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3|回复: 0

开展大规模围涂造田工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3 09: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展大规模围涂造田工程


  上虞拥有比较丰富的江滩、海涂资源,主要分布在曹娥江下游两岸和县境北端、钱塘江河口南岸,大致可分为百官、道墟、杜浦,中塘片、肖金片,娥江、华镇、三联片及三汇片四大垦区,计51.9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69万亩。但当时的江堤多系沙堆土筑,规模小,防洪能力差,汛期雨季随时有崩塌的危险,涂区群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财产受到很大损失。1968年组织了沥海与新农两个抛坝委员会,分别在沥海后倪和虞北西侧塘外抛建后倪坝和新农坝。1969年春,坍江线迫近抗美塘外小堤,为护滩保塘,又在盖北闸下游350米处抛建盖北坝。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抛坝挑水,滩涂仍继续坍塌。1969年冬,上虞开始大规模治江围涂造田。

  1969年,钱塘江出水道向西北方向延伸,沥海西侧大片涂地淤涨,极限高程(吴淞基面)达到5.5米左右,最高时曾达6米至6.3米,除潮沟凹地局部地段外,滩涂最低高程不小于5米,正是围涂造田的最佳时机。围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筑堤与掘河。筑堤可分期进行,第一次堤顶高程筑至能抵御较低的高潮位,以后渐次加高,一般均按当地历年最高潮位加2米计算。

  为保证围涂工程的顺利进行及涂地的安全和开发利用,全县先后建立起采运石料、建闸、建桥、戽水、砌石、抛石、捞沙、疏浚河道、护塘以及工程施工等11个专业队。

  1969年冬,沥海抛坝围垦委员会和新农抛坝围垦委员会合并,成立上虞县崧厦区围垦海涂指挥部。12月14日,崧厦区围垦海涂指挥部动员全区11个公社近3万民工,采取以围代坝、以围促淤的方法,开始围筑东起百沥海塘后倪、西接三汇西大堤的堤塘。由于缺乏围涂经验,叠土不实,又正逢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大潮汛,堤塘缺口23处,经过紧张抢险堵缺才转危为安。整个工程历经17天,于12月30日竣工,筑堤4113米,挖掘沿塘河和中心河4700米,挑土方36.95万立方米,抛石方1.29万立方米,围涂3500亩。后经1972年、1973年和1974年的3次加固,累计完成土石方69.26万立方米。总投工49万工,总投资14.5万元。

  1970年12月12日,崧厦区围垦海涂指挥部组织全区10个公社、3万民工,从“六九丘”北横塘开始筑堤,向西1.5公里再转向南3公里,与三汇西大堤衔接。工程历经19天,于12月31日竣工。筑堤3815米,掘河3320米,挑土方57.89万立方米,抛石方25.39万立方米,围涂4500亩。1972年、1974年两次水毁,经修复加固,累计完成土方73.24万立方米,石方46.29万立方米,总投工55.1万工。修复总投资22.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万元,地方投资13万元,集体筹资1.8万元。

  随着围涂筑堤加紧实施,河渠、水闸、桥梁、道路、机埠以及防护林等涂地垦种、综合开发的基础工程也开始进行。1970年开始试验性种植。由于海涂土地属碱沙土层,有机质、速效磷贫乏,钾素较富,蓄水能力和抗涝性均差,因此只能少量种植一季早稻,宜于棉花种植。1971年,首次在三汇公社海涂种植早稻400余亩,平均亩产192.5公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8 23:23 , Processed in 0.0532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