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回复: 0

我想从这条窄路,记录身心如何溶解到更大的事物中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从这条窄路,记录身心如何溶解到更大的事物中去
——中篇小说《火空海》创作谈


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七堇年  


“攀岩是一种享受失败的运动”,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心中震撼不已,记忆深刻。那时我已经攀岩一年半,但因为缺少练习,又妄图出手不凡,在能力之外的线路上一爬到难点就容易脱手,脚滑,掉落摆荡,狼狈不堪。教练形容我上了岩壁就像有“路怒症”,我会骂脏话,大吼,其实都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时候我完全没有学会享受失败。想想真够荒谬的,人类好不容易进化了几万年,终于会造出汽车与火箭,但最开心的仍然是变回猴子的时候:奔跑,跳跃,攀爬……我把它形容为:返祖的快乐。


其实无论是高手还是菜鸟,到了岩壁面前都一样:挑战一条自己能力边缘的线路,一直掉落,一直失败,直到突然通关,成了,再来几遍,直到把它爬得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又进阶下一个难度,继续失败,屡败屡战……直到过关。如此几年,蓦然回首,当初认为“绝无可能”的线路,现在不过是热身而已。那一刻的成就感无可比拟,恰如帕斯捷尔纳克所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就为了这些瞬间,自己跟自己死磕——我正是被这种热血精神彻底折服了:古朴,悠久,是人类最闪光之处,但在这个越发倦怠而茫然的时代,越发稀有,也越发珍贵。


我想写下一些关于攀岩的小说,于是有了《火空海》这样一个英雄之旅式的故事,关于攀岩和攀冰如何改造了一个人,让他看到“人这一生为何而来”。一个人受到更高的召唤,犹豫,出发,经受历练,坠入至暗时刻,又克服万难,归来时,已不是当初那个人。


查询到维基百科的解释:“火空海”本是部分藏语文献中对从公元624年至1026年的403年间所使用的纪年方法。藏语中“火”(མེ་)是“三”的异名,“空”(མཁའ་,虚空、空白)是“零”的异名,而“海”(རྒྱ་མཚོ་,音译为“加措”)是“四”的异名。藏文数字异名书写习惯为先写低位,故“火空海”即“403”之意。


在小说中,火空海仅是一座山峰的名字。我认为它隐喻的恰是“一段逝去不可追回的”时间,那段万物有灵、众神始终俯瞰我们的时间。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去魅后的世界,上帝死后,我们只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回归自身,但说到底,“自我”是个弱小的神。


在大众刻板印象中,人们也许很难将一个女性作家与户外运动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我一直早睡早起,写作之外的时间都花在了运动上,随着羽毛球、健身房、旅行和徒步都渐渐不能再满足精神强度,我掉到更大的坑中:热衷滑翔伞,洞穴探险,攀岩,登山,攀冰。山地运动简直是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一度我还很喜欢滑雪,但自从在俄罗斯雪场摔了个飞天大跟斗之后,我就停下来反省了一下:不要贪心,坑挖太多,人生不够。


那是我身陷存在危机、虚无泥潭的几年。攀岩、飞伞等运动给了我存在意义上的出路和解脱,我开始真正接受活着的无意义,享受徒劳的艺术、无用之美。人生如登,无非是些上上下下的体验。辛辛苦苦上去(或不一定能上去),仅在顶峰停留一瞬就立刻下撤,什么也不图,就是图个过程。每一位运动高手都是这样:注定要身怀绝技地离开这个世界,但在离开之前,就要花费一生,练就这项绝技。


与写作的主观性与模糊性相比,体育和户外运动的成就感是确切的:一座山峰,登顶了就是登顶了;岩壁上一条线,拿下了就是拿下了。这种确切的正反馈,以及运动过程中的心流感,如此迷人,让我欲罢不能。所谓心流感,无非就是极致的专注、忘我,以至于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状态,全身心溶解于当下,溶解到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中去。曾经,写作也能带给我这样的心流感,但坦白说,如今越来越少了。写作太“人”了,源于人、关于人,但我想活得不那么人类中心主义一点,动物一点。


纵观当代文学,或许因为大部分作家们都生活在城市中,大都经历类似的成长轨迹和时代背景,所以有大量作品关于日常之困,普通生活:小镇,北漂,中产,中年危机,家庭代际,亲密关系,婚姻围城,女性处境……这些题材占据着大半壁江山。普通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写的也几乎写尽了。杰作自然是不少,但杰作之外,更多是呈现一种同质化。


我缺乏对城市生活的兴趣,也对婚姻家庭毫无了解,我热爱的山川、自然、户外运动题材,几乎没有什么人写过。它既不是自然文学,也不是游记,更不是传记、非虚构。我想,嗯我就要写这个:一些反日常的题材,一些“小路上的人”。


从溯源上说,户外运动其实是城市化的副产品。农耕时代没有户外运动这回事,那时候每个人都在跟土地打交道,一个农民不会质疑种地的意义,采药人天天都在攀岩,猎人天天都在登山、徒步、越野跑。劳动与生存是如此天经地义,一点也不虚无。人与自然彼此镶嵌,直到工业革命将人从土地上剥离,放到资本和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上一顿拿捏。在一系列异化、物化过后,现在的我们,总觉得“哪点儿没对”:互联网将我们在虚拟中拉近,却在现实中把我们隔远,直到AI足以取代我们。这些花招如镜子,迫使我们想一想、看一看:什么是人,人是什么?


我常觉得这种“哪点儿没对”,又说不上来“是什么不对”的悬置状态,代表着现代人的普遍困境。不仅是登山者,任何人都处于一套社会定义的攀爬系统中,从讲师到院士,从墩子到厨师长,从P4到P8。是系统就有系统困境。户外人又是这类困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他/她显然心怀一个更自由,更本真的世界,但又通常困于城市中,要对付工作、生活琐事、亲密关系,面临主流价值观的审视。


甚至在户外运动的内部,也变成了功绩主义的竞赛。谁出了什么成绩,谁拿到了代言,谁赚到了更多……阿尔卑斯式的看不起喜马拉雅式的,自主的看不起商业的,鄙视链确凿。有时候我很悲哀地发现,当户外变成了“户外圈”,本质上,它又成了一个“人的江湖”。


对于热爱山野的人来说,多一寸就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少一寸又逃脱不了江湖引力,他们处于夹缝中,进退两难。所以这类主题其实是关于“存在”,一个不想被外在标准定义的现代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存在。在这过程中,户外运动只是一条路径,一条赋予自我价值的路径。


如果说文学已经是小众的,那么这样的题材,真是小众中的小众,窄之又窄的路。选了这样的“赛道”显然没有效益上的明智,只能说明我从来都是一个喜欢走小路的人,在户外,在生活,在写作中,都是如此。


但至少,我找到了一条路。哪怕它再小,再绕,走起来也是风景宜人,自我愉悦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呢?既然现代性的荒原上,人类已经常常感到无路可走。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2 08:59 , Processed in 0.0574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