细致开掘”,而在各种研究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王嘉良的《诗情转达与审美构造——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
三是对中国文学思潮研究的突破。在我国文学思潮研究中,主要有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持“创作本体论”,着眼于以“创作”论思潮,很可能把文学思潮史写得同文学史没有两样;另一种持“精神潮流史”,太拘泥于“精神潮流论”,则有可能对创作文本研究有所忽视,或造成精神潮流与文本对应关系的脱节。王教授认为这两种研究形态均有偏颇,于是他便从文学形态角度切入,将文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文学形态进行归类论析,形成了他以阐述文学形态为主的现代文学思潮史的理论框架,概括出诸如启蒙现实主义、心理体验现实主义、激情性浪漫文学、感伤性浪漫文学、田园诗情形浪漫文学、“传奇”性浪漫文学等种种文学形态,以此概括、总结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特色。这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前人未曾做过的,应该有着较大的理论创新意义。《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都发表了他的论文,有的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一书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奖。
四是发现了从地域文学视角切入研究中国文学的新路子。浙江文学作家群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显赫地位,王教授便从这里着手挖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鉴此,完成了两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个是上世纪90年代的《战时东南文艺运动研究》,另一个是2005年《浙江新文学作家群与20世纪中国文学》。还完成了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浙江20世纪文学史》《“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浙江文学史》等。王教授的地域文学研究已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完成的国家课题以优秀成绩结题,《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上海《社会科学报》作了专版介绍。
王教授现代文学研究成果辉煌,不知他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毫不讳言:“回望我走过来的学术之路,充满着曲折艰辛,可谓甘苦备尝。”“做学问之苦,苦到简直没有生的乐趣。十平方米斗室,一叠要吸干你心血的稿子,在充满劣质烟草味的空间度过无穷期的苦思冥索的时日,这便是我生活的全部。”“尽管禁锢书斋的生活使我感觉好苦好累,时时涌动着一种近似文化殉道者的悲剧心态,但思前想后,我依然别无选择。”“因为这毕竟是我人生旅程中作出过一次有价值的选择,今后也就不妨一条黑道走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