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5|回复: 0

潘炳南参与筹建“中国救济善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0 08: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炳南参与筹建“中国救济善会”


   夏军波/文


  百年以前,虞商潘炳南激于义愤,捐资出力,赈灾济困,参与筹建“中国救济善会”,掩埋八国联军屠杀的百姓,帮助无家可归的难民出京,在当时引为佳话。
  潘炳南,字赤文,崧厦潘家人。他始于杭州经商起家,后在杭州鼎记钱庄执事,曾任过杭州总商会负责人。他一生行善不倦,人称“潘善人”。崧厦街上有个地名叫“善人里”,就是他的故宅,杭州百姓还把他奉为神明,立庙于吴山。乡贤潘炳南为什么能如此受人尊敬?让我们把时光倒流100年。
  上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天津,侵略兵从大沽口登陆,攻占天津,4万侵略兵沿运河向北京进发,一路烧杀掳掠,为所欲为。据记载:北京沦陷后,侵略兵把同治皇后的父亲、户部尚书崇绮的妻子、女儿拘在天坛,大学士徐桐内眷18口悉数惨死,无一幸免。官家如此,草民如何?北京成了成了一个大坟场,尸骸遍地,无人掩埋,野狗啃噬,惨不忍睹。那位平日呼风唤雨、作威作福的慈禧太后根本不管百姓死活,自己拍拍屁股逃之夭夭,京津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关键时刻,上海以陆树藩、恽祖翼、潘炳南为代表的民间人士挺身而出,发起成立“中国救济善会”。他们在上海所有报纸上连日刊登了一则启事:号召有识之士迅速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立类似国际红十字会的组织。还规定“会中上下人等,均穿红十字记号衣”。上虞乡贤潘炳南还身先士卒,带头捐出三千金,在上海全面主持“救济善会”日常工作。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号召下,人们纷纷响应。此时,《老残游记》的作家刘鹗正好寓居上海,也立刻搜罗家中细软、变卖淮安田产,与陆树藩等共同赴津,这大概就是中国首批“红十字志愿者”。当这批志愿者到了北京之后,立刻投入赈济工作:凡在京的外乡官员,如愿意回家的备船护道上海;不愿意离京的给予津贴。创办“掩埋局”、“施医局”。北京粮食一向是靠外地运入,由于运输中断,发生了严重的粮荒。志愿者获悉俄军要用太仓(即国家粮仓),打算把仓米全部烧毁的这一重要消息,立刻派人从中斡旋,并筹借好款项,买下了太仓的全部粮食,从而妥善解决了粮食紧缺的难题。“上海来了大善士救济难民出京”的消息当时轰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这是近代中国民间赈灾的一次大行动,中国的红十字旗帜从此飘扬起来,而上虞乡贤潘炳南就是其中创始人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5 22:01 , Processed in 0.0984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