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8|回复: 1

家长要理性看待“儿童成长标准”(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8 21: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长要理性看待“儿童成长标准”
发表时间:2012-10-18   来源:中国文明网四川站
 
      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10月16日《京华时报》)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这样的标准,是高了还是低了?考虑到教育部制定《指南》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公众教育观念的转变,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所以这个标准,只会“就低不就高”,而不会“高标准严要求”。
  有了这个“国家标准”,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在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都不用再无所适从,都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参考,做到有的放矢。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部制定和推出这一标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而在笔者看来,面对这个幼儿成长教育的“国家标准”,起码有两点需要提醒家长注意。
  第一,家长不能擅自提高教育目标和培养标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年轻家长的愿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拔苗助长之举不断。而现在有了这个幼儿成长教育标准,部分家长很可能会把这个标准当成是“最低要求”,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跑到别人的前头,就会擅自在这个“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
  比如标准里说3岁孩子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有些家长可能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2岁的时候就学会不跟陌生人走;标准里说4岁的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则家长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3岁就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总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抢得人生的先机,家长会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孩子“多喂一口”。这显然是对标准的一种严重误读,是歪曲了国家教育部门的一片好意。
  第二,说到底,这个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更多考虑的是国内幼儿的“平均水平”。而到了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孩子智力发育得早,接受能力强;有些孩子智力发育得晚,接受能力差一些。那么,如果有些家长只是简单照搬这份“国家标准”而不顾自己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一看自己的孩子连这个“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就悲观失望,恨铁不成钢,那无疑也是不对的。
  连教育专家也说了,《指南》只是一个参考,家长和老师不能把其当成是幼儿学前教育的“圣经”。毕竟,除了成长发育水平之外,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各不相同,不可能去生搬硬套同一个标准。所以,有标准可依是好事,但是家长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标准,才是最值得欣慰的。(苑广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8 2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4:29 , Processed in 0.0749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