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是绍兴城市的灵魂和支撑。绍兴文脉绵长、文人辈出、文风鼎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11月8日晚,随着绍兴图书馆藏的10部珍贵古籍从北京回到绍兴并入库,这场绍兴历史上首次在首都举办的以珍贵文献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圆满落幕。存世文献的“绍兴高度”,在这场展览中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展现。
■记者 徐霞鸿 文 通讯员 董亮 摄
传世珍本
勾勒出“越地历史文脉”
地方文献典籍中,尤以名人著书、地方刻书、名家藏书,最显珍贵,堪称最具文化内涵的文献“三书”。绍兴作为“文献名邦”,有着存世丰厚、影响深远的“三书文化”。这些最能代表绍兴文化的典籍,多为国家图书馆所藏,部分还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我们以绵延2500多年的绍兴文化史为基本脉络,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学术脉络为纲,荟萃了国家图书馆和绍兴图书馆所藏的传世珍本共72种。”绍兴图书馆馆长王以俭告诉记者,这场“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的最大亮点,就是用悠久的绍兴“三书文化”,来呈现古今绍兴的文明演进和学术延昌,彰显绍兴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绪。
“这72种展品,历史记载跨越先秦到民国,是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绍兴乡邦文献。其中宋元版6种,明刻26种,明清稿钞本25种。多为兼具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地方文献珍籍善本,不乏稀见、罕传之本,甚至海内孤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代表了存世文献的‘绍兴高度’。”被绍兴图书馆聘为学术顾问的地方文献专家方俞明,是这场北京展览的策展人。
在他眼里,用72种文献,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出一条越地历史文脉,正是这场展览的匠心所在。这其中,以国家图书馆所藏的62种绍兴历代珍贵文献为主体,绍兴图书馆所藏10种珍贵文献亦参与陈列。
宋代板块中的“越州六经”,是这场展览的重中之重。“‘越州六经’,有名就有名在它的出版方式,特别是《礼记正义》中黄唐的这段跋,在中国版刻史上非常有名。当时,两浙东路官署设在绍兴,而绍兴古称越州,故有越州本六经之称。”典藏界权威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在观展时指出,这不仅是中国刻书出版形式上的创新,同时也深化了经义研究,大大推动了后来经学的发展。
“文献名邦”
展现广博文化底蕴
参观人数之多、媒体关注度之高、影响面之广,均超过预期。当我们回顾这场展览时,用数字来说话:短短7天时间,参观人次达8532,有100多家媒体刊播转发报道443篇(条、次),总点击量为20万+。
“绍兴的文献、文化、文明的积累,了不得!”李致忠竖起了大拇指。他认为,绍兴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做得很到位,北京的文化出版和古籍整理界很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谢冬荣也忍不住点赞:“展览以典籍为载体,勾勒出绍兴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现了绍兴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通过展板、视频、动画以及书架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展览手段,深入挖掘典籍的内涵,不仅让‘书写在典籍上的文字都活起来’,还进一步拉近观众与典籍的距离,使之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在他看来,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在展现绍兴地域文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绍兴市委市政府举办的这场‘北京绍兴周’,以国图展览为开端,彰显了绍兴城市及执政者们的文化自信。”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这样说。
“绍兴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此展览从历史文献史料的角度展示了绍兴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宣示出绍兴深藏不露的文化底气,透视着绍兴深信不疑的文化自信。”柯桥区史志研究室主任何鸣雷特意赶去北京看展。
“在北京,我们遇到了很多专业的观众,比如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把我们的展厅当成了课堂,带领着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讲解版本学知识。中央民族大学的资深古籍专家李婷也特意赶来观展。还有很多在北京定居的绍兴人,也被勾起了乡愁,他们听到消息后纷纷赶来看展,久久不愿离开。”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唐微,全程参与这次策展工作,并负责现场讲解。
而北京展刚结束不久,绍兴图书馆就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快递,里面装的是他们委托国家图书馆复制的50多部高仿本。王以俭说,通过这次展览,目前绍兴图书馆还有三个愿望:一是将藏在国家图书馆的与绍兴有关的珍贵文献,通过高清、高仿等形式,使之成为绍兴图书馆的补充馆藏,为绍兴读者所用;二是将藏在其他图书馆的与绍兴有关的珍贵文献结集出版;三是在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建设符合珍贵文献展览的展厅,常年举办珍贵文献展,让绍兴历史文化的智慧照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