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履,字坦之,元末明初人,自号草泽闲民,善作诗修史,有《风雅翼》传世,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卒后被祀奉在上虞乡贤词。刘履到底是上虞哪个地方人呢?答案是丰惠中半湖村人。
据《上虞刘氏宗谱》记载,忠公刘汉弼有一子名怡(十一世),怡生二子,但一子早亡一子不慧,过继同宗为嗣,生子名德辉。德辉生二子,长坦之,迁中半湖,次振之,迁南源王牌岭。故坦之、振之(十四世)分别是中半湖和王牌岭刘氏的始祖。
为查考名贤遗迹,我们专程来到中半湖,拜访了八十多岁的刘巳生老人。老刘是刘氏第三十四世孙,许多往事他都了如指掌,说起祖先的事,他打开了话匣子。
相传,刘坦之当年在萝岩山下的智果寺以教书为生。传说有一天刘坦之对学生说:“今朝有个肩背黄包袱,脚穿血草鞋的书生要到我这里来,你去外面等着吧。”这个学生纳闷了,肩背黄包袱容易懂,脚穿血草鞋就搞不懂了,又不好再问先生,就坐在门外等着。果然,傍晚时分来了个肩背黄包袱的书生,定睛看他的脚,只见他穿着的草鞋上已血迹斑斑,因为赶了很长的路,脚被磨破了,血就渗红了草鞋。学生恍然大悟,急忙领书生去面见先生。这位书生在智果寺留宿一晚,和刘坦之彻夜长谈。到天快亮时,书生向刘坦之请教一个问题:他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主子,但不知道主子具体在哪个地方?刘坦之笑而不语,抬手指了指大门,问他看到了吗?书生望去,只看晨光从门缝里透射进来。书生一点就透:“日出凤阳”!书生感激不尽,拜谢而去。这书生就是后来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所以说刘坦之是刘伯温的老师。
大明王朝建立后,因刘伯温推荐,朝廷多次征诏刘坦之入朝为官,他总以年老体弱为由推却。到洪武十二年冬,再次征召天下博学老成之士,浙江布政使硬要他进京,刘坦之没办法,勉强见太祖于奉天殿。朱元璋要给刘坦之授官,他还是以年老体弱相辞,朱元璋没办法,只得赐给银两,送其归里。
可是,还不等回家,刘坦之竟去世了。棺木迎归后,葬在象田盘龙山中,那是他先前相中的宝地。刘履墓曾经迷失,巧的是前几年又找到了,墓碑曾被一户人家浇在水泥道地,碑上清楚地刻着“先贤刘履墓”。
中半湖村中间一个叫弯斗里的地方曾经建有刘氏祠堂,里面供着刘坦之和刘氏先贤的牌位,享受后人祭祀。因为祠堂大厅的所有立柱都是一棵树里锯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独木厅”。独木厅有三间大厅,左右各有二间侧屋。因为刘坦之的缘故,独木厅被破例允许造得高些。大厅里面挂着“怀贤堂”的木匾,两边还有很多匾额,现在只剩下几根立柱和残墙,其它已无迹可寻了。
刘坦之性情清高,以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后世有不少发达的人,也多承袭清廉传统,没有大兴土木。直到清朝时第二十六世出了个“茶山太公”,中半湖刘家的面貌大为改观。“茶山太公”叫什么,只有查阅家谱才能知晓,后人因为他死后葬在西溪王家的茶山里,故称为“茶山太公”。
“茶山太公”比较富有,曾是岁贡生,建起了“旗杆墙门”。第一道墙门外竖着旗杆,墙门上挂着“岁进士”鎏金木匾。第二道墙门现在还在,只是已破败不堪了。“旗杆墙门”为前厅后堂,共四进。大厅里挂着“树德堂”鎏金木匾。大厅的两边是各十一间侧屋,总的算来“旗杆墙门”共有32间房子。
“茶山太公”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克成、克军、克明。老大刘克成在家务农,老二和老三以经商为主务农为辅,主要是跟着南浔太公在南浔做生意。家业由此更加发达兴旺,两兄弟就共同在“旗杆台门”的后面造了“上墙门”,堂前中央挂着“晋馀堂”鎏金木匾,“晋馀”是经商和务农的意思。
老三刘克明生有七个儿子,六个是秀才,一个是举人,因此“上墙门”的堂前还挂着“七叶衍祥”的匾额。刘克明90岁时,已是五世同堂,清廷特地赐予“五世同堂”龙头鎏金直匾一块,匾上还有皇帝的御印,这块匾是中半湖刘家最好的匾了,可惜这几块匾被人拿去刮金打金戒指,已失踪多年。
刘克明一房人丁兴旺,房子自然不够住了,他就在村边造了二十五间房子,人称“廿五间”。后来长毛造反一路烧杀过来,就要烧了“廿五间”,有几个长毛走进“镇王堂前”,看到里面有“刘镇扬”的名字。那几个长毛是恭城人,刘镇扬曾在恭城当县令,他为官清廉,克己奉公,被恭城人敬若神明,长毛得知这里是刘镇扬的老家时,赶紧停止烧房,出村而去。
“廿五间”虽逃过长毛一关,但还是在年长月久的日晒雨淋中毁灭了,五年前冬至夜的一场大火,又烧毁了“旗杆墙门”和“上墙门”,现在拆的拆,毁的毁,只剩下二墙门和上墙门的书房和一间偏房了,别的都成了废墟。
当笔者从“上墙门”的偏房出来,告别“二墙门”和各位老人,想起当年这里曾热闹非凡,看今朝繁华落尽,人事更迭,只留下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总让人生出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