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6|回复: 0

八十岁老作家周祖添:我仍是文学征途的“挑山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1 1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十岁老作家周祖添:我仍是文学征途的“挑山工”


来源: 玉林日报  潘静新 


在玉林市玉州区作家协会梳理玉州籍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的过程中,数位深耕文坛超过半个世纪的老作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唐懋洁、周祖添、康圣清、周汉强、梁书、黎苇……他们历经岁月的洗礼,始终坚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让玉州文学成为了当地文化领域中一道不可忽视的璀璨风景线。


在这些令人尊敬的老作家中,80岁的周祖添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已至杖朝之年,他却依旧保持着如文学征途上“挑山工”般的旺盛精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精心珍藏的那份泛黄的广西作协入会通知书和会员证书,宛如一部浓缩的文学简史,不仅铭刻着他个人在文学道路上的奋斗足迹,更见证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


◆两分钱开启的文学“奇幻之旅”


周祖添出生于抗战胜利之年,他常笑着说:“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年,我就多少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也刚好80岁了。”八十载的风雨历程,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然而,让他最为难忘的,却是那些写满潦草字迹的写作稿纸,以及在文学之路上匆匆前行时留下的坚实脚步声。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他的创作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荆棘丛生,但他内心的激情却从未熄灭,始终如一地热爱着文学创作。


小学时期的周祖添,对小人书痴迷到了极点。在玉林城区城中市场后街,有一家出租小人书的店铺,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小人书。孩子们可以坐在店铺中间的凳子上尽情阅读,每看一本只需支付两分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两分钱可以买一个鸡蛋了,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一次,父亲给了周祖添一角钱让他去理发,可他却难以抵挡小人书的诱惑,最终花掉了四分钱看了两本小人书。结果,理发的钱不够了,他只好四处寻找价格更为便宜的理发摊点。回到家后,父亲看着他理得参差不齐的头发,不禁有些生气,而他却因为沉浸在小人书带来的乐趣中,暗自窃喜。此后,他一直选择那个收费便宜的理发师傅,只为省下四分钱,继续享受阅读小人书的快乐时光。


在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中,周祖添结识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领略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所构建的奇幻世界。这些宝贵的阅读经历,如同播下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热爱。


◆初登报端,“小荷才露尖尖角”


1964年深秋,还在读高三的周祖添迎来了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他的一首短诗在《南宁晚报》副刊上发表了。当他收到刊登有自己作品的报纸和稿费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然而,他深知在校园里,已经有学长学姐在报刊上发表过优秀的作品,甚至有的作品还入选了小学课本。相比之下,自己才刚刚迈出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只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因此他选择了默默珍藏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没有到处张扬,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继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上。


1965年,周祖添前往南宁攻读大专,学习公路工程专业。入学不久,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武鸣正在建设中的公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短诗《筑路工的话》应运而生,并成功发表在《南宁晚报》上。同年初冬,学校组织支援南宁市郊区水利建设,广西日报社的记者前来采访。在此期间,周祖添创作的几首民歌与记者的通讯一同见报。这三次作品发表的经历,对他来说如获至宝,兴奋得多日难以入眠。这些成功发表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仿佛在茫茫的文学海洋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为他照亮了未来的创作之路。


◆在崇山峻岭间挥洒笔墨


大专毕业后,周祖添被分配到自治区交通局工程公司第二工程队,工作地点辗转于桂西北的崇山峻岭之间。由于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他的通讯地址也频繁变动。然而,即便面临着如此艰苦的条件,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坚持却从未动摇。在那个时期,他尤其热衷于新民歌的创作。在工棚里寂静的夜晚,灵感常常如泉水般涌现,他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笔下生花,尽情享受着写作带来的满足与快乐。只要工地距离公社邮电所不超过5公里,哪怕需要爬山涉水,他也要将装着稿件的信封送到邮电所,亲手将稿件投入邮箱(筒)。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仿佛传递的不仅仅是稿件,更是自己的文学梦想。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他投出去的大量作品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创作的念头。就在他感到前路迷茫、内心满是困惑之时,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写下的那句“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如同一束光,穿透阴霾,成为支撑他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继续坚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他将每一次的失败都视为成长的阶梯,不断鼓励自己要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挑战。


1973年8月,周祖添收到了《广西文艺》第5期杂志。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当看到自己的两首新民歌发表在杂志上时,那一刻,杂志上散发的墨香仿佛是胜利的芬芳,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挑山工精神,点亮创作征途


1976年后,文艺创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周祖添的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敞开胸怀去拥抱这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时代。他用手中的笔,化作描绘时代的画笔;用心中的歌,奏响对生活热爱的旋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用文字书写时代的篇章。


周祖添读到了北京大学教授杨辛先生为挑山工创作的诗:“挑山工,挑山工,性实在,不谈空。步步稳,担担重,汗如泉,劲如松。顶烈日,迎寒风,春到夏,秋到冬。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他从挑山工坚韧不拔的精神中汲取了强大的力量,深感写作就如同挑山一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才能攀登到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周祖添佳作频出。他先后在《广西文艺》《广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短诗,在文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1978年元旦,他的新民歌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这无疑是对他文学创作才华的高度认可,也让他在文学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1979年3月,周祖添收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筹备小组寄来的入会申请表,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欢喜和期待。同年6月,他正式成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这在当时简直是万里挑一的事儿,不仅仅是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玉林文学界的骄傲,也为他未来的创作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


◆退休再起航,文学“焕新颜”


由于工作的变动,周祖添曾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笔,停止了文学创作。然而,他对文学的热爱却如同深埋在心底的火种,从未熄灭。退休后,他将这段时光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二春”,重新拿起笔,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他把家乡的文学刊物、报纸副刊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积极参与玉林市双拥征稿等文化活动,用文学作品为桂东南这片红色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玉林日报副刊作者群里,周祖添就像一盏明亮的“领航灯”,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他经常活跃在群里,认真细致地点评版面和作品,为编辑和作者们加油鼓劲,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见解。


他由衷地赞叹道:“《玉林日报》副刊,是展现办报者文化底蕴与艺术品位的窗口,恰似报纸的灵动眼眸,顾盼生辉。”当看到“万花楼”副刊迅速为玉林高铁开通推出诗词专版时,他称赞道:“旧岁的余辉慢慢洒落,新年的曙光即将破晓。今天的《诗词颂高铁》专版,如春风吹拂大地,如雨露滋润心田,如阳光振奋精神,如钟声激荡灵魂……衷心感谢编辑的辛勤付出!整版诗词,既有名家意新语工的制作,高手大气盎然的抒怀,也不乏诗人的别致妙唱。都发乎切身体验,写法朴素浑然,各具特点。”对于“文化视野”版面的亮点,他也及时给予点评:“今天党雪梅编辑的‘文化视野’五篇文章五幅照片,相互辉映衬托,很是养眼。记者潘静新和王耀前的文章,让我们惊喜看到玉林歌曲创作、电影拍摄又取得新的成果。其他的文化进万家之文章也很好。都点赞!家乡的艺术家爱乡恋梓的深切情愫令人动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养一方歌。我们心中萦绕不去的是玉林音乐那舒缓又昂扬的旋律。水袖飞扬的粤曲,韵味动听的‘勾嘴’,表演精妙的采茶等,总让我们心旷神怡,总能激发我们夙兴夜寐之勤、力挽狂澜之智、一往无前之勇。我想,守住文化之根,锻造文化之魂,彰显文化之力,深耕文化之美,桂东南这片红色热土必定绽放出新时代多姿多彩的艺术鲜花!”


如今,面对蓬勃发展的玉林,周祖添满怀豪情壮志。他积极关注家乡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为玉林的文旅事业描绘出最美的篇章。看到玉林作家群人才辈出,新人不断涌现,他感到无比欣慰。尽管已经八十高龄,但他依然斗志昂扬,决心紧握手中笔,敲响键盘,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为桂东南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再添光彩,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23:49 , Processed in 0.0690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