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5|回复: 0

2024,那些远去的文化背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6 17: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那些远去的文化背影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史雅萍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圆周上任何一点,都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物质不灭,死亡不过是自然的回归。个体的生命消失了,却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杨辛曾这样写道。


逝者如斯。谌容、杨辛、马识途、孙伯翔、石维坚、魏明伦、刘江、刘锦云、王铁成、邵大箴、乐黛云、张崇岫、付林、痖弦、聂华苓、叶嘉莹、琼瑶、谢芳……他们在2024年的旅途中挥手作别,却把永远的星光留给世界。


谌容:“我就是喜欢写作”


谌容1975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 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1979年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了初步的繁荣”的代表。


谌容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勇于触及现实问题,作品具有强烈时代感。1980年,谌容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引发广泛关注,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杨辛:“艺术为人生,人生如艺术”


“艺术为人生,人生如艺术”,这是杨辛常说的一句话。


杨辛关注美学教育,这是他念兹在兹、倾力奉献的人生主题。他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著有《美学原理》(合著)、《建筑》(合著)、《美学原理新编》(合著)、《师岱堂集墨——杨辛泰山诗书选》《杨辛独字书法》,主编《艺术欣赏教程》《青年美育手册》。


美育不仅是杨辛的专业追求,更是他的人生实践。杨辛认为美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立德树人。他以身作则,不断开展美学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追求真善美,并致力于推动美学教育走向社会。2012年,杨辛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3年被授予“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

马识途:“书生志义,亦文亦武”


“识过人间风雨,书生志义,亦文亦武;途经天下坎坷,老马胸怀,能饭能书。”这是人民艺术家王蒙送给马识途的一副对联,生动概括了马老传奇的一生。他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历经九死一生,却依旧乐观豁达;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百岁高龄后仍笔耕不辍,却在谈及成就时幽默自嘲“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严格说起来我不是专业作家,而是业余作家。我的志愿是革命,入党以后就准备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当职业革命家。后来一直做地下党,没准备搞文学。”在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时,马老曾经如是说。


经历过时代的沧桑巨变,马识途慨叹:“在我生活过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啊!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而进行的革命是那么悲壮,又是那么绚丽。多少慷慨悲歌之士,多少壮烈牺牲之人,这些都是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而我却没能写出它于万一。”这是何等的赤子情怀。


孙伯翔:“看书写字无一日懈怠”


孙伯翔,字振羽,晚号适叟,别署师魏斋主人。自幼开始学书,潜心翰墨,寒暑不辍,曾师从王学仲、孙其峰等。书法方峻挺拔、雄浑劲健、端庄朴茂、气象正大、境界高远,对当代书坛碑学一派影响重大。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孙伯翔书画集》《孙伯翔书画艺术》《孙伯翔谈艺录》等。孙伯翔在《学书随感》中写道:“学书也好,作书也罢,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最为重要,不为名所左,不为利所右。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为参加某个大展入选或获奖而喜,也不要为落选而惧恨,更不要逐追时风。此生无所求,只为爱此道足矣。”


“几十年的岁岁月月,看书写字无一日懈怠,虽无大成,我心无愧。读书的过程是学而思、思而学的过程,写字的过程是渐远渐变的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孙伯翔的这段感悟,值得后学铭记。


石维坚:志坚路广


石维坚在四十余年艺术表演工作中塑造了近百个角色。话剧代表作品有《一仆二主》《桃花扇》《黑奴恨》《汾水长流》《孙中山伦敦蒙难记》等;电影代表作品主要有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以及《熊迹》《并非一个人的故事》《八仙的传说》《春兰秋菊》《金色的晚秋》等;电视剧代表作品有《飘然太白》《曹雪芹梦断西山》《不屈的桥》《孙中山羊城蒙难记》等。他具有坚定的艺术理想和越走越宽广的戏路,塑造了众多生动真实、感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曾获第十七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1981年,他在谢晋执导的电影《天云山传奇》中饰演男主角罗群。该片上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第1届金鸡奖和第4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多项大奖。


魏明伦:“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


作为当代戏曲一个绕不开的代表性符号,魏明伦对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岁岁重阳》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戏本都是他的代表作。除了在戏剧文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魏明伦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辞赋家和杂文家。


魏明伦曾说自己是“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在创作上秉承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述的“三独”理念,一戏一招,招招出新,不断在华人圈子掀起“魏旋风”,被人们赞誉为“巴蜀鬼才”。他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和开风气之先的创新创造,给文艺界以极大的启示。


刘江:“自成一家始逼真”


刘江既是中国篆刻艺术道统的传薪者,又是德高望重的书坛尊师。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刘江围绕印学潜心著述。《汉印的临习和欣赏》《古玺印的临习和欣赏》《篆刻技法》《篆刻艺术》《篆刻教程》《篆刻艺术欣赏》等研究把现代的理论和篆刻审美的规律相结合。《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诸乐三评传》等,以一个艺术传人的身份对这些印学前辈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和风格特征作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此外,他还主持编纂了《中国书法全集·吴昌硕卷》《篆刻常用字字典》《中小学书画》等学术丛书、工具书和普及性刊物,嘉惠了书法篆刻领域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象。《中国印章艺术史》《篆刻美学》两部著作的完成,填补了印学理论的空白。


他始终追求“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创新意识,书印兼通、以印入书、以书养印、入古而出新、厚积而薄发的治学从艺之道,值得后来者深思。


刘锦云:“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


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剧作家和北京人艺第二任院长,刘锦云为北京人艺的发展和中国话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新时期话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文学性强,内涵深刻,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生动传神,还有浪漫的诗意。话剧《背碑人》《狗儿爷涅槃》《风云无边》《阮玲玉》等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他的创作富有生活的厚重积淀,还有对普通人的悲悯、对时代的理解和对中华大地的热爱。


刘锦云创作了大量话剧、秦腔、评剧剧本和中短篇小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即使是只言片语的人物,其后面都有强大的背景支撑。谈及对年轻人的期望,刘锦云生前谦虚地说:“我不能告诉你们要怎样,我只能跟你们说,我曾经怎样。”


王铁成:“扮演周总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王铁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曾因成功塑造周恩来总理的艺术形象而被广大观众喜爱。儿童剧《报童》、话剧《转折》、电影《大河奔流》《李四光》《西安事变》《中国革命之歌》《周恩来》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1978年,王铁成应导演谢铁骊之邀在《大河奔流》中第一次塑造了大银幕上的周恩来形象。之后,他又陆续在多部影片中饰演周恩来,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当属丁荫楠执导的电影《周恩来》。


“形为先,神韵超乎其表”,这是王铁成对自己表演的要求。他仔细研究周总理江苏淮安方言口音,就连走路的步伐和姿态都反复揣摩。有人问他,你演了几十年的周恩来,最大收获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因为只有心里面是最无私的,生活才会是最愉快的。只有尽量去帮助别人,你心里也才会是最愉快的。”


邵大箴:“艺术批评要实事求是”


邵大箴是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1955年,邵大箴赴苏联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研究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成就卓著。


“艺术批评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张,也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排斥其他观点。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尊重、要宽容。对艺术现象和艺术创作的批评要认真严肃,也要保持宽容的态度。艺术作品有缺点、有弱点、有瑕疵时我们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求全责备,要善意地提出意见。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只要是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作品,我们就采取支持、欢迎的态度;不利于人民大众的,我们就要采取批评或讨论的态度对它来进行纠正。”邵大箴在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时如是说。


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上世纪80年代,乐黛云主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被公认为比较文学的“拓荒人”,在比较文学领域打开了一扇与世界交流的窗户。她在北大开设了《比较文学原理》《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和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等新课,出版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原理》等专著,还陆续主编了《世界诗学大辞典》、“中学西渐”和“跨文化个案系列”丛书。被季羡林比喻为“ ‘当春乃发生’的及时好雨”。


她深感东西方的文化交融与观照的必然性。“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乐黛云不但在中国国内推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还奔波欧美之间,让世界比较文学界能听到中国的声音,极大地推动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


张崇岫:“把所有对胜利的渴望都用相机记录下来”


张崇岫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济南军区文化部摄影记者、安徽画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10月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3年,张崇岫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1950年冬,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其间担任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主要参与了第二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的前线拍摄,无论是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还是险象环生的昭阳江上,他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道,顶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拍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顽强作战、殊死搏斗的英雄群像,记录了一场场战役的珍贵历史瞬间。


“我的摄影真正成熟,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尽管枪林弹雨,但经过之前三年解放战争的锻炼,该往哪里走我心里有数,所以很乐观。”张崇岫生前接受采访时说,他把所有对胜利的渴望,都用相机记录下来了。


付林:音乐不会停止流行


付林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他从军从艺50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1000多首(部)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培养了几十位驰名中外的歌唱家和优秀歌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小螺号》《妈妈的吻》等歌曲朗朗上口,亲切朴实,许多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他善于理论研究,著作等身,在乐坛奠定了“付林音乐”的地位,成为跨越传统音乐和当代音乐的践行者和艺术大家。付林德高望重,淡泊名利,始终怀抱公德心,积极推动音乐美育课程进校园等公益活动,努力促进音乐文化艺术交流和产业化发展,为中国流行音乐本土化、国际化和培育新人新作等作出重大贡献。


付林生前在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时说:“我们这一代人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我们不在风口浪尖,但是我们确实在流行音乐的前沿。尽管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个获得更多东西,但我们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对此我感到由衷欣慰。”


痖弦:“世界上唯一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只有诗”


痖弦原名王庆麟。创立“创世纪诗社”,主编《创世纪》诗刊,著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等。他一生有两个金灿灿的“头衔”:诗人和编辑家。他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对台湾现代诗有深远影响。他在创作早期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痖弦的诗歌,追寻青年时代的梦想,呼应内心深处的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泳而上。


痖弦有句名言:“一日诗人,一世诗人。”在以他为传主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传记纪录片之《如歌的行板》中,他重申:“世界上唯一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只有诗。”


聂华苓:“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


聂华苓是美籍华裔女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著有《翡翠猫》《失去的金铃子》《梦谷集》《百花集》等。聂华苓一生的经历,是真正的“世界中的中国文学”。


从1967年开始,聂华苓与安格尔共同创立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国作家访美,每届为期4个月。借用聂华苓的话说,他们来到这里是“交流”而非“交锋”。在20世纪后半叶充满对峙与斗争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国际写作计划”发挥的作用尤为引人关注。


“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曾这么形容自己的一生。生长于战乱的大时代,两次远走他乡,近百岁的聂华苓,走过了跨越两个世纪的人间图景,有干、有枝、有叶,更有根。


叶嘉莹:“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叶嘉莹以她丰盈的生命感发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她是灵心锐感的才女、融贯中西的学人,更是传承诗教的人师。无论在何处,她都将诗词的传习与诗教的阐扬放在第一位。诗教的意识贯穿在她全部的著述、创作与教学中。在叶嘉莹的诗教历程中,她将天才之感发、学术之思辨、风雅之传承三者融贯一体。她以金针度人,以真情动人,以魅力感人。


叶嘉莹用大半生心力引领人们走进中华古典诗词的大门。见证了一个世纪历史的叶嘉莹在晚年说道:“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意志,是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琼瑶:“我始终相信爱”


“我是花火,我已尽力燃烧过……我已经翩然地去了。”这是琼瑶留给世界的告别辞。琼瑶本名陈喆,16岁时以笔名心如发表小说《云影》,25岁时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窗外》,代表作包括《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 《彩云飞》《海鸥飞处》《心有千千结》《一帘幽梦》《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等。多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脍炙人口的电影或电视剧,在华人世界享有盛名。


琼瑶对祖国有深厚情感,多次到访大陆。2024年,新版《琼瑶全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9月26日,“沧海桑田心如故——琼瑶文学回顾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琼瑶在《我的故事》后记中写道:“我始终相信爱!我这个‘爱’字,包含很广,国家、社会、家庭、朋友、读者、粉丝……我一直付出很多的爱,也一直收获很多的爱!这一生,值了!”


谢芳:永远的“青春之歌”


谢芳的一生,是为艺术奉献的一生。她用一部部经典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2年被选为新中国电影“二十二大明星”之一,2005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6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1951年,谢芳考入中南文工团,不到18岁就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担当主演,还主演过歌剧《白毛女》《刘三姐》等剧目,为她后来从影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她凭借在电影《青春之歌》中饰演林道静而声名鹊起。此后,又在《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山花》《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明姑娘》《文成公主》等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角色。


“如果哪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不会遗憾。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被观众所认可和接受,那是最大的快乐。电影伴随我走了一生,也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是谢芳的心里话。她所塑造的角色,以及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敬业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23:58 , Processed in 0.0631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