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4|回复: 2

汪济英:静心守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2 12: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济英:静心守物

来源:钱江晚报


        人的一生,从来不是一个圆。

对汪济英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个不修边幅的多边形。“命运的转折,太多了。”他说。

表象的转折,体现在他“总是无法从一而终”的简历上。我们甚至很难用惯常的称呼,某某家,某某学者,去定义这位84岁的老先生。

“我就是个打杂的。”汪先生扶了扶金丝边眼镜,笑着说。

1953年冬天,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文管会)调查组,负责田野考古。因为师从沙孟海、朱家济、郦承铨等大家,他对书画和鉴定,颇有研究。文言文、写诗、作词,样样在行,博物通史。以至于后来,书画没人管,他上了;行政需要人,他去做;陈列缺人手,又顶上。

评职称时,他这样描述自己:专注一门,我不如人;多方应对,人不如我。

话中,带着些自嘲。

1953年,汪济英在文管会的小院里,种下了两棵香樟树,“那时夏天很热,大铁门被太阳烤着,像个蒸笼,所以我种了香樟,凉快很多。”

杭州环城西路20号,是文管会的门牌号码。水磨青砖,西式洋房,这样一座小楼里,汇集了如此之多饱学之士,他们古典、雅致,学贯中西。

如今,小楼依然,斯人已逝。当年文管会的成员,只剩下汪济英,以及曾经上过《文脉》的牟永抗老人。龙游路上,有热闹的白鹿餐厅、奥斯卡电影院,繁华热闹。不过,两棵香樟还在。

“一棵有点病怏怏,一棵保养得不错。”只要坐车路过那里,汪济英总会看几眼,“一看,就感觉回到了那时候。”

他自谦,说他一辈子,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宁愿回到60年前,在文管会,跟着沙孟海、朱家济学书法、考古、评诗论文的日子,“很专注,很单纯。”

老人的家,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白墙斑驳,正堂挂着一幅字,是沙孟海先生的书法——于谦的《石灰吟》。老人说,他最佩服于谦,因为气节。

这份气节,也留在了他的生命里,“我还是想做学问,孤零零也不要紧。”

记者 马黎

人物名片

汪济英 浙江博物馆前副馆长。1928年1月生,浙江开化人。

1949年5月入伍,1953年10月转入地方。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博物馆干事、历史组(部)副组长、陈列部主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主要从事田野考古、文物保管、陈列展览等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3: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孟海等先生,对我影响至深

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湖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前身)施昕更先生发现良渚遗址后,汪济英开始了对良渚文化年代的探索。

1973年,他又参与了河姆渡遗址最初试掘。初步确认了该遗址文化层的内涵,并从出土陶器、骨器的形制判断出,这是过去未知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

可惜,由于服从上级安排,工作频繁调动,他不得不退出了随后的正式发掘,乃至整个考古生涯,“我不后悔,后来人总会做得比我更好。”

两个小时的采访,老人坐着,双手紧握,搁在膝盖上,这个姿势,保持始终。“我这是假膝盖。”他拍拍腿,又指指心脏,“这里也装了起搏器”。在这个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军人脸上,英气,严谨,甚至是纪律性,依旧显现。

(以下记者简称“记”,汪济英简称“汪”)

【文管会】 当年文管会里,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1953年冬天,转业干部汪济英被分到文管会。

  作为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军人,初到这个终日与古物打交道的机构,汪济英多少有些不适应,觉得憋气——一般人们都认为,文管会就是搞搞古董的养老单位。

记:您从部队转业之后,就分到了文管会工作,会不会觉得不适应啊?

汪:我当时确实不太适应,感觉文管会死不死,活不活,步调很慢,不像部队节奏很快,都是热火朝天的。

记:当时文管会的情况如何,您主要做什么?

汪:我当时分到调查组,沙孟海是组长,搞田野考古,研究组组长是朱家济先生。保管组组长张任政,是王国维的学生。还有个图书资料室,组长是陈训慈,是陈布雷的弟弟。

这些老先生当时年纪并不大,50多岁,但对我来说,都是大家,长辈。

沙孟海是我的老师,但他比较严肃,我们不太敢亲近他。其实他对年轻人很关心,我刚来时,很不安心,想调到其他单位。他就跟我说:你到其他单位去,也需要知识,没知识不行。但你在这个单位,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我后来想想,他说得很对。

这些老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像主任邵裴子先生,是光绪年间的官派留美学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当过浙江大学校长。

人家花钱去读书,也不一定有这么多教授天天在你身边教你。这样想想,我就静下心来了。

记:您对文管所研究的内容感兴趣吗?

汪:其实,我是很喜欢文字学的,对书法很有兴趣。沙老就建议我多看看甲骨文、金石方面的书,像《甲骨学商史编》。

在文管会,野外考古是重点,解放以后,我最早参与了良渚遗址的试掘,采集了很多标本,主要是黑陶,墓葬当时还没有发掘。

记:那为什么后来您又从考古变成了研究书画?

汪:当时保管组有个人走了,书画没人管了。领导想想,汪济英对书画很有兴趣,而且国庆十周年时,文管会在中国美院做了个书画展,挑画、布展、文字说明,全是我做。他们觉得我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就被调去了。

所以啊,这个也懂点,那个也懂点,也不是好事,都不懂,那反倒好了。当然,搞书画,我还是有兴趣的。

所以,我就把兴趣,从考古转到书画上了。

【博物馆】 当年曾呆在库房,通宵不睡地看守

文革结束之后,汪济英成为浙江博物馆历史组副组长。河姆渡试掘,成了他最后一个野外考古任务。

那之后,他把所有的考古笔记,全当废纸卖了,“当时有些伤心,因为再也没机会搞我喜欢的东西了,我想算了吧。”

1980年年底,汪济英成为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负责展览陈列工作。从打扫、搬橱柜、提展品,到展出、写文字说明,他一人包办。

当时的博物馆,条件并不好。“还不如北方的大户人家”,当年,国家文物局一位处长来视察时这样说。

记:文革时,博物馆经历了哪些风雨?

汪:文革时,什么东西都停了,也没人工作了。很多珍贵的东西,长期关在库房,比如我们的镇馆之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卷》。

还有《劫钵图》(北宋大画家李公麟作品)、清初六大家的作品、浙派画、西泠八家的作品,都是全的。当时我们的书画藏品,在全国算是比较好的。

记:库房里那么多东西,怎么在文革中保存下来的?

汪:有一段时间,我就呆在库房里,通宵不睡,看房子。后来库房搬到文一路那边,孤零零一座房子,晚上我一个人值班,慌是有点慌的。

其实另一方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抄点东西。

比如商务印书馆出的《历代职官表》,有一大摞。当时外面买不到这本书,我从单位里借出来的。因为考古、书画研究往往会联系到历代职官,当时的抄写,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记:当年浙江博物馆的条件是不是很差?据说国家文物局一位处长来视察的时候,说 “还不如北方的大户人家”。

汪:主要是硬件设施差。

博物馆是几个破庙组成的,包括王阳明祠、圣因持罗汉堂及太乙分青室(文澜阁的附属建筑)等几个地方,面积很小,加上自然部,陈列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米,又那么零碎,实在很差。

所以,陈列展览怎么做,我也非常头痛。

那时候做展览,因为条件有限,只能放柜子里。一个柜子放一幅画还行,瓶瓶罐罐就放不下了。

记: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展览,还记得吗?

汪:是我做的最后一个展览,叫“杭州史迹陈列”。

当时,胡乔木到我们馆里视察,说:浙江博物馆处在杭州的西湖,却连西湖的历史都没反映,算什么博物馆?

这对我们压力很大,因为当时杭州出土的东西不多。只好把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东西,老和山遗址发掘的文物,以及春秋战国、秦汉,尤其是能反映西湖历史的文物,全都拿了出来。比如,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墓里出土的一些陶器。

记:如今全国的博物馆很多,陈列方式也先进,有的还可以在网上参观,您怎么看?

汪:二战之后,听说美国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个新博物馆,我们当时简直无法想象,现在中国的博物馆,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观众来博物馆看展览,有猎奇心理。一方面想要了解过去,另一方面,他们希望了解人。比如于谦、岳飞,他们的故事就很容易打动人。

博物馆是用实物与观众对话的,但实物,更需要历史之人物去烘托。

过去,我们就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表现手段有限,没法做。现在的博物馆,声、光、电都具备了,更应该在这方面多思考,如何表现历史中的人事变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加入书协
     也不参加活动
     他很低调

  

讲述人:曹锦炎,浙江大学
                              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981年,我研究生毕业,就到浙江博物馆工作,直到汪先生退休,我一直和他是同事。

他到博物馆之前,在文管会工作,非常用功、好学,很快就成为浙江文博线上的业务骨干。

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四个字:谦虚勤奋。

他有个特点,就是方方面面都喜欢学,也学得快。他考古在行,研究陶器很厉害,书画又很强,对文物又有研究。但他还有个特点:非常低调。

对于这些优势,他常说自己,学了个皮毛而已。

事实上,他的书法是跟沙孟海先生学的,写得非常好。他的书法功底,在工作之外挤时间练的,靠的是用功。

可是,他既不加入书协,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几乎不太有人知道他。要是换了别人,早就成名家了,可是他呢,从来不宣传自己。

1979年,浙江省成立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管会里做考古的人,都分出去了。而浙江博物馆里,熟悉这一块的,几乎只剩下他一个人。可是,他就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把博物馆事业做得很出色,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13:53 , Processed in 0.0667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