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7|回复: 0

苏伟贞:张爱玲的一生并未完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7 07: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伟贞:张爱玲的一生并未完成


来源:文学报

      显赫的家世、孤傲的才气、无终的爱情,这使得作家张爱玲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而日后的远赴美国以及晚年的隔绝生活更为她的神秘增添了一层屏障。日前,作为张爱玲的研究者和通信对象,台湾女作家苏伟贞在复旦大学作“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专题讲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存在于书信中的张爱玲形象。

  苏伟贞一开始便提起自己与张爱玲通信的渊源,“我那时候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工作,作为一个编辑,我的一个责任就是给重要的作家写信,因此就跟张爱玲写信。”但最开始,寄出去的信并没有回音,“张爱玲不像一般人,她不会回信。”尽管如此,她并没有中断给张爱玲去信,“我给张爱玲写信的心情就是跟她保持写信,她回不回信也在其次。还好我也是一个创作者,所以写信也不需要太多的话题。但既然要写信,我就怕她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就在不断地向她介绍我是谁,介绍完她又忘记了。”
  苏伟贞说,这样不断去信得不到回应的过程一直持续了三年。“之前张爱玲一直没有回信,我在想她是不是没有收到我的信,于是我就寄我的书给她,后来她写信过来说我的书她收到了。我从1985年开始写信,一直到1988年她才给我回信,这时候我才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从此,她们保持了十年的通信,她共收到张爱玲十余封信,“通过跟张爱玲的通信的过程,我将她朋友、文友、生活的圈子建构起来,而且看到了她最真实的感受。”
  对于张爱玲,苏伟贞“并没有偶像崇拜”。她说,第一次接到张爱玲的来信时很平常,心情也很平静,甚至没有想过要将往来信件保留下来。反而是后来听到张爱玲过世的消息时,她的感受才有所不同,“在那一刻,才突然觉得她是一个传奇人物”。而此次的上海之行,更给她这样的感受,“这一次来上海,从虹桥机场出来,经过张爱玲的城市,这么多年了我才突然体会到一件事,有这么多人给张爱玲写信,这么多编辑向她约稿,但她是不会给每一个人回信的。我才突然觉得,张爱玲对我是从一个传奇人物到一个可以跟我通信的作家,一下很近,一下又很远。”
  现在苏伟贞觉得张爱玲是一个传奇人物,但与张爱玲通信的过程中却并非如此,在她的眼里张爱玲其实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般读者看来,她是一个神秘的、坚强的甚至是冷漠的女作家,但是看到越来越多宋淇跟她的信件,也随着我自己与她的不断通信,我发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她会像一般人那样,有一些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活生生的张爱玲在苏伟贞看来有些像小孩,“她会像小女孩似的寄给我粉红色的圣诞贺卡,那时候她已经70多岁了,在感情表达上也像个孩子,遇到事情就会像小孩子似的哭泣。”
  张爱玲的这种孩子气,在苏伟贞看来,与她的人生有很大的关联,“我觉得张爱玲是一个小孩,她这辈子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人生,就跟她的小说似的,常常没有完成。你想想看,她当他父亲的女儿当不成,情感上面又空下来了,爱情就更是了。她的人生是一个缺少过程的人生。”现实人生的未完成,使得张爱玲更多地投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她的整个人生都是用小说在写,唯独把自己的那一块空了下来。这也可能在于她是一个小说家,可以虚构出人生。而且,张爱玲在每个时代看自己的人生都不同,所以她不断地改写重写她的小说中的人生。”
  正因为张爱玲的文字本身凝聚着一个个谜团,所以当人们手边只有《流年》这本透露她家世生活蛛丝马迹的书时,许多的张爱玲替代品被解释出来,许多传记也就随之出版。但苏伟贞认为,书信的披露才能够揭示一个真正的张爱玲,“随着大量的书信披露出来,我们发现张爱玲的书信就等于她的传记,甚至也可能是她的日记。譬如她写信给宋淇,我发现给我的信中有一封离那个时间也很近,在这个过程中她又写信给庄信正,几乎每一天都可以连起来,我们至少会知道到底会有些什么样的故事、有些什么样的事件在她身上发生,她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在苏伟贞看来,“张爱玲的书信可以弥补她的传记,她的整个传记也可以算作她个人的一部小说史了”。 记者 何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6 10:09 , Processed in 0.0611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