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洁娜 从虞南的覆卮山巅,到虞北的杭州湾畔,从百年名校春晖中学,到文化高地中华孝德园……历经70年变革,日益绵密的路网,正清晰呈现着上虞发展的脉络,铁路、公路、航道构筑起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道路纵横交错,不仅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标志,路网结构的科学高效,正快速集结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引领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也丰富着人们对“九县通衢”上虞交通区位优势的崭新认识。 道路提升带来 百姓生活新方式 秋日午后,阳光正好,丁宅乡华湾村的沈松钿老人站在家门口的百岭公路上等公交车去丰惠。“现在公交车很方便,不像以前想出趟门,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路上。”与新中国同龄的沈松钿在百岭公路边住了一辈子,见证着这条路从狭窄颠簸的弹石路到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再到如今平坦宽敞的柏油马路。 百岭公路,从百官至岭南白龙潭。1957年,丰惠至丁宅上沙岭一段公路建成,里程6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县内第一条县道公路。这条公路翻越上沙岭后在丁宅路口街分道,沈松钿的家就在这分道口。“在我五六岁时,路拓宽了,变成了砂石路,那时候的第一个念头是,砍柴卖柴可以用手推车了。”沈松钿说,“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是砂石路最真切的描述。夏天的夜晚,轻摇蒲扇闲话家常,每当有车经过,大家如条件反射般,不约而同地拿起椅子转头掩面捂鼻。“哪像现在啊,吃过晚饭还能在路上散步,有车开过也不怕尘土飞扬了。”掰着手指头算着时序变迁,沈松钿心中生出不少感慨。 一晃70年,道路的变化何止这些。 从农村康庄公路到农村联网公路,再到“四好农村路”建设,道路建设正与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产业发展、“美丽经济”等深度融合。道路的不断提升,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多亏了芦泰公路通车,樱桃、板栗这些土货我们再也不用挑着出山去卖了。”68岁的下管镇芦山村村民丁万松一脸兴奋地说,这条“虞南小环线”打通后,把市区、外地的游客引到了山里头,进出便利了,再也不用头疼樱桃、板栗等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了。 事实上,这样的改变在我区处处可见。目前,我区所有乡村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出门500米就能坐上公交车。在城区扫个二维码骑上共享单车或共享电动车就走,如果路远些,招手打个出租或者租个共享汽车,那也是分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 村路升级撬动 全域旅游大发展 岭南乡东澄村已成为我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最多的时候,100多辆大巴车一直停到山脚。”东澄村村民梁荣珍站在村口空地上,指着向下延伸的盘山公路颇为得意地说。 今昔对比,让梁荣珍感叹“不可思议”。山村在覆卮山海拔400米处,过去因交通不便,村民外出卖农产品需要走两个多小时,外面的姑娘都不愿嫁到村里来,劳动力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有人戏谑地称东澄村为“光棍村”。 2015年,长5.5公里、宽6.5米的美丽乡村道路在覆卮山脚蜿蜒挺进,叩开了东澄古村落尘封的大门。千年梯田、冰川石浪、古朴村落、浪漫花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国庆假期的房间早已预订一空。”梁荣珍告诉记者,随着村里游客的不断增多,已有30多户人家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共享“美丽经济”。 资源因路而活。乡村公路让一个个原本闭塞落后的乡村,向外面的世界敞开了大门。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让土特产走了出去,把游客和商业资本引了进来,有效盘活了美丽乡村的生态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正在我区持续推进。 驿亭镇的一名干部对此深有感触。杨梅上市时间短,产区又较为集中,前些年,每当杨梅成熟时,交通压力让每个机关干部担惊受怕。如今随着百夹线等一系列公路拓宽工程竣工,“二都”不堵了,驿亭、梁湖、丰惠3个杨梅主产区的交通顺利贯通。 如今,我区已构建起大景区大花园的美丽乡村公路网。“路”所通往的,是一个绿色上虞、美丽上虞、幸福上虞。 内联外通融入 区域发展大版图 从高空俯瞰上虞大地,杭甬高速、常台高速、绍诸高速、104国道、329国道、萧甬铁路、杭甬客专、杭甬运河等交通主干道呈放射状向四面辐射,随着杭绍台高铁、杭绍甬智慧高速、329国道北复线、104国道南移等项目的加快推进,上虞正成为杭州湾南翼名副其实的重要枢纽城市,交通区位优势持续放大。“大桥经济”和“高铁经济”的叠加效应,正为上虞带来更多的创新合作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9年9月,杭甬运河上虞段主体工程全部建成并经交工验收投入试运行,使上虞公、铁、水“三位一体”的对外交通格局更为凸显,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愿景变为现实。 2011年12月,上虞单体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绍诸高速上虞互通至九六丘连接线(长海线)完成施工,成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一条快速通道、经济通道,有力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区域竞争力。 2013年7月,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通车,不仅缩短了绍兴以及浙江南部和中部地区等地前往上海的车程,对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同月,杭甬客专上虞北站通车运行,上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如今,绍兴城际线的开通把柯桥、上虞地区纳入绍兴半小时市域经济圈,大大加强了三区之间的融合。航站楼成了上虞到萧山国际机场最快的“绿色通道”。 还有,104国道、三环路、四环路、西上线、百悬线、迎宾大道、三环东路、群贤路东延工程等一批主干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新建、改(扩)建,公路通行能力快速提升。互通互联的网络化交通正让上虞进一步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大版图。
|