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90|回复: 0

慈善立法 打造中国“善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3 14: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善立法 打造中国“善时代”

发表时间:2016-03-11   来源:人民网



  在经历长达10年的调研和起草后,被喻为“开门立法”典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立法工作可谓“一朝提速”,草案在2015年10月和12月先后两次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决定提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这不仅表明国家立法机关在加速推进慈善立法,而且将立法的位阶提升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立法中尚未有先例,因此备受关注。
  “有人认为这部法律好像份量不够,这样安排是有别的考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类似的疑问。很多人对这部法律都深感陌生,作为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其重要性不能低估。
  数字最有说服力。中国全社会的慈善捐赠总额从2006年的1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14年的1000亿元人民币;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志愿者,全国有6500多万人。如果一个国家慈善行为的体量体现了其文明进步程度,那么用法律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捐赠行为,营造更为健康的捐赠环境,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急迫。慈善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善时代”。
  慈善事业发展的规模与制度建设的速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如,善款的处置使用是否公开、受助对象有没有真正受益、个人能否公开发起募捐等,这些既涉及到捐助者的利益,也关乎受助者能否得到实惠。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在一些留有制度空白的地带,不仅容易引发法律纠纷,而且会损伤慈善的公信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用立法让捐赠者得到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诈捐者得到惩戒,才能营造一个多赢的局面。例如,在慈善法草案中,专门有关于“信息公开”的规定,哪些信息捐赠人有权知道、哪些信息受助者有权知道、哪些信息在法律规定中不便公开。显然,本愿做慈善而不会做慈善,在困扰着很多中国人的同时,从基本法律层面上界定好权利与义务,正当其时。
  立法是一个过程,慈善法也不例外。从2005年民政部提出慈善事业促进立法的建议,到今年两会上正式审议该法案,历时十余年,多次讨论并开门征集意见。这种开放性,既是用立法实践带动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又进一步体现了立法的科学性,在这样一个“操练场”上,慈善组织、志愿者、捐赠人、受益人、监管部门等都有机会发表意见。即使有各种“吐槽”、争议和不满,如此艰辛的立法过程和如此广集民意的立法之路,承载了更多期待,也值得称赞。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动人善愿,其量无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扶危济困、德行化人的传统,慈善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用善意的风驱散冷漠的霾,是一件高尚且严肃的事,既不能“有钱任性”地随心而为,也不能用困难绑架道德;既要考虑到慈善的公益性与服务性,也不能忽视其法律权利。有评论说,这次慈善立法将是中国改革进程当中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不会一次就变得绝对完美,但我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充满期待并满怀信心! (理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07:17 , Processed in 0.0646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