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13|回复: 1

若无古村落,何处觅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08: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无古村落,何处觅乡愁?

●记者 沈伟 实习生 胡洁菲
  何雯 摄
  沈伟 摄


  “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去它的村落。”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家冯骥才指出,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10年是270万,10年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
  在去年11月住建部等部委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有着上百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古城绍兴,却是一无所获!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的记忆,也是一个地区成长的肌理。一条老巷,一棵古树,一座祠堂,一处小溪……无一不是人们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
  中国人的根,都留在农村里。
  山间古村
  在开往上虞区下管镇途中,沿途风景,除了葱茏远山,山间溪水,便是满目的桃花了。恍惚地穿梭,仿若置身桃源。
  车至振新村,这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沿着山间小道走入村中,一座古朴的石牌坊立在道口。
  “这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四五百年了。那时候,一到石牌坊,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都要步行。”徐柏气老人,今年84岁高龄,一直关注着古村的保护。他抬头望着牌坊,向我们讲述小村的历史,似乎想通过故事,复原这曾经属于小村的荣耀。
  “可惜啊,现在村里在改造,老建筑破坏得太厉害,我们看着心痛。”老人开始带我们走访这座小山村。
  振新村新旧建筑夹杂,一片老屋,一处新房,一块废墟。
  在一座叫“幼欣堂”的台门前,老人讲述着门前雕花的技艺,可放眼望去,台门里却是一座新式小洋楼。
  在一片残砖断瓦的废墟前,老人沉默一会,开始激动地说,这里曾是一座明代老台门,“比‘幼欣堂’更宏大、更精美,可年久失修,最终倒塌,被拆除。”
  振新村曾有一条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老街,两侧的店铺生意红火,人气鼎盛。老人说,过去,老街是条“石蛋路”,后来为了方便,早已铺成了一条水泥路。
  由于村落的年代较为久远,已经不能满足村民居住的需要,有村民或修、或拆、或建,村里多了不少新式住宅。而新宅一旦建起,老村落的原貌就难以恢复。
  如果说,古村落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这块化石历经岁月风雨,早已斑驳不堪。
  距离绍兴城区不远,有一个叫冢斜的小村,整个村子不大,两百来户人家。冢斜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标准的风水宝地。在2012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稽东镇的冢斜村位列其中。
  老的绍甘线穿村而过,把冢斜划成两块。路北面,多为新建民宅,路南面,则是传统旧式民居,也就是冢斜古村所在。“北面建新房,南面老村搞保护。”这是现在村民的共识。按照规划,该村对土地严格审批,村民不得随意翻建新房,以免破坏村落的整体风貌。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不保护好,就再也见不到了。”在村口,恰巧碰见正在与人闲聊的老书记余柏庭。
  老书记介绍说,冢斜村的古建筑,没有繁复的雕刻,格调都是古朴大方。村里有13个大小台门,现在保存完整的,剩下8个,都在修复和保护中。
  这个小村庄虽不起眼,但文化积淀深厚,古建筑众多。有着始建于唐代的“永兴公祠”,建于明代的“余氏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余氏宗祠”,还有清代的“高新屋台门”、“八老爷台门”等。
  2004年,冢斜村曾想修撰村志,在收集家谱过程中,他们发现冢斜村有深厚的历史,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应该属于“古村落”。于是,从2008年开始,冢斜村开始规划保护。
  付出就有回报。2010年7月,冢斜村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6月,被评为第四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村不古
  去年11月,住建部等部委公布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浙江省有86个村落名列其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虽然有两千多个行政村,上百个历史文化村落,可却是一无所获。近3年来,全国共有2555个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录,而绍兴则仅4个村落入选。
  有专家甚至提出,绍兴虽有许多古老的村落,但早已是“古村不古”,古村面临消失的危险境地。
  为何历史悠久的绍兴少有传统村落,为何绍兴的古村落这么容易受伤?
  “从大背景讲,是中国社会实现了转型,从农耕文明到了工业文明。”绍兴文史专家任桂全认为,在这个社会转换过程中,农耕文明容易受伤。因为人们在追求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农耕文明的价值,以新代旧,农耕文明就容易被毁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08: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永明认为,“这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他解释说,往往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村落的破坏程度越严重,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造成建设性破坏。
  随着新一轮大规模城镇化的推进,不少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村落由于没被列入文保单位、中国传统村落,没有受到合理的保护和修缮,被当作普通民居,随意拆毁。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有拆、有建、有保护。任桂全认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有选择性地保护,对一些传统风貌比较完整的、较有特色的村庄进行统计和保护。
  而在现实中,村民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村落则要延续沧桑风貌,这就造成了村民生活和村落保护的矛盾。
  冢斜村的余柏庭告诉记者,在村庄进行保护之初,对旧建筑进行修复,不少村民不理解,需要村干部上门一家一户做工作。
  “一开始对旧建筑进行修缮,有村民不同意,认为旧房子不如拆掉再造新房子。有村民家的窗框坏了,村里就照原样做了新的换上,可隔壁邻居认为村里做事不公,凭什么别人用新的,自家用旧的,第二天就不顾村里的反对,拆掉旧窗框。”
  除此之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进行整体的保护,而非单一文物的保护。在前不久,镜湖新区安心村的太平桥,随着整个村庄的搬迁,被孤零零地遗留在河道上,成了一座“钉子桥”,一时为网友们所热议。
  在陈永明看来,传统村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它要以周边的环境为依托,相互印证。“如果村落脱离了原生环境,就会失去原先的风貌,文物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所以古村落的保护,不能改变历史风貌,不能破环原先的格局。”
  留住乡愁
  “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就是传统村落。”冯骥才提出,“如果村落瓦解了,面目全非了,变成现代建筑群了,连记忆都没有了,那么你的故乡何在,乡愁何在?”
  所谓的古村落,泛指民国前建村,有历史传承,有独特民俗,依然活着的自然村落。在中国,绝大多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这些村落中。
  在任桂全看来,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的记忆,也是一个地区成长的肌理。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支撑。
  古村落不仅是过去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而传统村落在布局、选址、建筑风格上,都蕴涵着传统哲学思想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传统村落的价值,包括物质文化部分和非物质文化部分,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体现的都是农耕文明的内涵。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农耕文明是我们历史的根脉。中国人的根,都留在农村里。
  “关于古村落有着不少提法。有的说传统村落,有的说古村落,也有的说历史文化村落,但究其实质,都是同一个村落,并没有区别。”任桂全认为,不同提法,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村落认识的不清晰,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此外,目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还是空白。传统村落的价值,其产生的背景,对时代的意义,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任桂全说,传统村落究竟包括哪些内涵,什么样的村落算是传统村落,哪些有价值,哪些应该保护,这些内容尚不清晰。
  所幸,去年5月份,绍兴市规划局完成了《绍兴市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对传统村落进行统计,共有122个村落,被分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
  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建设中,对传统村落,需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利用。而规划带有普查性质,是为了确定保护规划的内容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今后的保护提供数据。
  在全国两会上,冯骥才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得有认定的标准,其次得有责任人,第三有监督机制,第四有长远的规划,第五最重要得立法,这样中国古村落的保护才会有保证。
  在陈永明看来,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就保护而保护。传统村落的维护需要资金的保障,从长远来看,单纯保护性的资金投入将会很难持续。对于传统村落适度的旅游开发,是不少村落在保护发展中探索的一条路径。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整体的规划,其中最关键的,是处理好旅游和保护的关系。旅游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是为单纯的旅游开发而忽略村落的保护。我们所谓‘重在保护,贵在利用’也是这个道理。”
  与此同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可以设立相关的基金会,通过热心人士、企业家、市民的捐款,引入民间资本。
  保护传统村落,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陈永明认为,使传统村落保护在标准、规范上都统一,更易操作。同时,出台相关的管理保护办法,以此遏制一些破坏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09:29 , Processed in 0.1186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