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9|回复: 0

忆70年前的群众演出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0 09: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万荣
忆70年前的群众演出热


  1949年5月,随着上虞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镇压反革命顺利进行;与这些轰轰烈烈的斗争同时出现的,上虞又掀起了一个办剧团、看演出的热潮。1949年下半年,当时上虞各个城镇,如丰惠、百官、章镇、下管等,几乎每地都出现一个越剧团,在丰惠还办了绍剧团。办剧团最有名的要数章镇业余越剧团了,我当时作为章镇区校教师,每星期都要与其他老师去章镇剧团辅导(其实是在一起共同学习)。

  在章镇办剧团是很有人气的。剧团是在当时中共章镇镇委领导下组织起来的,经报名、面试、实地演唱,一下子就吸收了约三十人,凡有点名气的章镇人大都报名参加了,又从中推选出导演、编剧等。我记得很清楚,他们最早编成演出本子在群众中流传的传统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还有自己编的《乐器合奏》《三句半》等。

  章镇镇办剧团很积极,还带动了周边龙浦乡。龙浦湾头村地方比较大,旧社会原有的道士班子会打鼓敲锣的特多,我小舅舅是当时湾头剧团拉二胡的能手,而且积极性高,每当湾头剧团在什么地方演出,我总会设法去观看。湾头剧团会唱绍剧《龙虎斗》,还会组织越剧许多传统节目,当时是有点名气的。后来许多原来的道士也参加了越剧团,壮大了演出队伍。龙浦越剧团成了名剧团,名列章镇越剧团之后。

  许多农村看到别的大村子如清潭乡的魏村、魏家庄,靠近章镇的南堡等地有了剧团,许多青年也主动向领导要求办剧团、搞演出。许多青年男女自己组织起来,买书、编剧、搞小型演出。有的还向有经验的剧团请人来指导,排演小型节目,组成小型演唱队,每次贫下中农开会前演唱,都能得到群众的肯定,成了村里的文艺轻骑兵,使农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有一次章镇剧团在章镇区校西南首的姜山六亩上公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章镇医院和章镇幼儿园的两位年轻姑娘分别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消息传开,结果龙浦、滨笕、联江等地的群众晚饭后走了一二十里路,赶到章镇看演出。第二天还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演出?”“会到乡下去演出吗?”群众迫切需要文化娱乐生活,享受新中国成立后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说也奇怪,到1950年下半年,章镇地区许多剧团被邀请去章镇乡下不少大村子演出,凡所到之处,四邻八村的人都赶来观看,互相邀请,不亦乐乎。特别是逢年过节,几乎成了常规。

  当时,清潭乡的文艺演出最多是在几个有剧团的大村子,如清漳乡的魏村、胡村、魏家庄,至于湾头、南堡、许宅,还有章镇镇上更多了;另外,是在学校和操场上,如章镇区中心校、姜山广场。人们得悉后,就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二天时间就传到章镇地区各个地方,于是人们得悉后,许多青年人、少年儿童,在父母兄弟姐妹的带领下,如赶集一般奔向演出地点,最多时观看人数达到千把人,观众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但秩序井然,社会治安很好。有许多人不但带了父母、儿女,而且还带了冷饭包,晚上有方便的地方吃上点冷饭,看完晚上的节目再走上几里甚至十里、二十多里路在近半夜时回村。

  70年前的往事,反映了刚刚解放了的人们对生活的迫切期望的心情,而这种人们盼望的生活不正是我们追求的一步一步到来的幸福生活吗?文化带动了生活的改善,文化创造了群众的幸福,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使刚解放的人民得到了幸福生活的需求,于是人民群众又一次唱出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人民群众无限忠于共产党,无限热爱红色政权,回想当时办剧团、看演出的火热场景,正是这种“无限忠于”“无限热爱”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梦而奋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3:19 , Processed in 0.2307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