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定经济秩序、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同时,中共上虞县委把建设和弘扬文化事业作为大事来抓,探索新时代的文化需求,有步骤地开展旧文化的改造和创新。
解放前的上虞设有通俗图书馆、戏剧改良会等文化组织,后并入县通俗教育馆。各乡镇也设有民众教育馆,均在抗战沦陷时停办。抗战胜利后,县级文化机构仅恢复县立中山民众教育馆,上虞解放后由县人民政府接管。
1950年9月,上虞县人民文化馆成立。1952年,更名为上虞县文化馆,下设综合办公室、社会艺术培训室、表演艺术辅导室、视觉艺术辅导室、群文调研信息室,主要从事文化宣传、文艺辅导、群文调研等群众文化工作。文化馆以为工农兵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前提,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积极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统一战线宣传等党的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文化宣传事业作贡献。
随着文化形式的逐渐多样化,作为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主流媒体之一,上虞广播事业开始起步发展。1950年10月,上虞县广播收音站在当时的县文化馆内设立,配有四灯直流收音机1架、专职收音员1名,主要负责组织干部收听有关时事政策和工农业生产节目,并根据收音记录编发宣传资料。到1952年,各区先后建立收音站,收音员由各区中心小学教师兼任。区收音站以组织干部收听各种讲座为主,并在已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合作社的地区设固定收音点,组织农民收听广播节目。同时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为传播新思潮、发展新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52年9月,上虞县工人文化宫在丰惠镇成立。随后,各乡镇相继建立文化站和民办文化站,主要从事文化、体育、科学普及、业余教育、广播宣传等工作。文化站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扎根于农村,组织当地业余文艺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土艺术活动,自发排练节目,举行各项休闲比赛,活跃基层民众娱乐气氛。农村一些老艺人和戏曲爱好者也自愿结合,组建业余剧团,走村串乡,开展以莲花落、越剧和绍剧为主的宣传娱乐活动,也演出一些现代小戏。特别是宣传这一地道的虞绍说唱曲种,流行于南部山区的上浦、章镇等地,在东关、道墟也有较大的影响。至1951年,全县有乡村剧团114个、演员2514人。
20世纪50年代,电影尚属新鲜事物。1950年9月24日,在县城(丰惠)运动场首次放映电影《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县内最早的影剧院是由火神庙改建而成的丰惠人民剧场。1952年5月,省文化局所属的中苏友好协会电影队定期在上虞大集镇巡回放映《大地重光》和《虎将》等影片。此后逐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设放映队。
解放初期的文化发展,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传播途径不广,受益群众有限,事业规模不大。但在执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同旧思想、旧文化作斗争的过程中,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推进新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