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当年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
上虞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于1958年9月下旬下达工业生产的调整计划,钢铁指标在地委提出指标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提高,其中生铁指标定为5000吨到1万吨。
为完成指标,1958年9月,县委成立钢铁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挂帅,下设运输、开矿、物资供应、生产设备4个办公室,办公人员由8人增加到17人,同时抽调农村党员干部100人担任土炉炉长。至9月底,全县建成和在建土炉200余只,找到含铁小矿点15处、含铜小矿点15处、白云石矿点1处,开采铁矿石3160吨、铜矿石1590吨,炼出生铁35吨,但生铁产量不足指标数的十分之一,质量也有很多问题。
进入1958年第四季度,完成目标任务的所剩时间已不多,而且各种与办钢铁有关的物资出现全面紧张。为缓解物资供应紧张状况,10月初,上虞按省委、地委要求,进行全县物资大普查,摸清家底,挖掘潜力,统一调配使用。
在全力缓解物资和运输问题的同时,县人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外地经验,发起“家家献送废钢铁”运动,将废钢铁收购任务分解到各公社,限期完成。商业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村镇、住户和单位,突击收购。对陈旧和废弃不用的金属制品,低价收购;对仍在使用的,则以代用品与群众交换。许多群众将窗户铁栅、铁锅汤罐等都献送出来。1958年第四季度全县共回收旧、废钢铁600余吨,以及若干铜、锡、铝、镍等金属器具。
经过4个多月的苦战苦斗,到1958年底,全年产铁1215吨,是1957年的33.4倍;钢和铜从无到有,分别为260吨和570公斤。钢铁工人由1957年的2028人增加到1958年的2.47万人。全县建有3立方米高炉2座、1立方米以下炼铁土炉58只、1立方米以下炼钢土炉10只、炼焦土炉38只、炼铜土炉8只。
1959年1月6日至13日,县委召开工业干部大会,各公社、厂矿、交通部门的负责人和先进工人等346人参加会议。会议总结1958年工业生产的经验教训,研究1959年工业生产建设的方针和任务。会议认为1958年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发动群众大搞“小土群”,取得了钢铁工业的全面跃进,并带动了机械工业和地质采矿业。会议提出1959年应争取更大跃进,并制订产铁3500吨、产铜130吨的目标。各公社和厂矿企业上报了各自计划,汇总后生铁年产量为4300吨,比县定指标高22.8%。随后不久,各地出现生活生产用品紧张,各种矛盾加剧。1959年春节过后,上虞的钢铁生产开始降温,渐趋消弭,全县最大的狮子山、庙湾两家炼铁厂,因原料燃料不足,生产时断时续,其他小生产点亦基本停产,而且大部分土炉从一开始就根本未出过铁,上虞全民大办钢铁的热潮如昙花一现,悄然谢落。
至1959年初,上虞大办钢铁运动先后投入劳动力109万多工,砍伐林木4.63万立方米,修建了859座土炉和4座稍具规模的转炉,生产了1000多吨毛铁。上虞本是无煤少矿缺设备技术的地区,由于为“钢铁元帅”让路,抑制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抽调大批农村劳动力烧炭开矿炼铁,影响了农业生产,一些地方连成熟的稻谷也无人收割;四处建炉,遍地冒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材料和资金。山林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连不少百年古树名木也难逃厄运,到了后期,有的地方无树可砍,只好挖掘树根,山林植被遭到严重损毁。大炼钢铁期间,为解决燃料,全县抽调7万劳动力和1100多名干部上山砍树,大批人马从平原、海头直奔下管等地山头,不管谁的山、谁的树,人人都可乱砍滥伐,利用这些树和其他收来的木料,共烧炭5000多吨,山林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