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83|回复: 0

赤心佛子潘炳南 (夏军波/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 0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心佛子潘炳南


                                      夏军波/文


图片1.png
      潘炳南像

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8.14),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次日凌晨,慈禧挟光绪等仓皇从德胜门微服向西出逃。二十二日,北京沦陷。联军入京后,以搜杀官兵和义和团拳民为由,大肆对城内居民进行了残暴的屠杀焚掠,无论达官富户,还是平民百姓,一夜之间都成了枪下枉死的冤魂或是饥贫交织的难民。北京城内处处断壁残垣,街上遍地尸骸,腐气冲天,饿狗争食,繁华京城倾刻成为一座无间地狱,战祸更是延及整个华北地区。


北方兵灾消息传至江南后,兵祸之惨令东南震惊,江浙绅商纷纷联动,发大善心,欲合南方之财力,救北地之疮痍。同年八月上旬,上虞籍钱业富商潘炳南率先上书浙江布政使恽祖翼,表示愿出资立会救济京津难民于水火,并首捐银子二千两,恽祖翼对此举深为赞赏,同时出资极力襄助。潘炳南鉴于自己商人的身份,为避嫌疑,与恽商议后,力请户部山西司侍郎湖州陆树藩出面主持,又禀请前浙江巡抚、时任上海道余联沅照会各国驻上海领事给发护照,以便派人前往华北救援。很快在八月十六日(1900.9.9),陆树藩、恽祖翼、潘炳南等联合署名在上海《申报》刊登了“救济善会募捐公启”:


近因京师拳匪为非,激成大变。列国师船连樯北上,竟以全球兵力决胜中原。炮火环轰,生灵涂炭,兵刃交接,血肉横飞,最可怜者,中外商民寄居斯土,进无门,退无路,不死于枪林弹雨之中,即死于饥渴沟壑之内,身家尽毁,几如釜底之鱼,玉石俱焚,枉作他乡之鬼,呜呼痛哉!能无冤乎?某等不忍坐视,先集同志筹捐举办,拟派妥实华人,并延请洋医、华医赴津沽一带,遇有难民,广为救援,名曰‘中国救济善会’。呈请上海道照会各国领事,声明此系东南各省善士募资经办,亦如外国红十字会之例,为救各国难民及受伤兵士起见,已蒙各国领事会议,允商领兵官发给护照,俾救济会之人携向军前救护。


“救济善会”的宣告成立,正式表明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民间自发举办的大规模、跨地域救济兵灾难民的行动由此展开,潘炳南也亲往上海北京路庆顺里(救济善会公所)主持日常救赈工作。正是潘炳南的悲天悯人,一善念起,救命无数,此次救援行动始于1900年9月中旬,约于次年3月结束,持续达7个月之久,费银20余万两,从京津接回难民7000余人,被视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先声行动,在中国的慈善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又悲壮一幕。


潘炳南(1850-1930)⑴,字赤文,玄名觉虔,上虞崧厦潘家(今潘韩村)人。潘炳南出生的年代,不但满清王朝江河日下,而潘家更是遭受连番打击摇摇欲坠。潘炳南的祖上原是书香之家,其曾祖父潘拱辰,字环枢,不但词章、绘画名重乡里,而且言谈举止风流俊雅。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擅宠,授意其门生故吏罗致四方青年才俊以壮声势。于是,时任福宁镇总兵的槎浦(今双埠村)何俊趁回京述职之机,竭力诚邀潘拱辰一起北上。和珅一见果然青眼有加,主动允诺为其谋一差事,潘拱辰坚拒不就,其高风气节得到大学士董诰的器重,更让另一位同乡好友,时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的下湖头(今新下湖村)范衷赞许不已,偕往姑苏台畔游览觞咏,“春风羌笛传唱旗亭,大江南北知名人士如修撰潘世恩、编修阮元俱倾盖订交,极文酒流连之致”。⑵潘拱辰壮年亡故后,其妻叶氏凭家中薄产勉强支撑,苦心抚育二子世熙、世焘攻读、成家。兄弟二人也不负母望,先后成为“国子监生”,正当叶氏期冀能重振潘氏门楣时,奈何天不从人愿,兄弟二人却先后撒手人寰,从此留下一门孤寡病弱苦苦支撑。潘世熙过世时,其妻赵氏年仅25岁,潘世焘过世时,其妻蒲氏也年仅30岁。世熙生前没有子嗣,而世焘遗有二子,长子潘鸣歧、次子潘载华。赵、蒲二氏矢志守节,赵氏过继了侄子鸣歧为嗣子,希望为夫延一脉香火。怎奈潘鸣歧自幼体弱多病,整日药不离口,形同废人,潘载华成为潘家唯一的希望所在。赵、蒲二氏一边含辛茹苦奉养孀居的婆母叶氏,又为鸣歧四处延医问药,同时又为载华聘娶沈氏为妻,然而就在叶氏过世后三年,赵氏也终因心力交瘁不幸病故,年仅42岁,留下蒲氏一人苦心操持,守节达30年。潘载华自娶妻沈氏后,婚后生育有一子,他就是潘炳南,夫妻二人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奉养老人,抚育幼子,生活稍有安定起色之际,潘家却又遭遇变故,家中的顶梁柱潘载华却突然暴病,撇下高堂老母和娇妻幼子撒手西去,连番的打击让命运坎坷的蒲氏从此也一病不起。潘家三世孤灯,仅延一息,境遇让人嘘唏,正当世人都以为潘家将从此一蹶不振之时,年仅26岁的沈氏,却用娇弱的身躯毅然挑起了这副生活重担。婆媳两代前赴后继,守节不移,克勤克俭,艰难度日。封建社会,一介弱质女流,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其中艰辛可想而知。白天,沈氏至崧镇以卖“榆木刨花卷”(当时社会,妇女都以“榆木刨花”浸泡后的水来涂抹进行头发养护)补贴家用。晚上,熬灯纺纱织布、课子攻读。靠着这些微薄的收入和亲朋的不时接济,沈氏“供姑菽水,且抚育其孤。姑疾,累月营医药周至,及殃,葬如礼。明年,夫兄歧殁,为安厝艰难支拄”,⑶沈氏勤劳善良、孝老爱亲、坚韧不屈的品格也给幼年的潘炳南很大的影响。


崧厦历来是虞北商贸重镇,加之地处江南泽国,耕地相对不足,良好的文化基因和早发的市场经济教育,使此地自古多外出经商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开始活跃,金融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崧厦不乏经营钱业而发家致富的人,其中佼佼者,如法华桥的赵懋,清咸丰年间,在吴兴(湖州)以交会、典当起家,各拥赀数十万,号称巨富,民间俗呼“赵百万”;何纯甫,在上海为“元成庄”经理;东市头夏子香,咸丰初年,在杭州力佐胡雪岩筹运军饷达数十万金。潘炳南事母极孝,深知母亲生活的艰辛,急欲为母分忧,这些同乡前辈的传闻逸事,令耳闻目染的潘炳南毅然决定放弃读书,改学钱业。其母沈氏四处托人介绍,终于12岁的潘炳南在亲友的帮助进入杭州某钱庄⑷学习。当时,杭州的钱庄相比于上海的钱庄,条件就显得十分简陋,虽然也管吃、住,但是起居饮食却也比较艰苦,学徒每天更是要起早落夜,钱庄一切杂活苦差都得干。更辛苦的是不管是烈日当头的夏天,还是风雪交加的冬天,往往要奔走数十里去各家店铺收铜钱,回来时还要背着沉重的铜元上账交差,身体更是疲惫不堪。潘炳南事事抢先,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聪颖好学,由此逐渐熟悉了钱庄业务,增长了才干。十数年的磨练,潘炳南一步步从“坐宫”、“跑街”、“出店”到“掌盘”,终于在杭州的钱业中慢慢站稳了脚跟。在积累了原始的资本后,潘炳南与人合资在杭州清河坊开设了“鼎记钱庄”,同时又参股其它数家钱庄,渐渐声名鹊起,成为杭城有名的钱业富商,并以其人格魅力被推举为杭州钱业公会总董。光绪二十九年(1903),“杭州商务总会”成立,潘炳南成为商会议董,因做事公正持平,众商翕服,在樊介轩之后,公推接任第二任商会总理。


潘炳南虽以钱业起家,却无商人习气,自言“弃儒就贾,谋什一利,非其本怀”,⑸功成名就的他,首先想到是为母请旌。光绪七年(1881),清廷下诏旌表其母沈氏、祖母蒲氏、伯祖母赵氏为节妇,从此潘氏“一门三节”,载入邑志,得以百世流芳。潘炳南天性仁慈,喜与佛道中人相交,浙江成立“佛教会支部”,僧人们公推其出任“副部长”一职,生平不见杀、闻杀,就连家中雇佣买回鸡鸭等活物,都要在外面事先宰杀好才允许带回家中。闲暇时,常谒虎跑寺与山僧剪蔬煮茗,又亲率工匠、独力筹垫经费,督造“虎跑佛祖藏殿”,即“济公塔院”。又能宽厚待人,“为人排难解纷,或以横逆相加,无愠色,无疾言,反复开导,必使其降心相从而后已”。⑹传说,当年“崧城庙”掌祭,轮值到潘姓,期间因舞龙与章姓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致使大打出手,章姓族大人众,又仗有“耙棒会”,结果潘家人不但落败,连“崧城庙”和“潘家新祠堂”(现址今崧厦教堂)也遭到严重损坏。崧镇士绅俞锷廷等急忙出面调停,但吃了大亏的潘家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气呼呼地派人到杭州向族董潘炳南告状,要潘炳南出头,还章家人以颜色。潘炳南听完族人的陈述后,只有淡淡地说:“我知道了,我会派人来的。”潘炳南手下有一叫章亮臣,正是章家人,闻听潘家祠堂被章家人捣毁,深知此事非同小可,急忙以家中有急事为由向潘炳南告假,赶回章家后,向族长告之情况,并埋怨族人行事太过鲁莽。章家族长闻听,以为潘炳南欲动用人脉,派人来崧,也惶恐不安,急忙与章亮臣一同前往杭州,向潘炳南赔罪。双方一番寒暄后,潘炳南对章家族长说:“派人来之说,只为敷洐族人而己,双方械斗,均属无理,潘家祠堂损毁,子孙自有过错,则由潘家人自行修复,但崧城庙属九社公产,不可随意损坏,则由章家人修复,此事就此作罢,互不追究。”章家族长闻听此言,深感潘炳南为人宽厚,处事无私,此事一直在崧厦传为美谈。


潘炳南天性仁慈,见善必为,“自幼至壮至老,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即心体力行,惟日孜孜如不及,虽耄耆,未尝倦勤”。⑺一生积德累功,善行义举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连美国旧金山火灾都进行赈济,在其出资创立“济救善会”之前,历年来就筹办过长沙、川沙、宜兴、溧阳、镇江、荆溪、丹徒以及徐淮地区、山东地区等处水灾赈捐,在其故乡绍兴和经商的杭州,善行义举更是笔难尽述,因此,当时“上自当道缙绅,下逮舆台厮养,即妇孺童稚,皆服膺崇拜。不以名,不曰先生,群呼为‘大善士’”。⑻


光绪二十二年(1896),潘炳南为家乡“崧城庙”题请“威宣保障”御额。二十五年六月十三、十四(1899.7.20~21)等日,上虞风潮大作,骤雨如注,至十五日黎明,上游山洪暴发,百沥江塘全线沉陷,“后郭溃决七口,沿村水深丈余,夏盖东、西乡俱淹没,漂流庐舍、棺槨无算”,⑼受灾面积波及绍兴府属新昌、嵊县、诸暨、余姚、会稽5县。时正值潘炳南身体微恙,在老家崧厦就医疗养,灾情发生后,立即雇船捞救灾民,并在南、北湖田,募设施粥厂,活人无数,浙江巡抚余联沅题“泽溥梓桑”四字旌表其门。同年,潘炳南出面又联络顾乃眷、金鼎、俞锷廷等士绅共同合议,从勘段、估费、选料、购土、包工、参法、任人、治本等八方面出发,由顾乃眷撰成《石塘八议》,奏记浙江布政使恽祖翼,建议请将江塘受潮顶冲险要部分(约1100丈)改筑为石塘,并建石盘头二座以资捍卫,其余部分一律加高培厚,估银需七万余两(合洋银十万余元),恳请官督民办。恽祖翼批允官绅合办,其费用也由官绅合认,拔官帑五万余银元,其余一半令劝募民捐,由潘炳南等士绅先行筹垫。次年二月,恽祖翼委派候补知府喻兆藩、县丞杨国观、照磨曹宗达3人驰抵百官,专门从事工料监督,由潘炳南等分工督造。潘炳南等一面向陈春澜、王济清等境内富绅募捐,一面将百沥江塘分别首险次要,将丁坝、花弓、吕家埠等地作为列入春工首险率先修筑,先建石塘126丈。闰八月秋汛后,又将上下游划分十段次第兴筑,石塘改建工程至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基本完工,共修筑石塘1141丈,事后又添筑护塘坦水960丈,至同年十二月初完工,整个工程共费洋银10.5万元。全塘竣工后,由委候补知府尹良赴工逐段勘验,并由潘炳南、顾乃眷、金鼎、俞锷廷、陈春澜等5人具结,包固十年。光绪二十九年,护理浙江巡抚翁曾桂奏请,“绅董员外郎职衔潘炳南,创议改建石塘,劝集捐款与督办塘工……为此案异常出力之人”,⑽建议饬部从优议叙,得到清廷首肯,传旨嘉奖。赏振国有诗赞颂潘炳南:“卅里泥塘改石工,金堤横亘大江东。梓乡永息其鱼叹,手挽狂澜第一功。”


潘炳南在故乡的其它善举还有:乌树庄(今属福海村)两岸田畴广袤,中隔大江,每当晦明风雨之际,田间劳作的农人往往躲避不及,苦不堪言,潘炳南募建石桥,并在桥旁筑碑亭供农人避雨;道墟杜浦至崧厦赵村(今属吕家埠村)间的古道,是旧时出入宁绍的必经之路,潘炳南出资建“安浦亭”三间,供过往客商行旅驻足息憩;旧时从崧厦到百官,必走严巷头,过丁家埠,出华泽口(今丁泽村)上塘,潘炳南出资重修丁家埠(今丁泽村)石板路,喻兆藩详述《缘起》,勒石于“华泽庵”前;钱塘江风潮频发,晚上摆渡常有翻溺事件,潘炳南出资添设“绍属避风潮所”,使封渡的时候可以留宿行旅;旧时客死他乡的人,棺木运回故乡,过钱塘江抵达萧山西兴船埠时,当地坝夫非常强悍,常趁机勒索“落塘费”,潘炳立出资建立义厝,并在义厝外筑“下柩凉亭”,后又在厝旁添置荒地作为义阡等。


光绪二十六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宫西逃之前,秦晋地区已经发生大旱,整个陕西境内,道馑相望,十不活一,百姓流离死亡,厥状甚惨,仅凤翔一县,十八万三千余人,死去二万二千人之多,史称“庚子大旱”,潘炳南力办“秦晋义赈捐”,使饥民稍得安谧,得到清廷下诏褒奖,授予其“浙江候补道”衔,恩锡三代二品封诰,其母沈氏已守节数十年,年殝耄耋,犹身膺殊典,传为美谈,锡命下达崧厦时,万人空巷,争看沈太夫人风采。


光绪二十七年,潘炳南在杭州主持经理民间慈善组织 “协德善堂”(原址在杭州南屏山麓)。八月,两宫从西安回銮,京城遭此劫难,饥馑荐臻,潘炳南倡议,普劝同人首输巨款。光绪二十八年,又赈济丹徒、沙洲等地受风潮侵害的灾民。两江总督刘坤一、浙江巡抚任道镕分别先后奏请嘉奖。光绪二十九年,清廷下诏准予“协德善堂”自行建坊,并钦赐“义敷振赡”御额。“协德善堂”在杭州三圣桥建有分会,名“天香阁”,潘炳南出资设立“借材会”,凡贫苦无钱入殓者都可以赊借棺木,之所以名为“借”,主要是为了保全丧家颜面,以免日后贻人口实,但是还否听其自便,善会绝不予追讨,潘炳南仁厚宅心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4.2.8),日军向俄驻我旅顺口军舰队发起突然攻击,日俄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爆发前,日本事先已把本国侨民撤离,别国侨民也通过各种途径陆续撤离东北。交战双方伤残兵员均由两国红十字会组织相互救援,惟有我东北三省同胞在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中颠沛流离。3月3日,沈敦和等人在上海组建成立“普济善会”,救济东三省兵灾难民。但是“普济善会”的初期救难行动遭到交战国的阻挠,工作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3月10日,“普济善会”又联合寓沪的中、英、法、德、美等五国人士共同组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3月25日,潘炳南率先以“协德善堂”名义在《申报》发表了“筹劝东三省救劫义捐启”,呼吁各省善堂组织协助“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筹募捐款,“共襄盛举”。同时,潘炳南又与宁波陈庆宸、乐夔生等也发起“东三省救急义赈”,因缺乏办公场所,三人各出己资,在杭州金波桥畔购地一块,建造房屋数十间,取“博施济众”之义,名“博济堂”。潘炳南哲嗣潘普恩,字少文,雅好诗词,为“南社”中人,光绪年间与陈蝶仙、章雒卿等诸人在“博济堂”后楼共结诗社,填词唱和,同奉南宋词宗姜白石,取名“石帚吟坛”,又设“然藜集惜字会”,诗社诸人醵资岁施旧棉衣3000袭,潘炳南出资力助,持续达八年之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夏以后,从徽州、淳安自桐庐、富阳,沿江五百余里洪水泛滥,潘炳南率“协德善堂”同仁成立“皖浙筹赈所”,登报举办“皖浙灾赈”,并由筹赈所首先垫银3000元,致电邀请在衢州经商的休宁人项华仰就近由开化县登岭进入婺源境内,查勘灾情轻重分别散赈,同时又委托旅杭徽州人金仲琴、吴心如携款前往休宁、歙县分头襄助办理散赈事宜,捞救灾民,安置浮尸棺木。


潘炳南在杭州又出资在城隍山(吴山)设立暸望台,置火警钟,长年雇工看守,若杭城内发生火灾,立即击时分点,详报失慎地方;与周明玉、沈合世二人发起,在杭州进龙桥畔新造“停云亭”;在江干筹设“救生船公所”,为了鼓励船公能在惊涛骇浪中及时对溺水者进行抢险救助,规定不论是过往的民船还是江上打鱼的渔艇,只要有落水的人,拯救一命,即赏船公龙洋两枚;与金百顺、吴承政等人因西小河壅塞秽浊,合力出资疏浚,“上自新宫桥至和合桥,又由和合桥至洗马桥,逐段开掘,遇桥梁石堍有损坏者,一律修整……别募工竣置船一艘,雇人常年捞取河内垃圾,倾于野”,⑾又挑浚西小河金波桥,使桥成为河的中心点等。


宣统二年二月十四日(1910.3.24)晚,杭州福寿堂日商行凶肇事,激起各界人士公愤,杭州市民捣毁日商店铺,同时要求官方即行向日本领事交涉,限令日商店铺按约迁出杭州城内,以卫国家主权。日本领事到洋务局交涉,态度强硬。洋务局只得将事件交涉情形面告浙江巡抚增韫,增韫又电告外务部,请外务部出面详告日本公使,转令日本领事不要固执,以免再次酿成冲突。当时,中日强弱力量悬殊,因此外务部在与日本公使交涉后,一反常态,回电浙江巡抚增韫不要以条约规章为据,默许日商在租界外经商的合法性。外务部的软弱助长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日本公使遂否认日本领事已经允诺退租之事,并且提出索赔要求。面对日本公使的无理要求,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三月初十(4.19),潘炳南与徐定超、潘鸿、褚成博、邵章、陈敬第、沈钧儒、顾松庆等7人联名致电外务部,强烈要求日商遵照“通商航轮条约第四款”之规定按约撤店,并在电文中义正严词地说:“主权所系,讵为小事?……日人居住应在已定租界之地界内,本无疑义,钧部应不致于条约外自甘再损主权。若云习惯国际法,更无习惯之可言。内地杂居,则必与撤去领事裁判权交换,钧部能否将领事裁判权先行请其撤去?”⑿电文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潘炳南等人的正义力争,最终迫使外务部转变态度,日本公使撤回无理要求,电令日本领事和平了结。
   
民国成立后,潘炳南又先后二次担任省城平粜局长,平抑米价,调查户口,验看米色,支配均平,诸事亲力亲为,不肯假他人之手。同时,为了维持杭州地方秩序,潘炳南组织举办商团,开设平民工厂。城内原各厢惜字炉,民国后大多无力雇工处于停烧状态,潘炳南在“博济堂”发起成立“国粹惜字总会”,凡城厢惜字炉经费不敷者,给予适当的补贴。民国二年(1912年)夏秋之交,浙江温州、处州(丽水)遭洪水狂飙席卷,酿成巨灾,尤其是处州“水灾异常奇重,实为数百年所未有,顷悉该处共有十县,青田、云和等五县漂没无存,共计淹毙人口至二十二万有奇”,⒀潘炳南遂与褚慧僧、顾竹溪等发起“水灾急赈”。民国四年(1915),浙江衢州属县大水,杭州总商会发起急赈,推举潘炳南为会长,由万丰、鼎和、泰和三典当垫款15000元解往衢州散放,又另一民间慈善组织“万善同仁社”筹办衢县赈捐,又续办浙江开化县华埠镇火灾急赈。同年,以“博济堂”为筹赈事务所,仍偕同仁社一起举办“京津水灾黄河决口赈捐”。民国八年(1919),浙杭官绅公举潘炳南为“杭省育婴堂”总董,又担任“女子贫民习艺所”董事。同年,浙中耆老欲谋划潘炳南七十寿庆,被其坚拒,并将寿仪分别资助给“钱江救生船公所”、萧山西兴渡义厝以及“普济堂”、“育婴堂”等处,嗣后由杭州总商会发起,向海内词人征集寿诗以颂扬其功绩善行。民国九年(1920),浙东水灾,潘炳南又偕同仁在安徽会馆筹办“古物展览会”,后因征集困难,更名水灾急赈会,专设游艺,以券费拨充赈款。


民国十九年(1930),潘炳南因病在故乡过世。据传,潘炳南生前秉循“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观念,临终前将手上一应债据悉数焚毁。杭州百姓感念潘炳南生前善行,在杭州城隍山建“三公祠”以纪,与王有龄、王竹斋并祀其中。崧厦东街潘炳南的故宅所在地,也被后人尊称为 “善人里”,以示不忘其德泽。




注释:
⑴ 据潘炳南曾孙潘光祖提供,潘炳南生卒年为1848~1930年,享年83岁,但是据《虎跑佛祖藏殿志》记载,潘炳南“岁己未,年登杖国”,据此推算,“己未”是民国八年(1919),其70岁,潘炳南应生于1850年。
⑵ 民国二十年《松夏志》卷三“人物·潘拱辰”。
⑶ 民国二十年《松夏志》卷四“列女·潘氏三节”。
⑷  据潘炳南曾孙潘光祖叙述,潘炳南学徒钱庄即是“鼎记钱庄”,也有资料说“鼎记钱庄”为其所开设,有待资料查证。
⑸⑹⑺⑻ 民国十年《虎跑佛祖藏殿志》卷四“人物·潘炳南”。
⑼ 民国二十年《松夏志》卷六“祥异”。
⑽ 清宣统三年《横山陈氏宗谱》“翁曾桂奏议”。
⑾ 民国十一年《杭州府志》卷五十四“水利二”。
⑿ 徐逸龙《浅论徐定超对民国浙江的贡献》。
⒀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参考资料:
清宣统三年《上虞西华顾氏宗谱》。
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
池子华《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万国红十字会》。
  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论述》。
张小坡《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
徐逸龙《浅论徐定超对民国浙江的贡献》。
《民国杭州旧闻》。
潘炳南曾孙潘光祖访谈。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5 21:49 , Processed in 0.0643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