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95|回复: 0

叶弥:诠释文学苏军“静”的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3 08: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弥:诠释文学苏军“静”的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  冯圆芳 
MAIN202302020806000582317206631.jpeg
叶弥


“这是江苏文艺界的最高奖,在我心目中分量不输鲁迅文学奖。得了这个奖,那么多年的默默写作,好像一下子没那么孤单了。”捧回紫金文化奖章,著名作家叶弥最大的感觉,是“安定”。


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曾被姜文成功改编为《太阳照常升起》,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焦虑于“在写作中找不到理想,而没有理想就没有力量和快乐”。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2008年起,叶弥搬到太湖边乡下居住,以放弃绝大部分的社交娱乐为代价,找回写作的意义,并迎来真正的创作高峰:短篇小说《香炉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近年的长篇《风流图卷》《不老》也广受好评。其中仅一部《风流图卷》,就构思了十余年之久。


捧回紫金文化奖章的当天,叶弥就赶回了她乡下的家。她的成就,诠释了文学苏军“静”的力量。


“清净的生活让我有了‘土性’。”叶弥告诉记者,从前她在苏州市中心住,身处闹市,却沉迷于自我的小世界,“神奇的是自从来到太湖边,种花种菜、天天和土地打交道,不仅心变得沉静了,也意外地从土地里打开了深度的自我,并对这片土地上其他人的生活产生了好奇。”


“静”,使叶弥得以恢复一位作家与时代的私人关系,发现通向世界的隐秘管道。她认为,优秀作家倚仗的武器,从来不是才华。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人们老夸我‘苏州才女’,但才华其实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它最多支撑你写出一两篇好的作品,无法让你走得更远。作家一定要和世界建立通道,才能一直有话可讲,有责任可担。”


眼下,“扎根现实”“反映时代”的呼声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叶弥坚持,作家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警惕自己陷入漂亮的大词,当我们提起笔来,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理想落地,怎么从小的切口,最后建构起大的东西来,真正去体现使命和责任。”


叶弥有一个观点,即“现实”非常重要,但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大内核是梦想,用梦想改变现实,是人类伟大的本能。她持续书写的,是爱与美的人类基本价值,并在时代的经纬中诠释其有效性。


对叶弥的最新长篇《不老》,评论家何平认为活跃在改革开放“前夜”的主人公孔燕妮,她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超前自我觉醒,恰恰昭示了时代的精神。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孔燕妮的“任性”中包含着一种怎么活着的信念和执念,也就是人要活得有风致、有意思;叶弥关注的正是人的内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人走于世间自我确立的方式。


在大时代里安静地写作、清醒地思索,这样的叶弥无疑是“任性”的。紫金文化奖章的颁发,肯定了一个安静、不流俗、有个性的叶弥。


谈起未来的创作计划,叶弥说,手头上是《不老》的续作,她的目光将继续跟随孔燕妮,走向2008年之后的岁月,在主人公与时代的交缠中,勘探人类的精神世界。叶弥笑着透露,她也对长江、太湖等热门题材感兴趣。青少年时代她在长江两岸穿梭,十几年前开始搜集关于长江的剪报、资料,密切关注长江南北的人员往来、文化互通、精神流变;对太湖,则想书写渔民上岸后的新篇。


“所以,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写作真是我的幸运。”


叶弥深情致谢。她形容自己不善交际,有时被误认为傲慢,但江苏的领导和同行们一直把她当作宝。“我想,作家的内心生活必须丰盛,但外部生活必须安静。好在在我们江苏,安静的作家还有很多。”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5-4 08:15 , Processed in 0.0592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