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76|回复: 0

新加坡慈善访学的收获与思考(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9 11: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加坡慈善访学的收获与思考
来源: 中华慈善总会  时间:2013-02-01 13:43

      前不久,作为中国基金会领导人新加坡慈善访学团成员,河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师戌平赴新加坡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亚洲慈善论坛,并参访了10家新加坡慈善管理部门和慈善机构。在对当前亚洲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以及新加坡慈善事业的发展特点、慈善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详细了解后,师秘书长对如何借鉴国外慈善事业发展经验,并借以助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做好机构自身的工作,萌发了许多体会与思考,供国内慈善机构参考和借鉴。
重新认识慈善的价值和意义  

      慈善的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慈善公益能够弥补快速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具有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作用。(2)市场的失灵与政府的有限凸显了慈善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慈善公益是公民社会的温床。慈善公益鼓励人们走出自我、走出家庭,关注社区、关注社会,与政府一起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理性而担当的社会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将慈善理解为扶危济困,具有创可贴”的意义和价值。现代社会,慈善的价值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在做“创可贴”之外,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慈善对于研究、发现、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先进文化,渐进地、非暴力地推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尤其当今中国社会,可谓“围观”成风,如何让社会成员从“围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从对政府“等靠要”转变为政府的合作者,慈善公益提供了一个能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温暖“抓手”。
    重新认识慈善公益的价值,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不能仅满足于做创可贴”,要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同时,积极研究和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做社会政策的倡导者,慈善文化的引领者,社会创新的探索者,从而帮助时代成长与进步。
做慈善要大声说出来  

       亚洲慈善论坛上,一位嘉宾的发言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做慈善要不停地说,尤其在成功时更应如此,要让政府、让全社会都听到慈善的声音,了解慈善机构做的事,从而扩大影响。
    我国许多慈善机构长期奉行埋头做事的原则,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或“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说”,有的想说而不知道该怎么说,即使传播工作做得很好的机构,也存在着只说开始和结果,而没有意识到过程透明的重要性,致使社会公众知之甚少,误会很深。
     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认真做事,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提升传播力,掌握话语权,这既是增强信息透明的需要,也是促进公众了解,增进理解之必须。
    做慈善要大声说出来,这应该成为慈善界的一个基本工作准则,各类慈善项目启动之初应发布信息征求意见;启动时广而告之,让公众知道我们要做什么;项目实施、活动开展中动态展示,满足公众了解细节、了解过程的愿望;项目结束后,系统总结报告和反馈。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只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慈善虽然是一项充满阳光的事业,但在做慈善工作的过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在向公众报告甜蜜成果的同时,也要把那些苦涩、困惑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公众,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苦辣”对于增进公众对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的理解和包容,也许比“甜蜜”更有价值。
志愿者——由“小众”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

       无论参加亚洲慈善论坛还是参访新加坡慈善机构,志愿者和义工一词在各种场合被广泛提及。当人们谈到引领年轻人做慈善时,首要的观点是带着他们做志愿者。泰国一私立学校还专门规定了学生的最低志愿服务时间,并将此计入学分。当谈及企业如何做慈善时,企业代表告诉我们,他所在的企业常年设立员工志愿服务的慈善项目,引导员工做慈善,而且企业资助的慈善机构,还必须是员工做义工所在的机构,同时,他们还周末组织客户开展志愿活动,以此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当与新加坡政府设立的社区慈善管理部门座谈时,他们反复强调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义工服务。同样,新加坡各个从事社区服务的慈善机构中,都活跃着大量的义工。
    慈善是大众的事业,参与人次越多,参与面越广,越能发挥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价值和作用。目前,我国的慈善仍局限于小众”范围。在观念上,许多人认为只有捐钱捐物才是慈善,于是很自然地产生“慈善是有钱人的事,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工作中,许多慈善机构狭隘地把捐赠自然与钱、物等同起来,而不把捐赠时间和服务的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范围,志愿者项目基本没有,即使在捐赠钱物上,也有嫌贫爱富的倾向,把服务重点放在捐赠大户上,对小额捐赠不屑一顾,这都强化了“慈善是有钱人的事”的观念。
    慈善机构的工作对公众的慈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要使慈善发挥公民社会的温床”,帮助时代成长与进步的作用,就必须将其由“小众”行为提升为“大众”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积极营造“当义工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并研究推广“公益休闲”等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便于实行的慈善公益方式,从而使慈善真正地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慈善组织

       此次新加坡之行,亲身感受了新加坡政府对社区慈善工作的重视,以及社区慈善组织在新加坡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新加坡政府把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人民协会作为管理社会基层事务的机构,按区域划分,下设多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办事机构为社区发展局),专门提供和协调来自政府的社区援助和服务,在提升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将助老、助残等服务于社区人群的具体事宜交由社区慈善机构承办,并制定了税收、场地、培训等方面优惠政策。例如,对达到一定级别的社区慈善机构,给予250%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并根据捐赠额给予1:1的资金匹配。仅2011年,新加坡政府就拿出1000万美元专门资助社区服务机构。在政府政策的激励和支持下,涌现出了一批专门服务于社区人群的慈善机构,新加坡政府从具体的事务服务性工作中脱身,致力于政策支持、监督管理等工作。如我们参观的曹氏基金会,他们专注于社区老人的照料,创办了服务于居家养老的社会企业“华美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并成立了照料独居老人的“人文中心”。目前不仅提供直接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搞培训,做研究。他们日常运营费用的40%左右由政府资助,而场地则由政府免费提供。类似的机构还有很多,社区慈善机构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机构为党政部门发起成立、服务于特定工作的公共类慈善机构和由企业发起成立、服务于特定领域的公司型慈善机构,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特定人群的机构虽然近年有兴起的迹象,但为数还很少。同时,多数机构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募集资金和通过活动进行救助上,致力于社区服务的慈善机构的缺乏,使一些大的慈善机构的钱很难花出去,也使许多慈善机构的救助工作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上,难以根本解决社会问题。培育和发展社区类慈善机构,应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这不仅是政府解决日益繁杂社会问题的需要,也是建立慈善行业发展链条,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之必须。
学习合作之道

       合作是亚洲慈善论坛的关键词之一。与会代表呼吁政府重视慈善公益,将慈善公益机构视为合作伙伴。同时也提醒慈善机构必须改变自己做自己”的狭隘,学会与政府合作;必须抛弃个人英雄主义,克服相互间的不信任,加强慈善公益机构之间的合作。
   合作是慈善事业基因之一,没有与捐赠者和受助者的良好合作,就不可能有慈善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发展和转型阶段,政府与慈善机构之间、慈善机构与慈善机构之间,树立合作意识,学习合作之道,探索合作之路,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对慈善公益组织应努力实现从监控”到“管理、服务”的转变。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我国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有着“不规范”、“找麻烦”等刻板印象,担心、疑虑较多。慈善公益机构作为非营利组织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通过集聚社会爱心资源,解决政府和市场无暇顾及或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不仅传播了社会文明,也延伸了政府臂膀,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上,是政府的天然伙伴。如果政府能够从“利社会、利政府”的视角看待慈善公益组织,将“监控”转变为“服务、合作”,必将极大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另一方面,慈善机构应努力实现从政府的批判者向社会的建设者转变。要使政府放下担心和疑虑,就必须把自己定位为建设者的角色,成为政府的助手,还要克服单纯成就自我的个人英雄主义,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大课题,勇做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探路者。
    同时,慈善机构之间要分享价值、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当前,我国慈善行业分工尚未形成,机构之间定位相似,目标相同,慈善项目类同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慈善资源的浪费和慈善市场的无序竞争。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慈善机构之间应加强协作,搞好分工,积极探索联合筹募、联合救助的办法和大机构筹款、小机构操作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使慈善事业走上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之路。
社会企业——值得探索的可持续性公益模式

       无论参加亚洲慈善论坛还是参访新加坡慈善组织,都能感受到人们对社会企业的关注、思考和探索。所谓社会企业,是指那些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也有人称为创新型公益组织)。社会性目标和商业化运作是其标志。社会企业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所得利润有限制地用于分红,而不是追求最大利益。社会企业的发展在欧美已受到广泛重视,一些非营利组织尝试建立与本组织使命相关的企业,一方面期望经费的持续与自主,另一方面为边缘群体提供就业、合理报酬和发展机会,以改善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实现本组织使命。我们所参访的世界厕所组织,其宗旨是改变落后地区的卫生条件,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他们采用的即是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基金会筹资,同时以公司的模式生产和销售厕所。我们参访时就餐的一家餐厅由某职业学校创办,专门供餐饮专业学生实习,餐厅的厨师和服务生全部为学生。
    目前,社会企业的理念已被我国一些先进地区接受并在实践中探索。上海欣耕工坊是一家致力于扶贫的民间公益机构,通过培训、制作、销售手工艺品,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摆脱贫困;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及家长提供服务;天津鹤童已形成公益性养老产业。同时,一些企业和慈善组织开始投资或资助创办社会企业,联想集团设立联想风险慈善基金专门开展公益创投,上海市民政局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大赛,南都公益基金会专门资助公益创业者的个人成长。总体而言,社会企业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虽然在逐渐地被认识和接受,但仍面临着社会心理、法律、资金三大障碍。
    社会企业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引入社会企业模式,做好培育社会企业的工作,对于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大有益处。为此,应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传播现代慈善公益理念,让人们逐渐了解和接受慈善公益与商业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二是加强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扶持;三是推动大型慈善机构对社会企业的资助;四是引导企业进行社会投资。政府、大型慈善机构、企业可联合建立社会资本市场,搭建交易平台,为社会企业的成长提供土壤。来源:慈善公益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12:43 , Processed in 0.0653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