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5|回复: 0

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演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7 07: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演化


来源:文学报  夏晓虹 




秋瑾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就义后,百年来关于她的讨论与叙述一直不曾停歇,评论家夏晓虹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思潮视野论述秋瑾,在细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础上对秋瑾的经历、人生际遇、个性、思想、诗词作品的流传,以及形象的演化等进行了阐释。


秋瑾在晚清文学中的悲剧主人公之定格,本有时代的错置。因此,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其形象之改变亦在情理中。具体说来,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发生,实为重新叙写秋瑾带来了转机。


此一关联在吴芝瑛当年12月23日写作的《〈秋瑾遗著〉序》中已说得十分明白:


呜呼!秋瑾之殁,于今五年矣。今武汉起义,天下豪俊之士,云合景从,讨伐其君。……秋瑾不幸赍志以死,不及于身亲见之;庶获有偿遗志之一日,于秋瑾亦复何悲!


作为盟姐,吴芝瑛既在1907年秋瑾遇难六日后,即率先发表悼念之文《秋女士传》;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不过两月,她又在《民国报》发表了新撰写的《祭秋瑾女士文》。此文的基调与1907年8月刊出的祭文明显不同,以“乌呼!君之死,天下冤之,莫不切齿痛心于官吏之残暴也”开篇的《祭秋女士瑾文》,全篇贯穿了对下达杀人指令的浙江巡抚张曾敭的愤恨与嘲讽;而四年后的新作已更欣慰于“君志今成”,明显有告慰先烈之意。于是,先前一再叹悲诉秋冤的吴芝瑛,已敏锐地以“吾谓无哀也”“革故而鼎之新,殆女子之所有事”讲论秋瑾的被难。


无独有偶,1907年与吴芝瑛一同发起葬秋义举的徐自华,也以秋瑾挚友的身份,于1912年元旦,撰写了《西泠重兴秋社并建风雨亭启》,呼吁恢复1908年2月为纪念秋瑾而成立的秋社的活动,前提也是:


顷者革命功成,共和愿遂,凡诸往烈,咸与表彰。而如瑾者,俊伟激发,尤吾女界之光,可无念乎?


伴随着秋瑾从女界先觉到革命先烈的定位移转,敏感的文人也开始重构秋瑾的文学形象。并且,这种创作激情集中在1912至1913年间,正好和吴芝瑛、徐自华的光大其事紧密呼应。彼时的作品以戏剧为主。除了将1907年完成的《(神州第一女杰)轩亭冤传奇》更名为《(中华第一女杰)鉴湖女侠传奇》,并于1912年重新印行外,此两年间至少还有四剧面世,即童苍怀(爱楼)的《斩秋瑾》、洪炳文(楝园)的《秋海棠传奇》、自由演剧团演出的《女英雄秋瑾》与许啸天(则华)编排的《秋瑾》。前两个戏本分别刊载在1912年1月8—12日的《申报》与同年1、2月的《小说月报》第2年第11一12期,后两部新剧则先后于1912与1913年搬演。而根据瑞安务本印书局辛亥冬月版《(社会小说)秋海棠传奇》的洪氏《自序》,可知此剧原是戊申(1908年)三月的旧作,其时距秋瑾遇难尚不足一年。因其在晚清不曾刊载,故也放在其后的“秋瑾文学”中一并讨论。


《秋海棠传奇》在《小说月报》刊出时,作者署名为“悲秋散人”,这在洪炳文的戏剧发表史上为仅见,说明此号乃专为秋瑾而取。戏中以“秋海棠花神”为秋瑾之化身,虽假托天界故事,却处处关合当日史事,故剧名前也特意标出“社会小说”的类别。


全戏分为三出:《花泪》摹写秋瑾之爱国情怀,《花判》表现秋瑾之受审问斩,《花吊》演出同志之祭扫秋墓。末尾以“待后人谱出新词,依托名花传女史”结束全剧,可见洪氏正以此自许。


由于剧本撰写于武昌举义前,因而,洪作实与清末使用化名发表的《六月霜》与《轩亭冤》两部传奇,在秋瑾的形象呈现上无大差别。


一如晚清戏曲的极力凸显秋瑾关心国事、忧心如焚,秋海棠花神一登场,所唱《临江仙》曲词也自表“爱国哀花[肠]忧国泪,闺中独自酸辛,扶持祖国属何人”。只是,与《轩亭冤传奇》第一出以观赏法国自由花吐露秋瑾的“奇怀侠抱”不同,洪炳文更愿意让笔下的主人公回归本国文学传统。于是,在爱国女杰秋瑾身上,我们又发现了林黛玉的影子:


深闺无计展眉颦,不为悲秋泪满巾[襟]。莫问断肠当日事,前生原是美人身。


自报家门时,秋氏也称说:


奴家神州香积国中一位秋海棠花神是也。生居香界,身属闺流。前身是思妇之泪所化,一灵不昧,结习逾深。自恨托根,已无净土。慨众芳之芜秽,热血来潮;痛时局之阽危,伤心善哭。由是终日恹恹,盈盈垂泪。近年以来,遂自号泪秋女史。


尽管其泪“不因儿女之私情,实为国民之公愤”而洒,可一旦与终日以泪洗面的黛玉联体,其本身所有的英风豪气不免大打折扣。


不仅此也,为了展现秋瑾的救国热肠,作者甚至让旧时戏曲中的忠烈之士一并附身,秋海棠于是竟然说出“将欲伏阙陈书”的念想,只是因“万里君门,纳牖无闻”而作罢。这一与主张民族革命的秋瑾全不搭界的虚构,表明作者对其笔底的人物实在相当隔膜。秋瑾在此剧中,因此不脱女学先进的范型。其说“吾想国民之弱,由于种族”,自然也不关乎秋瑾加入的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反倒和“兴女学”挂起钩来:


欲强种族,端赖胎教。胎教一事,肇自女界。女界未经开通,文明无从输进,种族无自而强,胎教无从而讲。若推源而论,非兴女学,无从下手。


为此,秋氏才有“约定同志,办一女学,以强种为宗旨,以运动为主义”的举措。而女学堂演习兵式体操的目的也十分单纯,只在“操练肢体,活动血气”“生下幼孩,自然强壮”。也即是说,办女学,在秋瑾仍属于救国方策之一种。


如此,《花判》一出所写,必然也与晚清流行的“冤狱”之说如出一辙。秋瑾为自己辩护,还是哀叫:“苦呀!吾平日言论自由是有的,不过说男女平权的话头,如何便算是叛逆?不过感慨世事,愤激不平是有的,如何便叫做不轨?”临刑前,秋氏也如同窦娥的怨愤冲天:“我只凭一腔热血从空洒,你要看六月飞霜怨[怒]气冲。”将一位“爱国忧时”“以身许国”的女英杰平白杀死,这才是令作者最为伤心动情之处。


而被《秋海棠传奇》遮蔽不见的秋瑾的革命意识,在写于清廷已然倾覆之后的“带唱半新戏剧”《斩秋瑾》中,便不再有所顾忌。此番秋瑾上场,自道身世,反对清廷统治的政治立场己十分明确:


我名秋瑾,小字瑜娘,乃浙江绍兴府山阳县人氏。幼承母教,长读诗书。闲阅报章,知我国满族当权,国将不保,芸芸四百兆,将有奴隶牛马之祸。握政柄者不知御外,惟知压民,奴隶之奴隶,惟我汉族人受之。


由此,戏中秋瑾“百计思维”得出的结论便是:“欲挽狂澜,须驱满族。”这一恰合当时时代氛围的人物心声,也因贴近秋瑾的真实想法,而为“秋瑾文学”新形象的诞生开了先声。


不过,作者的政治认同虽已转变,“冤狱”的影响相沿日久,一时却也无法完全摆脱。表现在戏中,即是有意将秋瑾置于知情而不与事的情境。在宣示过自家的反清意识后,童苍怀又要秋瑾表白:“昨日同乡徐锡麟有书到来,意欲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此事深合吾心。恨吾女流,爱莫能助,有负徐之深心。进退不得,为此仍在大通学校教书度日。”有此一番铺垫,面对绍兴知府贵福的刑讯,秋瑾当然仍可以心安理得地争辩:


俺与徐锡麟,祗有友谊,却非同谋,何得捕风捉影,移祸江东?俺平日主张男女革命,并非主张种族革命,还望三思。


这一看似重落窠臼的演述,其根底实已截然不同。因之,秋瑾被斩首的意义,在此剧也与《秋海棠传奇》所延续的抗议官府冤杀爱国女杰相异,而落实在启发革命思想一端。


无法否认,在怀疑女子的救国能力上,童苍怀与洪炳文并无二致。洪氏始终让秋瑾“自恨作钗裙”,痛心“不能彀效大丈夫建立功业,定倾扶危”,因此才从生育强壮国民的角度,肯定秋瑾的开办女学。而童氏也为秋瑾设计出“我女流、惭无能、欲仗男子,为此在、学校中、培植英贤”的唱词,于是,秋瑾在戏中未参与徐锡麟的起事,也自承是“力不从心,千古恨事,思想起来,好不惨伤人也”。只是,这一对秋瑾女性觉悟的错误体认,在《斩秋瑾》中并末如《秋海棠传奇》的一往不复,反是峰回路转,最终扣上了政治革命的脉搏。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7-6 03:32 , Processed in 0.0523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