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回复: 0

“故纸堆”里的人文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4 19: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纸堆”里的人文史


来源:中华读书报  殷鹏飞 




《故纸堆里觅真相》一书新近出版,与学院中所流行的高头讲章,言必有高义不同,吴心海先生的文章读来常有解密感与故事性。如发现《小晨报》上戴望舒致穆丽娟的情书时,心海先生并不追求所谓的“文学史意义”,而是直言“这是研究诗人情感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围绕这一佚文,他在报章、杂志上找寻到了关于戴、穆情感的诸多线索,甚至考证出了戴、穆情感的见证者、二人情书的保存者,如同民国文坛的娱乐记者一般,将这段众所周知,又并不清晰的情事和盘托出,向读者们展示了“雨巷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而文末更是附上了两位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专家陈子善、金传胜的商榷意见,这种开放性和求真态度尤为难能可贵。


同时,文集关于韩北屏与路易士的两地书、周作人于沦陷北平访谈等一系列考证文章,更是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拓提供了线索。路易士(纪弦)是台湾现代派诗的开拓者,而韩北屏则仅以左翼作家的名目而为世人所知。事实上,两人同是古城扬州走出的现代诗人,也曾有一段切切偲偲的交往,日后不同的政治选择使得两人同时“遗忘”了这段往事。两人在全面抗战之前往来书信的发现,向读者们展示了一段两位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前尘往事,这一发现无疑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不同思想向路的研究提供了切实的历史根据。周作人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而周作人与薛慧子访谈的发现为沦陷时期周作人心态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心海先生那里,现代文人佚文、佚简的开掘,就是一段段真切动人、富有韵味的人文史或人情史。


吴心海先生虽然身处民间,但是其文史考证的功底自有其源流。一如其自述的那样,他对现代文学史料的开掘,是从整理父亲吴奔星先生遗留下的相关资料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吴奔星先生是现代派诗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心海先生自谦自己是以“新闻工作者”的方式写作,是现代文学领域的“业余爱好者”。1978年,吴奔星先生带领徐州师范学院的师生编写并整理的《现代作家简介》(即后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所采用的正是新闻工作的方式,吴奔星先生或写信、或带领学生采访了唐弢、丁玲、李健吾、施蛰存、臧克家、蒋锡金、朱光潜、叶圣陶等200多位中国现代文学的亲历者,通过极其艰苦的工作为19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史料依据,而这段历史却渐渐被研究者们遗忘。沿袭着奔星先生的工作方式,心海先生在故纸之外,用发邮件、打电话的方式对历史细节的孜孜以求的新闻态度,怎么能说是一种“业余”的手段呢?


2011年,我在南京读大学时与吴心海先生相识,亲眼见证了他对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严谨态度。身处在学院和民间的中间地带,心海先生以一种看似“业余”的手段和并不业余的态度,进行着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考辨工作,那些看似缺乏宏大意义的佚文或故事,吉光片羽之间揭示出的正是一代知识人的精神气质和风貌。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23:54 , Processed in 0.0656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