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1|回复: 0

流水线的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5 08: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水线的未来


  作者:张文武

  
       不久前,我到宁波市北仑区一家生产高能灯用电器的企业考察,企业老总拿着一个插了几十个电子器件的小组件说:“这个售价两块多,每件赚一毛多。”

  “什么?看看生产线吧。”我心中很惊讶,这么多元件只卖两块多,利润如此之低。

  “这边请!”

  只见车间里32位小姑娘一字排开,安静又繁忙地工作着,每人负责插一个电子元件,形成一条生产线。最后,组件完成了人工安装,经过机器烤漆、切片,就成了刚才看到的成品。这些女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大多是外来打工妹吧。

  我不由得深深为此感叹:多好的年华,姑娘们却像一群机器一样工作着。我们的企业为国外企业代工、供货,利润空间本来就很小,劳动力成本正不可避免地上升,工业生产线不转型升级怎么行啊!为人做嫁衣又面临恶性竞争,太辛苦了!企业必须升级、创新,才有大前途!

  在宁波隆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我看到该公司生产汽车配件,铝压铸件规模可观,压铸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高,但铸件的去毛刺和抛光目前主要靠人工。一个熟练工人可以轻松地在砂轮上按公差要求一分钟内完成一件抛光任务。

  我对公司负责人林总说:“这工人可是你的宝贝啊!”

  “可不!新手会报废很多工件。我得小心别人挖墙脚,那样就惨了!”

  这样的高级技工普遍缺乏,工资高涨,因为抛光是配件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出了差错,前功尽弃!人工抛光,工作环境差,有粉尘污染,工人的工作质量随心情会波动。我和团队考察企业,就是想实现抛光的自动化,解决企业的质量瓶颈问题。

  上述企业的情况在目前的中国制造业中很有代表性。中国企业家找准了市场,已经将生产规模和生产人员扩大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凭借早期低廉的劳动力,中国企业以低成本占领了许多工业产品的中、低端市场,以量取胜。由于技术进入门槛低,同行多,利润低。

  面对当前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形势,政府明确提出“机器换人”是很对症的。通过自动化改造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人员的参与,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制造业走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而目前我国的机器换人只是这个大变革的前奏。

  值得深思的是:机器换人控员增效的历史定位应该在哪里?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其一,机器换人必须与现代工程方法、现代工程管理的实施密切配合,否则,成效难现,甚至适得其反。西方生产效率目前高于中国,除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更重要的是现代工程方法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是精益生产模式和Six Sigma质量控制。这里,人的因素不是减弱了,而是进一步提高了。人是生产系统的重要部分,现代工程思想和管理并非片面远离人的作用。因此,机器换人的成功,需要配合现代化工业管理方法和工程方法。

  其二,机器换人必须与现代化创新方法结合,否则,将步步落后,难以成为真正的最强者。创新力是可以通过培训来迅速、大规模提升的。美国、韩国等已经用系统化创新方法武装科技队伍、生产队伍。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策已定,还必须落到实处。现代化创新方法的研究、教育、推广和本土化是重中之重。

  其三,机器换人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的稳定大局。我很为那30多位小姑娘担心。她们让我想到100年前长江边上喊着号子拉船前行的纤夫。科技的进步会让很多岗位消失,这些人员可能成为社会负担,但适当的引导、再教育,他(她)们就是资源,是国力所在。推动机器换人会对方方面面带来变革,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新的挑战。社会有责任更人性化一些,政府应该系统优化这个变革,提前为再教育布局,部分义务可以鼓励企业承担。当然,科技工作者也有责任。

  虽然我们面临很多困难,但期待中国以独具东方神韵的智慧引领人类文明的新潮流。

  (作者系中科院宁波工研院先进制造所研究员,本报记者李月红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7 07:26 , Processed in 0.0410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